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生物是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是水生生物中的一个重要生态类型。虽然底栖生物看似孤零零得生活在水体底部,但实际上他们并不孤单,其丰富的种类将水底世界装点成了一片梦幻的王国。
常见的底栖生物有:软体动物门的毛蚶、血蚶、蛤仔、贻贝、牡蛎等,它们通常群居,一层层、一片片的贝类远望如水底世界参差不齐的丘陵。
环节动物门的水丝蚓、沙蚕等,它们是水底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者、翻动细沙碎石,筑起一个个充满生物智慧的“建筑物”。
节肢动物门的虾、蟹等,犹如水底世界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将士,它们会英勇地挥动利爪和巨铅阻止其他生物的入侵,有的大型蟹甚至能与鱼类一决高下。
各种各样的底栖生物之间并不会发生大的冲突,彼此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这得益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许多底栖生物会借助底泥建筑自己的巢穴,有了自己的家,底栖生物们自然也不会选择到处侵略了。
久而久之,这些底栖生物部分选择了滤食的取食方式,仅凭借取食一些其他生物无法利用的有机微粒就可以生存,因此,底栖生物可以与绝大多数生物和平共处。
并且,底栖生物建筑的巢穴千奇百怪、 形态各异,这样彼此都能轻易地找到自己的家,也因此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呈现出海底一幅别有洞天的景象。
它们的筑巢行为不仅是为了一己私利,更是对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污染的指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水丝蚓的扰动对底质具有全面的改造作用。
此外,底栖生物可借助其生态幅的差异,和对水质变化敏感的特点,作为环境质量的指示生物,如:摇蚊幼虫可以起到水质生物指示的作用。
甚至 一些底栖生物能够对污染物进行生物修复, 如:河蚬对高浓度重金属有着极强的生物富集作用,进而对污染水体起到修复功能。
不仅如此,底栖生物还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具有肉质鲜美、高蛋白、高微量元素、少脂肪等优点,经济市场前景广阔。
也正因底栖动物如此多的益处,它们又被人们亲切的称为:水底的精灵。
这些水底的精灵们虽然不与其他生物竞争食物,但还是有一小部分的动物是他们的天敌,以它们为食。为躲避天敌的捕食,一些底栖生物进化出了坚硬的甲壳,在水底横着走;另一些进化出了柔软的身体,钻到泥沙里生活;甚至还有一些如海星的棘皮动物,将自己的身体变得食之无味,以此来躲避天敌的侵害,
但可爱的水底精灵们可能不会想到,如今它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掠食者锋利的爪牙,更不是与其他生物的生存竞争,而是自己每时每刻都要摄入的水体质量全面下降。 这源自于农业、畜牧业、工业、生活等复杂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水,排放到水环境中,导致水体质量迅速恶化。
对于其他生物,水可能是它们呼吸的媒介。而对于底栖生物,除了呼吸,水还是它们摄食的媒介。这样一来,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了千上万的底栖生物受到胁迫甚至死亡。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水环境的破坏及影响,并对排放进行了强有力的管控和治理,制定了相关指标,对污水中如:酸碱度、重金属含量、有机物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明确的规范。
标准出台后,许多地区的水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对于一些微生物,尽管排放标准对细菌量有着一定的限制,但细菌量并不能对水体病毒量的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能使人患病的微生物进入水体后,一些底栖动物滤食过程中会将这些微生物富集到可食用部分,进而被人捕食后,有致人患病的风险。
为大众所熟知的就是毛蚶内携带有甲肝病毒, 导致一段时间内禁捕禁食毛蚶。而近年来,有外国学者研究发现,斧蛤( Coquina clams )体内存在甲型肝炎病毒 , 还可能同时携带有轮状病毒和肠病毒。同时我国的学者也研究发现毛蚶体内具有痢疾杆菌富集, 有使人感染菌痢的情况发生。
1988年上海市甲型肝炎流行,共有29万人患病。 医院爆满,只得在各单位开办临时病床。此次甲型肝炎流行并非是由于甲肝病毒变异所致,而是上海市人群在对甲型肝炎免疫力下降的基础上,居民习惯生食已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因素。 每只毛蚶每日能过滤40升水,将甲肝病毒在体内浓缩并贮存,毛蚶主要产地是江苏省启东县,当地水源受污染十分严重。
另有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符合细菌标准但存在病毒的水环境中培养贻贝,96小时后,贻贝体内出现了对肠腺病毒和轮状病毒的富集,在对该贻贝煮熟五分钟后,仍存在未杀灭的病毒,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近年来,也有食用贝类感染诺如病毒的情况出现。这证明现有的水体细菌和病毒标准也迫切需要完善。
面对水体污染,或许我们总想在破坏后去治理、去修复污染的水体,仿佛一切都可以被弥补。
但有时,那包扎过后的伤痕,哪怕早已痊愈,仍无法抹去那人类对自然曾经的不屑的姿态和蔑视的眼眸。
有国外学者在经处理后水质为最优的水体中捕捞牡蛎和贻贝,检验发现仍存在腺病毒的污染;而在第二优质等级的水体中收集的贻贝样品,发现存在有腺病毒、肠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两种噬菌体的存在。
