昭化农村一角。李建生摄
水美新村。李建生摄
广元市昭化区位于四川省北部、嘉陵江上游,辖12个镇,幅员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24万,其中农业人口21万,是传统农业区、革命老区、秦巴山区、移民大区“四区合一”的典型地区,区域内水资源分布不均,抵御干旱能力较弱。
近年来,昭化区委、区政府着力构建以“大水源为支撑、大水网为链接、大水厂为龙头、大保障为目标”的山区乡村水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全省首批乡村水务试点县创建探索出了“昭化路子”。
创新模式 探索水利高质量发展路径
2021年11月,全省第一批22个乡村水务试点县名单公布,昭化区作为广元市唯一入选的县区上榜。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有区级统筹落实的资金,还有省级安排的部分奖补资金,对昭化水利建设来说,是难的机遇。但昭化山区多、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难度很大,很有挑战性。”昭化区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陆崇军直言。
如何面对挑战?
一年来,昭化区以国有水务投融资企业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投、建、管、运、服”五位一体乡村水务运行体系,推进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
建强“一个平台”,实现公司直管到库到户。昭化区成立了由政府主导、区水利局主管的国有水务平台公司,赋予公司业主资格,实行“投、建、管、运、服”由公司统一集中经营管理,打破行政区划,按水源供给和水需求单元划片,承接水利项目规划和实施,统一直聘村级水管员,全面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改革,有效破解了生产生活用水跑冒滴漏水价高、利用率低、效益差等困扰群众用水“最后一百米”梗阻问题,实现了“多头多层管水”向“平台公司直管到库到户”的转变。
健全“一张水网”,实现区域互联互通。按照“建大并中带小”思路,昭化区统筹利用辖区内嘉陵江、95座水库、6000余口山坪塘及1300余处山泉和机井的优质水源,新(改、扩)建千吨万人骨干集中供水工程60余处,配套供水管网6580公里,形成以8大中心水厂为龙头,辐射50多座小型供水站点的城乡供水体系,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提升。
推行“一个水价”,实现水福利同质共享。围绕城乡同水同价目标,建立生产用水有偿使用机制和群众生活用水惠民补助机制,水费收缴与用水补贴“双线运行”。生产用水按0.09元/立方米收取;生活用水采取“政府限价+区财政差额补贴”的“两部制水价”管理模式,即按每月每户1元管网维护费+月计量水费(水价标准执行3元/立方米)计收,对制水成本高出3元的给予政府补贴,年补贴近200万元,群众获得感大为增强。
抓实“一支队伍”,实现服务高质高效。完善农村供水保障体系,实行用水报装和灌溉统筹管理,采取“联合办公、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方式,推动供水服务向村社一线延伸。分片成立区供水抢修服务队,快速解决供水抢险、安装、水质监测等具体问题。建立服务承诺制度,开通24小时“不打烊”专人热线服务电话,分区派单,实现全时段便民服务“零时差”。
统筹推动 夯实水利高质量发展举措
“此次试点建设实施期为3年,旨在以乡村水务为突破口,协同推进农业灌溉、水库及其渠道和水美新村等工作,形成较为完备的县域乡村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提升乡村振兴生活、生产、生态三大用水保障能力。”昭化区水利局副局长仲云山道出试点工作开展的初衷。
目标已经明确,重任只争朝夕,关键在于落实。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来,昭化区树立水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盘棋思想,集中资源资产,明确权属关系,做大平台总量,完善体制机制,多措并举推进水利集约高效发展。
集中优质资产,赋能平台建设。昭化区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路径,成立了专属国有平台公司,整合全区95座小(一)、(二)型水库和8大供水厂等资源,将其作为资产注入平台公司,做大做强公司资本,让沉睡的资产活了起来,并通过承接农村人畜饮水、污水处理、水源保护、水库渠系维修养护等公共服务和涉水涉河项目,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提升平台公司综合实力。
做强项目支撑,构建大水利格局。昭化区以乡村水务为抓手,以涉水项目工程为依托,合理调配天然水资源和工程配置水资源。并实施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农田水利、水资源配置、新建大寨中型水库、梅岭关小(一)型水库各1座,整治病险水库40座,整治(新建)渠道546公里,构建成以嘉陵江等河流为骨干,以工农、紫云等水库和小微塘库为配套的水网体系,基本实现“蓄引提供泄排”功能完备,水网互联互通,水源直达田间、农户。
聚焦多元投入,夯实投融资保障。坚持“地方为主、上级为辅、部门整合、群众参与”建设投入思路,昭化区紧盯乡村水务关联产业,创新投融资手段,建立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的“财政投入+平台投融资+社会参与”投融资机制,与中铁、中水、中冶等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形成了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有效保障乡村水务投资建设融资需求。
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持续发展。坚持以监督管理为轴心,以绩效考评为核心,以风险防范为重心,昭化区围绕农村供水投入、过程、产出、效益4个方面,建立农村供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三项制度”,出台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制定供水预算绩效管理方案和水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不断提升供水工程实施水平和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水利重大风险,确保乡村水务持续健康发展。
水润民生 彰显水利高质量发展成效
涓涓清流,汇聚民生期盼。
昭化区通过乡村试点县创建,水效益更加突出,水生态持续向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兴乡村、润泽民生”治水兴水取得明显成效。
“哗啦啦……”拧开水龙头,清澈的水便流了出来,今年8月,走进昭化区王家镇新华村四社村民田明贵的家中,得力于昭化区今年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调度,干旱天气完全没有影响他们的生活用水。
今年,昭化区围绕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按照“大水源、大水网、大水厂、大保障”思路,建立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供水保障体系,“一县一网”“城乡融合一体”格局基本形成。全区自来水普及率由2014年的35%提高到96.92%,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覆盖率81%,农村饮水安全达标率100%,24万城乡居民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跃升。同时,依托水系布局,整合全区9533处水资源配置工程,加强水库管理标准化,提升农业灌溉智慧化,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14处,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1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2.43万亩,成功应对2022年持续高温和特大旱灾,56.6万亩粮食作物生产用水得到有效保障。另外,把“水美新村”与现代农业园区同步规划、一体推进,建成产水配套、水旅融合、幸福宜居“水美新村”19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3个;完成78 家规模养殖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92%以上,全区河湖水质达标率100%,清水绿岸基本形成。
此外,昭化区还围绕水旱灾害防御安全底线,有序推进城乡防洪、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建立蓄、滞、通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互补的防洪安全体系,清理整改水电站5个,新建堤防55公里,安装雨水情测报设施94套,严管监测山洪点153个、治理水土流失381平方公里,沿河8个镇、10万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