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污水:
用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底面铺设防渗漏隔水层,
填充一定深度的土壤或填料层,种植芦苇一类的维管束植物或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的一端通过布水管渠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表面和溶解氧进行充分的植物根区接触而获得净化。人工湿地分为表面径流人工湿地和人工潜流湿地。
人工湿地与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等明显优势,在农村地区,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人工湿地同传统污水处理厂相比,一般投资可节省1/3—1/2。在处理过程中,人工湿地基本上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处理过程中基本无能耗,运行费用低,污水处理厂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在1元左右,而人工湿地平均不到2毛。
因此,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农村地区,建设人工湿地比传统污水处理厂更加经济。
人工湿地在农村地区的使用效果也优于传统污水处理厂,首先人工湿地使用纯生物技术进行水质净化,而污水处理厂则使用化学方法,因此污水处理厂在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有害化学成分的淤泥、废渣影响环境,而人工湿地则不存在二次污染。其次人工湿地以水生植物水生花卉为主要处理植物,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有利于改造农村环境。另外,人工湿地还拥有可持续的经济效益,在人工湿地上可选种一些具备净化效果和一定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
人工湿地的运行管理也比污水处理厂简单、便捷,因为人工湿地完全采取生物方法自行运转因此基本不需专人负责,只需定期清理格栅池、隔油池、每年收割一次水生植物即可。人工湿地中起主要处理作用的还是微生物,不是土壤的过滤作用,所以湿地设计中应包括防止湿地填料堵塞问题、植物死亡问题和过冬问题。人工湿地服务年限一般按照10-15年计算,也就是说设计比较完善的湿地系统15年以后才需要清理填料床,达到服务年限的人工湿地系统在清理填料床后,即可重新投入使用。另外,人工湿地的建设周期短,建设一座传统污水处理厂和完成相关管道的铺设往往需要一年以上,而人工湿地的平均建设周期在3个月以内,因此建设人工湿地见效更快。
结论:在人口密度较低、污染排放较少的农村地区,“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很多优点,该处理设施充分利用农户住房周边的地形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简单,可造在住宅旁的空地上,也可利用水塘以及公园的景观池改造;规模可大可小,可以二三十户家庭共用一块,也可以一户人家造一块;投资少,维护方便,且占地面积小,配合种植水生植物,还可达到美化景观的效果。
净化空气:
SS的去除主要靠物理沉淀、过滤作用,BOD的去除主要靠微生物吸附和代谢作用,代谢产物均为无害的稳定物质,因此可以使处理后水中残余的BOD浓度很低。污水中COD去除的原理与BOD基本相同。
N、P去除人工湿地主要利用生物脱氮及植物吸收方法。
作用机理:对污染物的去除与影响物理沉淀可沉淀固体在湿地中重力沉降去除、过滤,通过颗粒间相互引力作用及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使可沉降及可絮凝固体被阻截而去除;化学微生物代谢:利用悬浮的底泥和寄生于植物上的细菌的代谢作用将悬浮物、胶体、可溶性固体分解成无机物;通过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去除氮;部分微量元素被微生物、植物利用氧化并经阻截或结合而被去除。自然死亡:细菌和病毒处于不适宜环境中会引起自然衰败及死亡,植物植物代谢利用植物对有机物的吸收而去除,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肠杆菌和病原体有灭活作用植物吸收相当数量的氮和磷能被植物吸收而去除,多年生沼泽生植物,每年收割一次,可将氮、磷吸收、合成后分移出人工湿地系统。
污水进入湿地系统,污水中的固体颗粒与基质颗粒之间会发生作用,水流中的固体颗粒直接碰到基质颗粒表面被拦截。水中颗粒迁移到基质颗粒表面时,在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粘附与基质颗粒上,也可能因为存在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而被吸附。
此外,由于湿地床体长时间处于浸水状态,床体很多区域内基质形成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本身具有极大的吸附性能,也能够截留和吸附进水中的悬浮颗粒。
物理过滤和吸附作用是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拦截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湿地根据主要植物优势种的不同,被分为浮水植物人工湿地,浮叶植物人工湿地,挺水植物人工湿地,沉水植物人工湿地等不同类型。湿地中的植物对于湿地净化污水的作用能起到极重要的影响。
首先,湿地植物和所有进行光合自养的有机体一样,具有分解和转化有机物和其他物质的能力。植物通过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从污水中吸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水体中的氮和磷等。水中的铵盐、硝酸盐以及磷酸盐都能通过这种作用被植物体吸收,最后通过被收割而离开水体。
其次,植物的根系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植物的根茎叶都有吸收富集重金属的作用,其中根部的吸收能力最强。在不同的植物种类中,沉水植物的吸附能力较强。根系密集发达交织在一起的植物亦能对固体颗粒起到拦截吸附作用。
再次,植物为微生物的吸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植物的根系是微生物重要的栖息、附着和繁殖的场所。相关文献表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微生物数量多得多,而微生物能起到重要的降解水中污染物的作用。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特点: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具有缓冲容量大、处理效果好、工艺简单、投资省、运行费用低等特点,非常适合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自由水面人工湿地处理系统;(2)人工潜流湿地处理系统。(3)垂直水流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
