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资讯 » 管理资讯
 
管理资讯

海天股份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29  浏览次数:615
 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是以供水业务及污水处理业务为主营业务的综合环境服务运营商,公司秉持“海天水务,为民服务”的理念和“改善环境,造福社会”的宗旨,形成了集科研、供排水、资源循环利用为一体的现代综合服务产业链。公司经过多年的稳步发展,已在全国范围拥有子公司42家,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环保水务行业民营龙头企业。

 

  (一)公司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1、供水业务

 

  公司供水业务包括向特许经营区域内的居民、非居民提供供水和管道及户表安装服务。公司下属供水子公司在政府特许的供水区域内,为用户安装供水设施并供应自来水。自来水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由公司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价格调整申请,并接受第三方成本监审,在履行价格审定、听证等程序后,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业务模式主要包括TOO和BOT模式。

 

  2、污水处理业务

 

  公司污水处理子公司在特许经营期限和特许经营区域内从事污水处理业务,在提供充分、连续和合格污水处理服务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或其指定的单位作为唯一的购买方,向污水处理子公司采购污水处理服务。污水处理子公司分布在四川、河南、新疆和云南等地,业务模式主要包括BOT、TOT、ROT、PPP及委托运营等。

 

  特许经营期内,污水处理厂根据技术改造、能源、原材料、劳动力成本等变动以及由于政策法规的变更影响等因素,评估其对污水处理成本的影响,根据特许经营协议约定,污水处理子公司可在约定条件达到时,向地方政府申请调整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经第三方审批后,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

 

  3、工程建设业务

 

  公司工程施工业务由全资子公司龙元建设具体开展,主要为公司子公司的供排水设施的新建及改扩建项目提供工程施工服务,包括工程总承包和专业分包服务。

 

  (二)公司所属行业情况说明

 

  1、城镇化建设推动行业市场规模扩大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2020年的2,755个增长为2,823个,增长率为2.47%。根据住建部《2021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末,全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105.99万公里,供水总量673.34亿立方米,城市用水总人口5.56亿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85.0升,供水普及率99.38%;全国县城供水管道长度27.85万公里,供水总量121.99亿立方米,县城用水总人口1.53亿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32.0升,供水普及率97.42%;全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数为2,827座,排水管网长度87.23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2.08亿立方米/日,污水年排放量为625.08亿立方米,污水年处理量611.90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7.92%;全国县城污水处理厂数1,765座,排水管网长度23.84万公里,污水处理能力0.40亿立方米/日,污水年排放量为109.31亿立方米,污水年处理量为105.06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96.11%。10年内城市供水普及率增长2.34%,污水处理率增长14.00%;县城供水普及率增长11.33%,污水处理率增长25.70%。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和农村供排水设施建设的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供水和排水企业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上下游处理环节,行业整体规模将随之扩大。

 

  2、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企业运营水平

 

  水务行业涉及民生、经济和环保等基础领域,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同时行业自身周期性弱、地域性强,业绩增长驱动主要受政策、规划和城镇规模等因素影响,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发展,行业技术相对成熟,企业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相对薄弱,对水务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包括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依然是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

 

  2023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中,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围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战略要求提出提案1400余件。其中,完善重点流域生态保护和补偿机制、构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加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研究、统筹林草植被保护修复等提案,积极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建言。优化能源结构、推动新能源有序发展、推进多式联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提案,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重视新污染物治理、优化各类废弃物利用等提案,在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等政策文件中得到体现。

 

  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3、低碳化、智慧化、多元化趋势明显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标志着中国真正迈入低碳发展时代,低碳化成为各行各业的重要发展导向。对于供水行业,能耗、药耗、产销差等是降低碳排放量的关注重点;对于排水行业,能耗、药耗、温室气体排放等是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目前水务行业主要通过引入智能控制技术、先进处理技术等方式实现水处理过程中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鼓励企业发展第三方大数据服务产业,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适应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新趋势,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运行方式创新。推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共同发展、深度融合,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提供服务模式和产品。

 

