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技术破解缺水“魔咒” ——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试点工作综述
近年来,随着地下水超采、过量施肥,宁夏农业资源日益匮乏,生态环境频亮“红灯”,尤其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三分之二的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在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双重约束”下,如何破解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魔咒”?宁夏蹚出了一条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的道路。
缺水逼出节水“革命”
水缺到什么程度?海原县树台乡大嘴村村民黑生俊深有体会。“一年下不了几场雨,全村人吃水紧巴得很,种点麦子、马铃薯也只能靠天吃饭。”黑生俊告诉记者,为解决缺水难题,宁夏军区某给水团为村里打了口新井。“当时一连换了几个地方都没见着水,最后打了150米深才出水!”
大嘴村只是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一个缩影。一面是水资源频频告急,一面是宁夏扬黄灌区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样的水情如何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我们不能再‘透支’明天的水资源,农业必须以水定产,因水谋变!要想长久发展,只有通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才能解决好‘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自治区科技厅厅长马清贵说。
2014年,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随即,自治区科技厅、水利厅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试点方案(2014-2016年)》,计划开展农机、节水、农艺一体化综合试点工作,构建水资源高效利用生产体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为进一步落实《方案》,自治区科技厅设立了“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综合生产技术试点建设项目”,组织来自中国农机研究院、中国水科院、自治区水科院、宁夏大学、自治区农科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开展相关工作。
高效节水种出锦绣田园
金秋九月,宁夏天得葡萄种植有限公司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杨柳村种植的5000多亩酿酒葡萄长势喜人。
“倘若没有现代化种植模式和滴灌设施,公司还不知何时才能收回成本呢!”天得公司总经理张建锋感慨地说。2012年,张建锋到杨柳村发展葡萄产业,由于缺乏技术支撑,葡萄长势并不乐观。正在张建锋一筹莫展时,2014年,自治区林业厅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国等专家走进基地,为张建锋的葡萄开出了一剂“药方”——以精准施肥、滴灌、机械化作业为主,同时配套深沟浅栽等园艺技术。
每亩地年用水量由366立方米降至240立方米,亩产大大提高……2015年,改造后的葡萄园不仅让张建锋看到了回本的希望,还荣获2015年宁夏产区优质葡萄园称号。如今,张建锋的企业年生产葡萄酒达1500吨。
2014年,项目组进驻大嘴村后,先向村民“推销”集施肥、播种、覆膜等功能为一体的马铃薯播种机。“买台机子得花1.1万元,太贵了!”当看到播种机售价抵得上50亩地的年收入时,黑生俊连连摆手,觉得这笔投入不划算。
“老黑,这机子可厉害了,一天就能给40亩地施肥!”“它有覆膜、挖双行垄沟功能,地里保水再也不用发愁了!”
听闻播种机有如此“奇效”,黑生俊动了心,咬牙贷款买了一台。
覆膜、起垄一次性搞定,50亩地拥有了近百个小“蓄水池”,这一年,黑生俊家的马铃薯长势格外好。2015年,尝到甜头的黑生俊又种上了项目组推荐的马铃薯抗旱新品种,每亩地增产600公斤、增收200元。“收入翻了一番,看来增产增效还是要靠高科技!”还清贷款后,黑生俊承包了村里300亩土地,搞起了马铃薯合作社。
走节水路 圆兴水梦
从明确苜蓿、枸杞、葡萄等农作物的精量灌溉技术参数到改造微灌施肥装置,从优选适宜的饲草、特色林果耐寒品种到研发柠条平茬机、枸杞高效植保机,项目实施3年来,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研制出机械化设备13种、喷滴灌施肥装置2套、专用肥8种,在盐池、同心、海原等地建设了柠条饲料林科学利用、地下滴灌苜蓿综合生产、枸杞高效节水与规范化种植综合生产等11个试点,累计完成种植面积1.3万亩。
自治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万平介绍,各试点通过改造机械设备,农作物生产效率提高了20%以上,省工30%以上;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技术,节水20%以上、节肥30%以上;通过实施农机农艺一体化,增产15%以上,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高效节水技术的推广,打破了以粮为主、广种薄收、低产低效的传统农业格局,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探索出一条新路子。如今,各试点的生态效益也日渐显现,农作物病虫害明显减少,田间小气候、地下水环境大大改善。为进一步调整区域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在9月9日召开的全区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综合生产技术示范推广观摩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向全区推广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特色农业综合生产技术,帮助广大群众走好节水路,共圆兴水梦。(记者 姜 璐)
来源:宁夏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