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会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稳定全国经济大盘的系列部署,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积极贡献力量的通知》(民办函〔2022〕38号)的要求和指导精神,制定了《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助力稳住全国经济大盘若干措施》,经研究决定,印发执行。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
2022年7月6日
中国水利工程协会助力稳住全国经济大盘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稳定全国经济大盘的系列部署,根据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为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积极贡献力量的通知》(民办函[2022]38号)的要求和指导精神,为充分发挥协会的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务院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迅速落地生效,实现稳增长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助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经研究,现提出措施如下:
一、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
组织协会全体干部职工深入学习总书记“要保持战斗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提高认识,形成共识,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同中央的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动员全体会员努力稳增长、保大盘,抓住全年经济工作重要节点,抢抓当前稳大盘的重要窗口期,推动各项工作重回正常轨道,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做好政策传导,提振发展信心
水利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扩大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经济大盘的有力手段,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减灾防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协会将积极采用线上直播、宣贯等形式以及通过协会网站、会刊、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将党中央、国务院、水利部等发布的系列利好政策信息传达出去,帮助水利建设市场主体能在第一时间学习好、理解好、掌握好国家稳经济系列政策措施精神,助力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提振行业信心。
三、主动担当作为,立足职能建功
(一)积极开展行业调查。要充分运用专家团队资源优势,组织开展行业会员企业调查研究,密切跟踪掌握国家稳经济政策措施在会员企业的落实情况,及时准确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言献策,协助出台和落实各类救助纾困政策,助力优化企业复工达产。
(二)主动助力稳岗就业。要充分发挥协会单位会员量大面广的优势,积极配合教育部、民政部做好高校毕业生人才供需对接,帮助会员单位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发布招聘、实习岗位等信息;线上组织“水利与生态环保行业专项人才对接会”招聘活动;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适时组织线下校园招聘活动,缓解企业人才缺口大、招工难等问题;继续开展院校合作公益培训项目,助力毕业生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各会员单位也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生力军作用,在积极配合做好防疫抗疫工作的同时,逐步提高上岗率,最大限度地做好稳岗就业工作,稳住职工队伍。
(三)助推行业人才工作。根据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部署,进一步助推降低就业创业门槛,积极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反映水利从业人员需求,提出在确保安全底线的前提下,降低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报考年限、适当放宽考试专业,扩大报考范围等政策建议,为人才自由流动、施展才能,创造更加宽松、友好的环境,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
(四)创新网络化工作模式。为适应新冠肺炎防控常态化要求,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提供精准服务,适时开展信用评价申报“云课堂”网络直播培训,扎实推动本年度行业信用评价组织工作;持续改进互联网培训模式,收集“云播”教育培训平台的意见建议,不断完善线上培训课程;全面畅通电话、网络、系统咨询渠道,提供信用评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水利行业工法、团体标准、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等业务申报说明,让企业“足不出户”准确把握最新政策要求。
(五)搭建互助交流平台。组织好“第十七届中国水博览会暨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水利建设与运行管理高质量发展专题论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法现场发布会”等交流活动,致力于涉水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理念、新政策、新方案、新经验的推广宣传和交流融合,为水利政策宣贯、新成果和技术的推广应用、涉水市场主体的交流沟通,深化服务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范围,发挥积极作用。
(六)主动对接金融帮扶。积极与金融相关行业协会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水利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向金融中介机构咨询等不同主体间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会员企业与金融单位互联发展,通过发挥各自专业优势提供精准服务,帮助水利企业了解国家支持行业相关金融措施、用好用足金融工具、创新推广融资模式、建立健全金融相关风险防控机制等,重点解决一些会员企业、中小水利项目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七)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非盈利办会宗旨,不收取除会员会费以外的任何费用,行业从业人员培训、信用评价、评奖评优、团体标准、会刊赠阅等所有业务均可免费参加;坚持精准施策,对于特殊困难企业减免会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