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资讯 » 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

打工人搞不定,可以找老板。那老板也搞不定呢?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9-06  来源:世界经理人  作者:刘润  浏览次数:155

引言

提问:当打工人的好处,是什么?

有人说,没好处。什么是打工人?赚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的人。

但也有人说,还是有的。至少还有一点:天塌了,有个儿高的顶。

我搞不定的,还能找我老板搞定。

那,如果老板也搞不定呢?

刚好,前段时间,我的刘润读书会直播间,请到了一位嘉宾:吴雁燕老师。

吴雁燕老师是谁?她是国际教练联盟认证大师级教练(ICF MCC),曾荣获“50大管理思想家”榜单评选的“全球领先教练奖”。她说,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她只干一件事:做高管教练。

也因此,她服务过的高管团队,有很多。有本土企业,也有知名跨国公司,行业也横跨了医药、金融、化工、消费品、高科技、互联网、汽车、房地产及传媒等行业。

终于,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她领衔国内22位有大量教练实践积累的高管教练,一起写了一本书,叫《成就卓越》。有人说,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专为领导者写的高管教练书。

但这本书更特别的地方还在于,里面不止有一套套的教练理论,还有一个个就算做到高管也很难搞定的事,和一个个最终在高管教练的助攻下把事搞定的人。

听完她的分享,我很有感触。

确实,那些最后做到高管、老板的人,也不是第一天就能搞定各种事的。

但事情就是来了,怎么办?焦虑、迷茫、压力......该有的一个都不会少。只能一天一天磨,一关一关闯。

然后,不知道哪天一抬头,才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段路。长到足以成为一个团队,一个组织,一家公司的定海神针。

有什么事,是打工打到成为高管、老板也搞不定的?后来,那些高管、老板又是怎么搞定这些事的?

他们花大价钱请的教练,给了他们什么锦囊?我可以直接拿来用吗?

今天,我挑了其中3件无论什么行业的人,只要往上走都可能会遇到的事,和你分享:

事情推不动。队伍带不动。扛压扛到连自己都快不能动。

3件难事的背后,是3个在真实案例里把事搞定了的人,和他们的故事。

我们一个一个说。


01
事情,推不动。

第1个遇到事儿的,是一个大型设备企业的大区总经理,他很焦虑。

在终于把事搞定后,他的这段故事或许可以被总结为:

“如果要造一艘船,称职的领导和人一起扛木头。伟大的领导让人对海洋充满渴望。”

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

明明自己业务能力不错,很负责,也很想做成一件事,但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位高管,就是这样。

他请的教练,见他的第一面,是在他几个会议的间隙里。听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太忙了,好多人在等我。”

那时,他刚刚因为业务能力突出,被公司从一个大省的总经理,提拔为了整个南方大区的总经理。

然而,从踌躇满志,到受伤恼怒,只用了一个季度。

怎么了?是因为不负责,没好好干吗?

不是的。在过去的那个季度里,没有人能否认,他特别负责、特别拼命。

当时,公司的市场和销售必须转型,他不但自己冲到市场销售的第一线,盯人、带人、有阻碍带头打通,有思路亲自落地,还每天都琢磨怎么创新。

就连他的口头禅,都是:“我给他们打个样。”

可是,特别的拼命,换来的却是特别的伤心。

在项目失败后,他也从一线回到事业部后,他和教练说的话,几乎全是这样的:

“我都这么投入了,但一线的队伍总是让干什么,就只会干什么。特别被动。”

“只有我一个人在琢磨就算了,但更伤心的是什么?居然还有一线员工说,这些努力没什么用,总经理来也没办法。”

“我不是去启发他们的吗?说到底这是谁的职责?还躺平,真正的业绩不还得他们自己干啊!”

太委屈了。并且,那么委屈,事情还是推不动。怎么办?

教练和他一起看了一个三角形,叫“戏剧三角”,长这样。


戏剧三角模型

这个三角,是一个可以帮助看清人际互动沟通方式的模型,最初由美国的心理学家斯蒂芬·卡普曼提出。

他发现,很多人和人的冲突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小剧场,里面总会有3种角色的存在:拯救者,指责者和受害者。

比如那天,教练就指着这个三角形问那位总经理:

你有没有发现,你好像从一个“拯救者”,变成了一个“受害者”?

什么是“拯救者”?