1998年我国宝岛台湾爆发了“肠道病毒感染”,短时间内有万余儿童发病,死亡26人,引起一片惊慌。多种病毒均可引起急性胃肠炎,以小肠为主要感染部位,以呕吐、腹泻水样物为特点,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是主要元凶,肠腺病毒、星状病毒同样可以致病。其中,“致病元凶”诺沃克病毒主要以牡蛎等海产品爆发流行。
2018年3月20号韩国海洋水产部对外公布消息, 决定暂停加工销售生食用生蚝,并对已销售的产品进行回收,主要是因为在韩国统营、巨济地区养殖的生蚝中检测出诺如病毒,对韩国的生蚝养殖业带来重大负面影响。韩国海洋水产部同时宣称, 只要充分加热就能预防诺如病毒, 因此这次只针对生食用生蚝采取了暂停加工销售的措施。
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把水体处理的清澈透明、修复到检测标准为最优,但有时,潜在的危害早已悄然存在。自然是温柔的,但面对人类的无情,大自然也会通过它特有的温柔方式,对人类进行无形且严厉的训诫。
底栖生物,也正是大自然严厉训诫中的一环。或许,古人发现底栖动物海鲜时候的惊喜,早已在当今社会变得习以为常。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却让我们对待每一个底栖动物时,又徒增了一份警觉。当温柔且与世无争的水底精灵——底栖动物都变得不好惹时,我们或许该反思一下,让温柔背后暗藏风险的,可能是我们的咎由自取。
● 要点总结
1、病毒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它们可以与生物共存。 生活在天然水体和人工养殖水体的底栖动物体内自然也会含有病毒,会让它们自身产生病毒病。
2、底栖动物的病毒,不太可能传染给人类,起码目前还未见相关报道。包括虾、蟹、贝、螺、水生昆虫、水蚯蚓等在内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皆为相对低等的变温动物,而病毒是依附细胞而存活的,其感染和复制、装配,都需要相对稳定的微环境,因此底栖动物的病毒不太可能跨界感染到人类。
3、过去确实发生过因为大量食用贝类等底栖动物而引起病毒感染人群事件,但这并不是水产品自身的病毒引起的,而是属于人的一种粪口传播途径——感染病毒的人和无症状携带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污染了附近的水源和水产品,然后人们食用了被污染的水产品,还有活力的病毒才会感染人体。
4 、因此,人们在食用底栖动物的水产品时,要注意购买正规途径、安全卫生的产品,并采取安全的烹饪方式,充分煮熟,尽量不要生食。
图片引自网络
作者:龙辰,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在天津师范大学摇蚊研究室从事科学训练。
主要参考文献:
[1]A.Bosch, G. Sánchez, F. Le Guyader, H. Vanaclocha, L. Haugarreau, R. M. Pintó. Human enteric viruses in Coquina clams associated with a large hepatitis A outbreak. Water Sci Technol 1 June 2001;43(12): 61–65.
[2]I.Muniain-Mujika, M.Calvo, F.Lucena, R.Girone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iral pathogens and potential indicators in shellfis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5 May 2003;83(1):75-85.
[3]Fong TT, Lipp EK. Enteric viruses of humans and animals in aquatic environments: health risks, detection, and potential water quality assessment tools. Microbiol Mol Biol Rev. 2005;69(2):357–371.
[4]F.XAVIER ABAD; ROSA M. PINTÓ; RODRIGO GAJARDO; ALBERT BOSCH. Viruses in Mussels: 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and Depuration. J Food Prot (1997) 60 (6): 677-681.
[5]陈德芳,周兰英,陈婉卿,段恕诚,郑培君,朱启镕,吕晴,吴时豪,苏竹君.生食不洁毛蚶引起小儿同时感染菌痢和甲型肝炎的调查报告[J].上海医学,1989(02):67-68.
[6]新晨. 上海为何全年禁售毛蚶?[N]. 中国渔业报,2013-10-07(B01).
[7]袁平戈.祸起毛蚶[J].肝博士,2005(01):33.
[8]蔡立哲,马丽,高阳,郑天凌,林鹏.海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污染程度评价标准的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5):641-646.
[9]王元元,宋进喜,蒋卫威,程丹东,薛健,杨小刚,张波,张军龙.摇蚊幼虫与霍甫水丝蚓扰动对河流沉积物中氮、磷、氧释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08):2504-2511.
[10]徐海军. 淡水贝类作为水域环境的生态修复工具种的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
[11]胡必彬.我国十大流域片水污染现状及主要特征[J].重庆环境科学,2003(06):15-17+59-60.
来源: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来自水底精灵IS底栖动物,仅供分享交流不做商业用途,不代表净水技术观点,版权归原作者与原作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