  水务行业作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业,随着数字化产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必然将进行数字融合和智慧化管理。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企业从传统粗放的管理方式向精细化、智能化、资源化、规模化的升级转化,保障生产设施安全运行,使水务业务运营更高效、管理更科学、服务更优质。通过物联网等技术将水资源全生命周期作为整体进行统筹管理,将进一步助力水资源高效利用,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产业优化,国内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水务集团,以供排水为切入点,在产业规模、服务区域、行业板块等方面持续扩张,通常通过上市融资、跨区域并购等方式增强企业实力,实现公司持续成长和发展。水务企业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产业链条型、业务延伸型和跨行业发展型三种形式。产业链条型指专注于水务行业,在供水、污水处理、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水资源利用等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勘察设计、产品生产、建设工程等相关业务,通过不断提升专业服务实力,持续强化行业深耕能力,有利于发挥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业务延伸型指企业立足水务行业的同时,在能源利用、资源回收、固废处理、危废处理等与水务行业关联性较弱的板块拓展市场,企业一方面可以利用在水务行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相关产业的业务,另一方面通过在弱关联板块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水务板块的运营发展。跨行业发展型指企业跳出水务行业及其相关行业范围,在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光伏发电等非相关行业进行业务拓展,跨行业发展有利于企业突破区域水务市场趋近饱和的瓶颈,多赛道探索发展途径。

 

  4、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增强

 

  水务行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正常运转、经济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行业的公共服务属性较强。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规划中关于水务行业的政策方向经历了从提升供排水基础设施到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再到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鼓励再生水利用的一系列转变。“十四五”以来,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对水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以健全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跨越,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奠定坚实基础。生态环境部发布《水质28种有机磷农药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一步完善了供水和排水行业监测监管的相关规范。

 

  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十四五”时期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完成14.92万吨、0.79万吨、5.96万吨、2.53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降低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到2025年,全省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1.3万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00万立方米/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进一步从政府规划角度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目标,为供排水行业市场增加了份额,有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四川省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指出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应当坚持统筹协调、科学规划、创新驱动、系统治理,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建立健全嘉陵江流域保护协调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嘉陵江流域保护中的重大事项,加强在共建共治、生态补偿、应急联动、联合执法、航运调度、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跨区域合作。鼓励、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等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提供技术集成、推广等服务。

 

  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农村供水保障,巩固拓展水利脱贫攻坚成果,因地制宜完善农村供水工程网络,积极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规模化建设及小型工程规范化改造。实施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推动优质水源置换,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配置率达到75%,强化水质检测监测,健全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升至88%,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到57%。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和休养生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2023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还提出大力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加快构建数字孪生流域,推进数字孪生水网建设,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工程,构建水利智能业务应用系统。建成覆盖省级以上水利部门的数字孪生流域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层级、多业务、多方式共建共享。实现水利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13个重要信息系统数据安全防护。开展工程安全实时监测、智能快速调度、远程安全集控、多维场景耦合计算与展示等技术攻关。实施已建工程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用,强化数字赋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全面管控致险、承险、防险要素。建成多源空间信息融合洪水预报系统、高精度河流水系分区雨水情预报模型。推进全国取用水平台整合,建设生态流量、水量分配监测预警系统。整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系统,持续拓展水行政执法、河湖监管、节水管理、水土保持、水文管理等业务应用。

 

  5、监管环境日益趋严,环保行业向专业化、产业化转变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监管环境日益趋严,为环保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政府通过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推进市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产业化。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状况保持稳定

 

  公司主要从事供水业务和污水处理业务,报告期内,公司供排水业务正常运行,水质持续稳定达标,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上半年,自来水售水量4,451.79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66%;污水处理结算水量15,804.66万立方米,同比增长1.5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764.25万元,同比增长11.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092.67万元,同比增长21.18%;总资产592,830.41万元,较期初增长1.90%;净资产(不含少数股东权益)243,448.19万元,较期初增长3.49%。

 

  (二)不断延伸企业产业链,增强自身实力

 