人,是从天而降的,手,是指点江山的,嘴里,是要说“我要盯着他们把事做好”的。但转身,可能又会独自内伤:“他们怎么老是等靠要?”

请问,当上司是这么一个“拯救者”时,团队怎么样才能配合演出,让这出戏唱下去?

运气好,资源能力都到位时,或许可能真的把事做好。但更多时候,资源能力都有限时,只能,扮演“被拯救者”。

人,是躺平的,手,是摊开的,当面,是要说“我也没办法”的。但转身,可能又会互相交流:“争取做得不犯错就好。”

那怎么行?拯救者看到这一切,得多委屈?于是,抱怨来了,批评来了,从前忍下的内伤也变成上头的指责,冲出来了。

责任心呢?自驱力呢?创新意识呢?你们到底,行不行?

一天天折腾下来,问题没有解决,有的,只有一旦指责开始,就会无穷无尽展开的推诿、抱怨、扯皮......和不得不承受这一切的自己。

“拯救者”,“指责者”,“受害者”。

太被动了。怎么办?给自己,换个剧本。

看第2个三角形。


戏剧三角模型

面朝这个三角形,教练和他又开始了一轮新的问答:

现在,回到初心。在扮演拯救者时,你心里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希望看到团队能积极起来,去主动挑战,去自己创新,然后搞定困境,解决问题。

那么,如果你不做上个三角形里的角色,而是换成做这个三角形里的角色,你会怎么做?

把“解决问题”变成“迎接挑战”。

而“迎接挑战”的故事里,没有“拯救者、指责者和受害者”,只有“挑战者、创造者和教练”。

比如,真正去倾听,他们过往的难点,他们自己的思路。把自己和他们,变成站在一起的挑战者。

比如,真正去支持,去想他们之前到底被什么限制,去问他们需要什么资源。让他们,变成真正可以放开去干的创造者。

比如,真正去信任。把心里的聚光灯打向他们,相信他们,给他们加油打气。让自己,成为能给他们赋能的教练。

了解。但能不能把这个剧本落实得再具体一点?实际一点?比如,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做到这3个角色,具体可以做什么?

找到他们内在的动力。在公司层面提供支持。让他们自己定任务。

几个月后再见面,这位总经理,变了。

这次,他开口聊的话,都变成了这样:

“今天和一位分公司的总经理聊,发现这种启发式提问真的有效果,他现在给自己定了一个挺高的目标,特别有斗志。”

“今天和一位下属聊,他比较被动,感觉好像是不犯错就好的心态,他可能在担心什么呢?”

“和团队深层次地沟通,达成共识,是我的弱项。但至少我现在已经和团队形成了定期交流的模式,每次一小时。”

被动。主动。

拿着鞭子喊人扛木头造船。拿着罗盘和人一起奔赴大海。

怎么理解这种改变?每个公司,每个团队的情况都不一样,我要是也想让这样的改变发生,我能做些什么?

教练后来和他分享的一个“阶梯”,或许可以给你当个参考。

领导力,不是第一天就有的。

很多走得足够远的人,往往都要经历4个发展阶段:

管理者,领导者,协调者,教练。

每上一个台阶,精力的聚焦点,就更从事,转向人。

这种转变不容易。

尤其,越是有能力还有责任心的人,越会忍不住紧紧抓住过去他把事做成的经验,并时时拿来和今天正在做的事做对照。哪怕,今天做事的人已经不再是他。

这也是为什么,那位高管教练会提醒:

从只关注事的“反应性”模式,转向更关注人的“创造性”模式,是大部分领导者最关键、最困难的一步跨越。

然而,一旦跨越,就会收获一个截然不同的团队。

大半年后,教练最后一次见了那位高管。

这次,他已经不再有大半年前的焦虑,很多事都上了轨道。

但他还在继续练习。从一次又一次的谈话,一场又一场的会议,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中,练习如何关注人,如何更好地和人共创。

他开始相信,一旦人心指向了共同的方向,团队的潜力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那时,那艘本来怎么鞭策都造不出来的船,会有的。

戏剧三角。领导力阶梯

现在,聚光灯打回到你:

你有没有遇到过很委屈和被动的事?

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你的反应模式,又是什么?


