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技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术前沿 » 技术论文
 
技术论文

南水北调对北京供水水质的影响及所采取的措施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11-28  浏览次数:889

中国是一个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存在着严重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少雨干旱,许多城市存在严重的缺水现象。南水北调的建设对合理调配水资源,改变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地跨河南、湖北两省的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就是从丹江口大坝加高、扩容的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通过新挖渠道及局部布设管涵,经河南、河北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28公里,年均调水规模95亿立方米。

一、 南水北调到京后水质状况

水源水质状况直接涉及到处理的项目和工艺设计参数,因此在确定净水方法和净水工艺过程之前,必须对原水水质资料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根据用水要求需达到的水质标准,分析研究原水水质中那些项目需要通过净水厂给以处理。

1、丹江口水库和河北四个水库水质现状

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后北京市供水系统改造及建设规划与积累丹江口水库和河北四个水库水质数据,2002年至2006年期间对丹江口水库和河北四个水库进行多次水质监测。

依据丹江口水库的水流动态,设置4个取水点,对丹江口水库入库控制断面汉库浪河口下、丹江口水库(大坝)、丹库台子山、陶岔4个断面进行了采样监测。水质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检测和单因子评价。从监测评价结果看,除总氮外丹江口水库库区水质均达到或优于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水体。单项评价指标总氮丹江口水库中的丹江口大坝超过Ⅲ类(1.0mg/L),浪河口和陶岔超过Ⅱ类(0.5mg/L),接近Ⅲ类(1.0mg/L)。从2002年至2006年的水质变化趋势来看,除总氮外其它水质数据变化不大,只是总氮逐年升高。

河北四个水库除总氮外均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河北四个水库的黄壁庄水库、黄岗水库和王快水库的总氮超过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2.0mg/L),西大洋水库也超过Ⅳ类(1.5mg/L)。四个水库均具有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其中黄壁庄水库富营养化严重,2005年9月藻类数量近1000万个/升,岗南水库和西大洋水库均在420万个/升左右,王快水库在200万个/升以下。

2、南水北调工程输水过程的水质变化特点

在加强丹江口水库整个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控制输水渠道的沿途污染源,对于保证水质在整个输水过程中的稳定性,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为了防止输水过程中的水质污染,设计中包含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输水渠道两侧开辟50m绿化带、远离城市和工矿企业、高速公路式封闭管理、无任何排污口等措施。若在整个输送过程中,水体未受到污染,水体本身经过长距离的输送,也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在水体中通过化学降解(如对部分有机物污染物质)和微生物降解(如对氨氮和部分有机物)可得到部分去除,水质将得到一定改善。化学降解主要包括水解、光化学和氧化还原反应;微生物降解包括光能/化能自养、好氧和兼氧降解过程。在上述一系列的措施之外有可能带来的水质污染是新建输水渠道的土壤污染、不可预见性事件(洪水暴发和突发性污染事故)和雨水。土壤污染主要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的化学物质的释放,土壤污染主要出现在输水渠道使用初期的一段时间内;雨水主要影响到水体pH值,对净水厂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带来一定影响。不可预见性事件如洪水暴发和突发性污染事故,这些事件的发生导致水体水质急剧变化,一旦河流造成污染,水体形成污染带,对供水厂将产生一段时间的影响。

总之,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线规划目标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要达到此目标,必须加强丹江口水库水源和输水干渠的水环境保护,同时南水北调输水渠道应配有先进的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进行水质自动监测,从而对输水过程中水质实时连续监测和远程同步监控。从而有利于供水企业及时切换水源,保证安全供水。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线中应在跨省市跨地区的边界点设置水质监控点,专门机构管理,由此达到各地区负责其管辖范围内输水渠的水环境保护。

二、 南水北调后北京自来水集团水厂改扩建水质保障技术方案(略)

结语: 如何在水源水质多样化的情况下保证供水水质,将是供水行业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由于水源水质问题的复杂性,仅靠水厂某一单元的工艺改造已经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加强水源保护、建立水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实施水厂优化运行以及保持管网水质稳定性等措施,才能确保供水安全。北京自来水处理工艺及设施处于新旧并存,在水源与水质发生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迫切需要研究、改进工艺技术,才能全面提高供水水质。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技术前沿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