  公司坚持“大思路、大发展、大智慧、大海天”的发展战略,紧抓行业趋势,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与各界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并依托丰富的环保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借助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公司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高效管理,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和扩展业务范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报告期内,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碳中和政策,根据战略发展规划,在巩固现有业务经营业绩的同时,开拓污泥处置领域业务。公司于2023年6月30日与资阳市雁江建投水务有限公司签订了《资阳市污泥处置中心项目合作协议》,项目估算总投资2亿元,一期项目估算投资1.2亿元,二期项目估算投资8,000万元。其中公司出资比例为66%,雁江建投水务出资比例为34%。公司实施污泥无害化处理,推进资源化利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公司积极实施新建、并购等扩张战略的同时,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战略需要,稳中有进拓展环保和环境治理行业,延伸自身产业链,挖掘利润增长点。推进污泥处置领域绿色低碳技术开发,进一步打造管理模式优、服务态度好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打造党和政府放心的民生企业,为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积极贡献。

 

  (三)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公司在“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全力践行董事会的“三做到”重要要求:一是“公用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首先要做到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心,让政府放心”;二是“要做到无微不至的向老百姓服务,让老百姓满意”;三是“要做到不得有半点人为的供水和排水安全事故,让社会肯定”。积极配合政府探索排水厂网一体化,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通过精细化、信息化建设稳步提升,生产运营工作稳中向好,供排水水质保持持续优质稳定,确保了民生用水安全和污水达标排放,切实维护了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

 

  (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助力发展

 

  公司坚持以科技创新作为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与国内知名高校深化产学研合作、建好用好各类技术研发平台、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研发核心技术与装备等方式,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面布局数字经济的发展,明确提出“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围绕国家新要求及公司发展需要,公司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积极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一体的智慧水务平台,实现了“互联网+便民服务”、一网通办多项业务,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实现“数据多跑路”、“用户少跑路”,让用户在高质量的供水服务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除面向用户提供便捷服务外,公司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将不断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增强公司的竞争实力。

 

  (五)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严守环保红线

 

  面对日益趋严趋细的环保安全形势,公司不断加强监督检查及人员培训工作,强化过程和结果考核,压实环保安全工作责任主体,严格落实“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构建了环保安全管理责任体系。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建设,将逐步实现对各子公司运行数据和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的目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进行监控和预警,不断提高一线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报告期内未发生安全生产行政处罚事件,未发生生产安全主体责任事故,确保了安全生产和环保工作双丰收。

三、风险因素

  1、特许经营权风险

 

  国内供水和污水处理项目均实行特许经营,公司及其子公司通过招投标或通过收购股权、资产等方式取得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与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签署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特许经营期限届满,政府部门可重新选择特许经营者。在特许经营期限届满时,若经营者未发生违约等行为,政府通常会继续或优先授予特许经营权,但公司仍然存在上述特许经营期限届满后,无法继续取得特许经营权的风险。同时,特许经营协议通常约定,特许经营权受让方出现严重违约或严重违背承诺的情况下,政府有权收回特许经营权。

 

  应对措施:公司针对运营、建设及拟投资的特许经营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特许经营权协议约定进行规范运作,项目特许经营权协议有效且履行中。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近年来,环保政策密集出台,国家监管日益趋严,大量社会资本战略调整进入水务环保领域,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行业整合并购、洗牌重组趋势加剧,产业集中度逐渐提高,公司获得供排水项目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业务扩张的速度。

 

  应对措施:1、公司秉持“海天水务,为民服务”的理念和“改善环境,造福社会”的宗旨,不断做大做强水务主业,充分发挥政府特许经营权、城乡区域统筹、供排水一体化经营等多种优势,不断提升公司水务产业投资、建设、运营、服务及环保等综合竞争能力。2、增强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依托资源、专业、区域优势,立足四川,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稳健实施新建、并购等扩张战略,进一步做大做强供排水主营业务。

 

  3、政策性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是供水业务及污水处理业务,属于市政公用事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依赖性较强,随着定价机制和相关政策逐步完善,行业发展前景向好。国家环保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改革和调整,都将对整个环保市场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环保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对市场和环保政策信息的采集和研究分析,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抵御政策性风险的能力,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

 

  4、环保风险

 

  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监管环境日益趋严,国家、省、市各级环保督察不断强化,环保执法更加严格,污水处理企业确保安全生产、达标排放责任加大,公司可能面临增加经营成本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坚持依法经营、合法经营,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法律意识、红线意识,严把风险管控。根据各地政府要求,实施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加大员工培训,提升运营管理能力。