02
队伍,带不动。

第2个遇到事儿的,是一位在医疗器械行业创了十几年业的老板,他很迷茫。

在终于把事搞定后,他的这段故事或许可以被总结为:

“练肌肉,讲究的是核心发力。练领导力,也是。”

什么意思?

时间回到那位老板第一次找到教练的那一天。

那一天见面,是在线上。40多岁的李总,皱着眉头,语速很快,上来就直接说了问题:

从05年创业干到今天,我公司的年营收干到了1个亿,员工也有了70多人,本来都挺好的。

但这几年,业务下滑,感觉自己力不从心,带不动队伍了。怎么办?

能不能再具体点?你自己觉得,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公司现在,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

一旦搞定了人,把人的关系理顺,业务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否则,就像现在这样,公司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我都得操心,很辛苦也没法放手。要不然,不定怎么乱。”

确实要理。教练没有再问,而是请他根据自己高管团队间的关系,画一张图,叫“团队意向图”。

怎么画?拿一张白纸,画几个圆圈。一个圆圈,就代表你组织里的一个人。圆圈的大小,代表这个人的影响力大小。圆圈的距离,代表彼此之间心理关系的距离。

我不知道,你的团队,有没有“人”的问题?如果有,不妨你也可以现在就拿张纸,画一个。

那位老板画出来的图,长这样:


公司高管团队的团队意向图

看到这张图,你是什么感觉?

那位老板自己的感觉是:更想叹气了。

哎,果然。我能感觉到大家之间的关系没那么顺,但用图一画,我更清晰地感觉到了那个关键:不平衡。

你看,销售副总对公司业务的影响力那么大,但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却那么远。

还有研发团队、生产和销售,需要紧密合作的地方那么多,但他们之间的距离也那么远。

太影响工作了。

为什么会这么不平衡?

他的回答很经典,你听听看,耳不耳熟:

“因为,我脾气比较急躁,有时忍不住骂人,让他们有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是“看不见的杀手”。

那些没有被表达的消极情绪,不会凭空消失,而是会被转移到事儿上,变成消极的拖延、对抗、推诿、不合作、不担责......合作怎么可能还顺畅?

管理力不从心,是因为人的关系不平衡。而不平衡,是因为压了自己脾气不好,太多消极情绪。

理清楚了。接下来,怎么办?

“我这脾气得改改。”

可是,怎么改?

多少管理者都说过这句话:我就这性格,就这脾气,不是这么强势,我怎么能走到今天......

然而改变,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好在,人会借助工具。

教练给了他1套工具,叫“发展循环理论”。

这个理论有什么用?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人格CT机”,在帮自己改变前,先扫描和探索你自己。

这套理论认为,人的0~18岁成长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

存在、行动、思考、身份、技能、再生。

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一旦人有什么想改变的问题,可以先从这些阶段里找到更深层,更接近问题本质的原因。

那个老板的具体做法如下,或许可以给你做个参考。

存在阶段:关于需求的问题,情绪背后他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是什么?

行动阶段:关于感受和行动的问题,譬如他真实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

思考阶段:关于边界的问题,事情由谁负责?他们之间的边界是什么?

身份阶段:关于角色定位的问题,譬如他们各自的角色是什么?他对这个角色的定位是什么?

技能阶段: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表达自己的感受、设定边界和角色定位?

然后呢?找到原因,就能立竿见影地改变自己,进入再生阶段了吗?

不。这中间,还需要过程。

什么过程?

找核心。然后,从核心发力。

事的核心,是做事的人。人的核心,是底层的人格。

就像领导力之父、组织发展理论先驱沃伦·本尼斯的那句话:

“成为领导者的过程,就是成为一个完整和健全的人的过程。”

那位创业者的“过程”,最终持续了2年。

2年之后,人对了,事也对了。

在进一步理顺了公司里的“人”后,他开始知道有哪些角色需要下功夫了解,哪些关系需要想办法平衡。

在进一步理解了自己的“脾气”的后,他开始学会如何摆脱脾气的掌控,在带队伍时更清醒,更尊重,更有边界。

在他最后一次和教练见面时,不但团队的协作变得更顺畅,更有一起往前冲的士气,连家庭的氛围都变得更和谐,更能带给他稳定的支持。

团队意向图。发展循环理论。

那位老板的故事讲完了。你的呢?

对于团队,你有没有人际关系需要理清和平衡?