优缺点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①建造和运行费用便宜
②易于维护,技术含量低
③可进行有效可靠的废水处理
④可缓冲对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
⑤可提供和间接提供效益,如水产、畜产、造纸原料、建材、绿化、野生动物栖息、娱乐和教育。
但也有不足
①占地面积大
②易受病虫害影响
③生物和水力复杂性加大了对其处理机制、工艺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认识理解,设计运行参数不精确,因此常由于设计不当使出水达不到设计要求或不能达标排放,有的人工湿地反而成了污染源。
另外,据已有数据,当上下表面植物密度增大时,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效率提高,在达到其最优效率时,需2~3个生长周期,所以需建成几年后才达到完全稳定的运行。因此,目前人工湿地技术最大问题在于缺乏长期运行系统的详细资料。
总的来说,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是一种较好的废水处理方式,特别是它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的再污染,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比较适合于处理水量不大、水质变化不很大、管理水平不很高的城镇污水,如我国农村中、小城镇的污水处理。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处理污水的新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改良,有必要更细致地研究不同地区特征和运行数据以便在将来的建设中提供更合理的参数。
摘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众多的优点。分析了人工湿地的特点、组成、分类及运行机理,总结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我国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发展历史及优势,结合有关工程实例,得出国内应用湿地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做了展望。
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述
1.1人工湿地系统的组成
人工湿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植物、微生物、填料。植物如芦苇、风车草等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其生长的营养物质,也可以吸附、富集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根区,为床体中好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微生物在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后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去除。填料如土壤、砂子、砾石等,是微生物生长的空间和场所,是湿地水生植物的载体。
1.2人工湿地系统的分类
1.2.1表层流人工湿地表层流人工湿地在外貌和功能上都与自然湿地最为相似,废水在土壤的上层水平流动,固态悬浮物被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通过湿地而沉淀,同时微生物也附着在填料或植物的根茎叶上,发挥生物降解作用。
1.2.2潜流人工湿地废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入填料床的底部,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氧可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人工湿地系统,但生物作用主要是厌氧反应。
1.2.3立式流湿地水流动情况综合了表层流式和潜流式的特点,但其建造要求高,易滋长蚊蝇,尚不多见。
1.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特点
湿地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平均仅为传统二级污水厂的1/10~1/2,费用低。基本上都能达到规定的污水排放标准。
据现有资料分析,湿地处理系统不仅可处理以耗氧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为主的生活污水,尤其是对重金属和酸性的有机及无机矿物质污染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且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强,能全年运转,管理维护方便,但北方地区冬季易结冰。
2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现状
2.1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湿地的技术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988~1990年,在北京昌平进行了表层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研究,处理量为500t/d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占地2hm2,水力负荷为4.7cm/d,COD去除效率为81.2%,BOD去除效率为85.8%。1990年7月,国家环保局华南科学研究所在深圳市郊设计、建成了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试验工程,整个系统采用潜流式植物碎石体和兼性稳定塘相组合的设计,COD去除效率为71%,BOD去除效率为90%。深圳市河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之一的沙田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厂,于2000年12月开始建设,2001年7月建成投产,处理规模为5000m3/d,占地2万m2,COD去除效率76%,BOD去除效率78%。目前,山东省也在积极开展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规划工作。
人工湿地除处理生活污水外,还广泛应用于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垃圾场渗滤液、富营养化水体、采油废水、采矿废水等。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人工湿地还被用于改善饮用水源的水质,如利用人工湿地改善北京官厅水库水质,出水基本满足地面水Ⅲ类标准。
2.2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国内的优势
2.2.1面源污染的控制