 

  5、水处理单价调整不及时的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为供水业务及污水处理业务。

 

  供水业务的自来水单价实行政府定价,因物价水平上升导致供水成本上升、国家政策调整、制水标准提高等情况下,公司可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价格调整申请,并接受第三方成本监审。政府主管部门根据供水成本监审报告,在履行价格审定、听证等程序后,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通常调价周期为2-5年。

 

  污水处理业务由当地政府按合理盈利的原则核定。污水处理服务费标准=污水处理成本+税金+合理利润。因污水处理标准提高、运营成本变动等情况,公司可向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调整污水处理服务费单价。政府主管部门根据物价变动因素等情况,在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标准覆盖运营成本、税费及合理收益的基础上,经第三方审计后,报请当地人民政府批准执行。调整周期通常为1-3年。

 

  应对措施:公司经营的项目多以BOT、TOT模式进行运作,首次定价通常在公司与政府签署的《特许经营协议》中进行约定,密切注意成本上升对公司效益的影响,根据协议约定及时启动价格调整申报及完成调价工作。

 

  6、运营管理风险

 

  公司业务分布在全国不同的区域,各地政府政策、社会环境、自然条件、进水水质、工艺控制等存在一定差异,管理难度相对较大。随着资产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公司的管理能力、人才资源、组织架构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增大了公司的管理与运营难度。

 

  应对措施:1、密切关注国内外政策形势,及时掌握区域及行业发展规划相关政策信息,适时制定、调整运营、投资计划,积极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2、按照政策变化,坚持实施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形成了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运营管理体系。3、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强化环保法制意识,提高技术管控水平,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4、积极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手段的智慧水务建设,提升运营管理及服务水平。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特许经营权的优势

 

  公司下属企业在特许经营权范围内提供供排水业务,特许期主要为25至30年。特许经营权的授予,使公司下属企业拥有在相关区域和期限内独家从事水务环保业务并获得收益的权利,有助于公司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并产生充沛的现金流。

 

  (二)运营管理优势

 

  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专注于水务行业投资、建设和运营,通过稳定的运营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经历二十余年发展,公司具备丰富的环保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公司中高层管理团队持续稳定且具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公司坚持实施精细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形成了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运营管理体系。强化了设施、设备、安全、质量、环境、人员、水质、成本、考核、流程追踪等细节管理。公司的运营管理体系可在新项目中快速的复制、使用。公司生产工艺成熟,人才队伍稳定,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增长,供排水水质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同时,公司积极推进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手段的“智慧水务”建设,提升运营管理及服务水平。

 

  公司通过了“一级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一级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工业园区集中式废水处理设施)”、“二级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服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及“HSE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从各方面检验了运营和管理水平,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

 

  (三)人才优势

 

  公司持续推进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科研人才队伍。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市人才工作站,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科院重庆院等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15人,工作站团队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万人计划2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4人、天府峨眉计划高层次人才3人、成都“蓉漂计划”高层次人才1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奖2人、天府英才31人等。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8篇,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四川省博士后特别资助10项。

 

  公司与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河海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共建教学实践实训基地,培养环保领域人才,深化环保领域合作。

 

  (四)技术优势

 

  公司着力推动重大技术革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体系。报告期内,公司与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联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水中抗生素及抗性基因污染精准治理纳米材料与技术》;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合作研发《污水厂水质超常波动成因解析及源头控制技术》;与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研发《SNDA低碳智慧一体化水污染治理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7家高校、企事业单位研发的多通道快速BOD检测仪器,实现了生物水处理过程的精准调控,经曲久辉院士、任洪强院士等专家评价认为:该项研究具有显著创新性,其成果BOD-Q检测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五)专利优势

 

  公司获授权国家专利147项、国际专利2项,出版专著3部:《企业清洁生产管理体系册》、《加强脱氮型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性能和机理》、《前置反硝化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编制国家标准、团体标准24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已掌握行业通用的主要污水处理技术,对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六)科研成果

 

  公司科研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并获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化工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环境保护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循环经济专利奖3项、2022年度川渝产学研创新成果奖一等奖1项、四川省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新奖二等奖1项等14个奖项。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企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