对于自己,你有没有什么想改变,但改变得很艰难的地方?

你的核心,又是什么?


03
自己,被压到快不能动。

第3个遇到事儿的,是一位互联网外企的高管,她很内耗。

在终于把事搞定后,她的这段故事或许可以被总结为:

“游戏有两种:有限的和无限的。要选好。”

什么意思?

先说,她花钱请教练的原因吧。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不信,但还有很多人,正在经历:

开会的压力,太大了。

作为一位外企的高管,她常常需要和比自己高2~3个级别的高级副总裁开会。

每次开会汇报前,她都会紧张到几乎不知所措。

为此,她不但会议上全程打起精神,确保自己每一句的表达都清晰准确,还会提前很久做准备。

每个数据,有没有足够准确?每个结论,有没有逻辑漏洞?全方位检查资料,一遍遍润色排版。

可就算这样,每次开会,还是全程高压。一场会下来,总是累得像被卡车碾过一遍。

为什么会这样?

教练,开始了提问:

以前,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

“上次这样,还是在念高中时,只要让我上来做题,我就会必须解出来,最好还有不止一次解法。解完之后,也是精疲力尽,压力山大。”

这两种场景下,你觉得,除了面临的都是压力,还有什么共同点吗?

“想证明自己。”

“没想到,就算离开学校这么多年,自己也工作了这么多年,潜意识里,依然会有这种声音,这种行为模式,让自己面对权威时,很难做到从容。”

关键,找到了。教练再问:

可是,在向那些高层、权威汇报时,除了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你还有没有哪些其它意图?

“对啊!我居然忘记了!我的每一个汇报,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我满脑子全是“想要证明自己”时,居然完全忽略了,我汇报的目的,是要邀请更多的人一起来解决问题啊。”

那么以后,你还能做点什么,来服务你的这个目的?

2天后的一个早上,教练收到了她的邮件,标题是:

“我做到了!!!”

这次的会议,领导问了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

但我却没有以前的高压了。我的回复也变得更自在了:

“我不知道,但今天和大家探讨后,相信可以支持我明确优先级。”

为什么这个改变会发生?

因为,可以和最高的压力对抗的,是信念。

一个抱着“证明自己无懈可击”的信念的人,和一个抱着“解决问题不断前进”的信念的人,注定会玩2种游戏。

詹姆斯·卡斯在他那本著名《有限与无限游戏》里曾说:

“世上至少有两种游戏。

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为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美团创始人王兴也曾说,这本书,这句话,曾改变了他很多:

“有本书对我蛮有影响的,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有限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游戏却是在和边界,也就是和‘规则’玩,探索改变边界本身。

实际上只有一个无限游戏,那就是你的人生,死亡是不可逾越的边界。

与之相比,其他的‍边界并不是那么重要了。”

有限游戏。无限游戏。

你怎么说?

你今天在玩一个什么游戏?

你玩的时候,支撑你对抗压力的信念是什么?


最后的话

打工人,管理者,创业者。

商业世界,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

无论在哪个位置,只要你说,你要加入竞争,拿到结果,就一定会遇到一件又一件的事。

有的,很难。

有的,更难。

比如,事情推不动,队伍带不动,高压扛不动。

怎么办?总有办法。

这个办法,可能,是一套模型。比如能帮你和你的团队“验毒”的“戏剧三角”,能帮你进阶领导力的“领导力阶梯”

可能,是一套工具。比如能帮你认清团队的“团队意向图”、能帮你认清自己的“发展循环理论”

也可能,是一种认知。比如能帮你正心诚意,重新找回信念力量的“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然而,商业世界,最不缺的就是变化和挑战。难题后面,还有难题。学会了一种办法,还需要学会更多的办法。

怎么办?

办法,或许永远学不完。但好在,哪怕愤怒又委屈、操心又迷茫、高压又疲惫,但至少,你还有你自己,和你自己的信念。

真正的强大,不是生来就全知全能,运筹帷幄,而是无能为力了100次,也还是要去试第101次。

再难,也一定要把事搞定。

为此,不惜四处寻找外援,更不惜直面自己的弱点和恐惧,从内打破自己,再重塑出一个更强大的自己,来帮助自己,找到办法。

祝你,今天也继续,毫不犹豫地帮助自己,把事搞定。

祝你,在自己选定的游戏里,玩得尽兴。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企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