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汉市水务局供图
昨日上午,武汉市水务局召开新闻通气会,介绍今年全市排水防涝工作情况。会上,武汉市水务科学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版渍水风险地图。据介绍,根据雨情及排水设施情况,今年全市共梳理出中心城区的46处易渍水风险点。其中33处与去年相同,11处老渍水点消失,此外又新增了13处。
抽排能力较2016年倍增
据预测,今年5月至9月全省总雨量大部偏多,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强降水过程和区域性洪涝灾害。从全国范围看,处于武汉上游的湖南省部分区域,入汛时间比往年早了一个多月。受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长江中下游,两湖区域降水偏多,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极大。
严峻的形势下,武汉于3月12日召开了全市防内涝工作部署会,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提出“小雨不渍水,大雨不内涝,暴雨保功能,特大暴雨保安全”的目标。
据介绍,2016年后,武汉全面启动城市排涝能力提升工程,先后建成了江南、后湖四期、四新、港西二期等多个末端排涝泵站,中心城区累计新增抽排能力890余立方米/秒,总抽排能力达到1870余立方米/秒,相比2016年基本实现倍增。
提高抽排能力的同时,先后新、改、扩建巡司河二通道、夹套河箱涵、南湖连通渠等一批主干排水通道,构建起全市的22个排水系统。武汉市水务局相关专家介绍,综合评估武汉中心城区排水防涝能力,基本能够抵御日降雨量100-150毫米内的暴雨,不出现大面积、长时间渍水。
此外,在今年年底前,东湖低排泵站、白玉山明渠、武汉火车站排水出口等一批重点项目也将相继建成,全市将再新增抽排能力90余立方米/秒,总抽排能力达1960立方米/秒。汉阳蔡甸东湖等地区抽排能力将大幅提升,周边渍水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四大水系将“空腹”迎汛
“湖泊是武汉面对强降雨削峰调蓄、缓解渍水的优势,但如果调控不科学、不到位,可能会成为区域性渍水的重大忧患。”武汉市水务局排水管理处处长项久华介绍,武汉7个中心城区共有37个湖泊,总调蓄容积为1.56亿立方米。经过全面部署和落实,全市湖泊水位目前正稳步下降,腾出库容。
楚天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全市涉及“空腹”迎汛的主要有四大水系,分别为武昌地区东沙湖水系、汤逊湖水系、北湖水系和汉阳地区蔡甸东湖水系。以东沙湖水系为例,库容调蓄到位后,180毫米以内的降雨,不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中心城区有46处渍水点
昨日,武汉市水科院发布最新修订版的渍水风险地图。根据雨情及排水设施情况,运用数据模拟分析,统计出武汉中心城区共有46处易渍水(风险)点,其中,发生100-150毫米以下强降雨时,可能发生渍水的点位40处;150毫米以上降雨时,可能发生渍水的点位6处。这也是武汉第四年发布渍水风险图。
去年发布的渍水风险图共有44处渍水点,记者梳理发现,今年的46处中,有33处与去年重合,有11处因为排水设施完善等原因,已经消失在今年的渍水地图上,同时也新增了13处渍水点。
武汉市水务局专家介绍,新增的渍水点原因有多个,既有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降雨增多、特殊的地势地理条件不利于城市排涝等原因,易渍水点的产生还与在建工地施工影响排水管网正常运行、管网配套滞后、排水设施标准低、口径小等因素相关。
例如,欢乐大道下匝道靠近青化路段、姑嫂树路等渍水点,就是因为建设项目改变地面高程导致汇水范围改变,而新增的渍水点。但随着建设项目的完工,排水管网的同步改造,这部分渍水点也将消除。
水务部门7大举措应对
“今年的46处渍水点,也是全市重点保障的区域,对此,水务部门提出了7大应对举措,确保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尽量少受影响。”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水务局将第一时间发布气象预警信息,调度协调、掌握动态,通报情况。各区政府、区防指有关领导具体指挥调度。预报暴雨、大暴雨前,区水务部门的应急设备和人员,都将提前到位蹲点值守,出现渍水第一时间抽排处置。降雨时,区水务部门要第一时间上报渍水情况和处置措施,有利于统筹调度各方资源。交管部门负责交通疏导,严重情况下要适时封闭道路,避免人员和车辆被困。区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搜救被困车辆,保障人员安全。供电部门要负责外电的供电保障,尤其是立交、涵洞泵站的用电,同时,各区水务部门要负责各泵站的供电双回路改造,或及时配备应急电源。
水务部门提醒,司机出行时,请密切关注交通信息和警示标识,及时调整路线。特别是渍水多发地带立交涵洞,要关注涵洞处的液晶显示和水位标尺,发生渍水时切勿涉险通过。记者潘锡珩通讯员黄金波廖宇智实习生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