长期以来,村镇与社区的污水处理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据统计,95%以上的生活污水及粪便废水被直接排入地下或江河湖泊,加重了水污染控制的难度。因此,可将适当负荷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用于面源污染控制。
2.2.2城市污水处理的经济型模式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来集中处理量大面广的生活污水,往往需要庞大的充氧曝气设施,大规模的收集管网,较高的运行费用和管理水平。同时,去除氮、磷污染物的能力较差,易造成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应用人工湿地进行小型分散化的污水就地处理模式,不需要大量的污水收集管网,而且其建造费用可由开发商、居民和政府共同承担,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水污染日益增多与政府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
2.2.3饮用水源和景观用水的保护
人工湿地系统较能充分地利用自然中的湿地植物以及基质的自然净化能力,并在污水净化工程中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绿化面积,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利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处理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水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为市民、游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
2.2.4人工湿地的资源化利用
人工湿地处理分散型生活污水的一个重要优势,便是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净化的污水可做中水回用,以解决目前普遍面临的水资源危机。在农村地区,可以利用净化后的污水用于当地农业灌溉、水产养殖等;在城镇社区,生活污水集中于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可直接用于社区的花木浇灌等,兼具了绿化和美化小区环境的作用。
2.2.5其他
此外,在人工湿地系统推广种植用于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植物,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目前,多数能源植物的研究尚处于实验和示范阶段,而我国在能源植物作为湿地植物种植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几乎空白。
2.3国内应用湿地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2.3.1工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人工湿地系统应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①淤积阻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往往是污水没有经过预处理直接排入湿地,或是在人工湿地运行的初期,植物根系不发达导致去除悬浮物能力较差,有些情况下,甚至是由于进水水力负荷太大或是洪水暴雨对人工湿地床体的冲击而造成堵塞。
②坡降变化。由于水流的不断流动、冲刷,造成处理单元的坡降发生改变,致使配水不均,增加了单位面积处理单元的水力负荷,同时也使得有机负荷的区域分配不均,降低了处理效果。
③水生动植物对处理系统的影响。
④对周围土壤有渗透的影响。
2.3.2土地资源可利用性的制约
一般来说,人工湿地处理负荷较低,因此占地面积较大。以深圳沙田污水厂为例,处理1m3污水需要湿地的面积为1.88m2如果考虑前期处理,总用地为4m2/m3。如果以每人每天平均用水300L计算,则平均处理一个人每天所产生的污水便需要1.2m2的面积。由深圳白泥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试验工程可知,处理1m3污水需要湿地的面积为2.7m2左右,相较于传统生化二级处理,单位污水处理用地明显较大,特别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资源都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应用更受影响。
2.3.3气候条件的制约
我国南方地区洪水及雨季对人工湿地的运行影响很大,往往改变了实地处理单元中的坡降甚至淹没湿地,严重影响了系统。而在北方地区,气温则是影响构建湿地运行的最重要因素,系统的处理效率最低或者甚至为零。
2.3.4缺乏相关的数据和统一规范
由于我国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起步较晚,且目前投入运行试验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较少,所以关于人工湿地的设计、建造、运行、维护等过程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统计和整理,长期运行系统的数据也缺乏可靠积累。
3展望
人工湿地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系统,今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3.1建立人工湿地数据库
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湿地规模,负荷率,几何布置,植物种类构成,及废水的类型构成等变化很大,因而对人工湿地很难有统一的设计和运行参数。因此,建立必要的数据库,有助于湿地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维护。
3.2进一步探索人工湿地机理
由于其所涉及机理的复杂性和领域的广泛性,虽然有些机理研究已经得到初步的认可,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比如,目前仍未完整地建立起各种污染物的去除反应动力学模型,现有的模型基本为一些经验模型而无法得到广泛的应用。
3.3改良人工湿地技术
目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精力以改良人工湿地技术,将一些传统污水处理技术引入人工湿地。除了对现有的人工湿地系统进行研究以改良和优化工程设计参数外,对系统的长期运行能力和管理问题也正在得到深入研究。例如,选择适当的操作方式,以防止填料的堵塞;选择新型的填料,以确保长期的除磷效果;选择新型的水生植物,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等。
3.4加强湿地植物生物质能的利用研究
湿地植物具有很大的生物质能价值,开发合适的经济的生物质能的利用技术,最大化人工湿地系统资源利用,在发挥其生态效益的同时,可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 来源:北极星节能环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