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技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创新技术
 
创新技术

5G时代,智慧城市离我们越来越近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4-10  浏览次数:662

4月9日,以“聚焦新基建,安全点亮城市新未来”为主题的一场360春耕行动在线上举办。随着“新基建”步伐的加速,城市将变得更加智慧。当前,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基础设施正加速应用到社会治理中,帮助各地解决政务、交通、应急等领域的难题。“新基建”驱动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的提升,让社会治理更精细。本次直播,北向智库首席经略师潘柱廷、360城市安全集团视觉科技CEO邱召强、360城市安全集团社区安全CEO令狐克珺等嘉宾共同探讨了新基建下智慧城市的相关安全话题。

新基建VS老基建,形似神不同

“新基建和老基建很多根本的东西,在类型上是相仿的,但也有很不一样属性。“北向智库首席经略师潘柱廷介绍。

老基建投入到交通上,有路、桥、码头、机场、港口。在新基建里,城际高铁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充电桩是相仿的。而很不同的是5G相关基建,这相当于网络空间里的路桥建设,具有很强的城市覆盖度,甚至国际辐射力。

基建中很大一类就是城市建设,老基建有很多市政建设,新基建中以5G为代表,则代表了一种城市向智慧化、区域化发展的趋势。基建还包含资源和能源,老基建建设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对传统材料的需求,新基建包含特高压、新汽车能源、IT等相关资源需求。

从产业规模升级角度来说,新基建撬动的经济板块将是非常不同的增量范畴,将对整个经济和百姓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发展支撑作用。

物联网是未来社区建设核心

着眼当下,疫情期间的种种表现说明,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产业发展对整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关乎国计民生。

“国家每年投入数千亿甚至数万亿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在疫情期间却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360城市安全集团社区安全CEO令狐克珺这样表示,现在社区防控疫情还是通过人来站岗值班、人证核验,最终发挥效果的还是大量基层的物业社区工作人员、民警和志愿者,人海战术成为这次疫情防控的核心。

从社区来看新基建,其核心是物联网。未来社区安全、社区智慧、社区智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物联网终端、传感器,通过5G实现万物互联的数据采集,通过这些数据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去追踪解决行业问题。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未来新基建在社区场景下首先要对IT建设效果负责,包括对IT基础设施数据采集价值负责,甚至包括对IT物联网终端联网的能力、对物联网安全保障负责。

5G使IoT产业更靠近消费端

潘柱廷表示,5G不仅是带宽和速度的加快,而是移动网络模式的变革。3G、4G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互联网格局,构建了新的云管端模式。5G会继续变革,未来的网络可能会形成云、管、边、端的模式。而IoT产业可能会因为端变成了边缘计算+端计算而迎来格局性变化。

令狐克珺则认为,有了5G和大数据以后,绝大部分基于人和数据的安全方案,都是可以通过各种IoT终端来进行传感器自动感知、自动分析、自动预警的。

5G网络下的IoT安全产业发展和建设会可能会以一种更近似于ToC而非传统ToB的方式展开,其发展核心是攻防对抗,而每个遭遇点则是5G和IoT结合后最能带来产业安全痛点的地方。与此同时,未来海量的复杂场景使安全边界越来越模糊,比如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不仅要做汽车安全,路上也要安全。

360 IIot OS/360安全产业物联网安全专家廉羿认为,首先新技术进步带来了机遇。技术的进步把一些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比如利用视频+AI+激光雷达监测安全行为分析等。5G、光纤通信等新技术还带来了成本下降,会使得视频监控和光纤通信/高速/低功耗无线通信越来越普及。

其次,产品和解决方案上也会迎来变化。新基建落地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新的物联网产品,而通过AI、边缘计算、通信等技术的改善,部分旧有产品网络结构将产生变化,数据分析能力会有所提高,当然也有部分旧产品会被替代。

上万亿安全市场,ToX模式或占最大份额

伴随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的影响,各地方纷纷提高基建投资力度以提振经济。此前,众多行业专家提出安全在新基建落地过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显然安全行业将借此东风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潘柱廷表示,估算新基建中安全行业的市场规模有三种模式。第一,IT定比投入模式。众所周知整个IT投入中会有一定比例投入到安全上。第二,类保险投入模式。第三,国家对标投入模式。三种预算模式估出了三个3500亿,这中间是有重复的。总体估算,新基建带来的安全产业机会很可能是从7000亿到10000亿的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7000亿到10000亿这样一个新盘子,不会仅仅被传统安全市场和行业模式瓜分掉,一定会有新的ToX模式,加上原来的ToC和ToB,但更大的盘子一定在ToX里。整个安全产业一定会通过这个契机而形成一种新产业格局和产业链。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