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供水管网建设
80年代初供水管网建设
80年代初供水管网建设
泉城人看惯了泉水,总觉得水很多,但其实刚刚相反,泉城济南虽不是一座干旱的北方城市,却是水资源短缺的城市。年长的人们都清晰记得,过去家家户户都有一根“扁担”,就靠“肩挑”生活。1934年6月,泉城市民结束了挑水吃的历史,济南第一家自来水厂(趵突泉水厂)建成投产。然而,由于自然、地理、水资源的制水能力限制,济南一直被水困扰着。
60-70年代,“一楼哗啦啦,二楼滴滴答,三楼干巴巴”,这是当时百姓用水情况的一句“顺口溜”。济南东南高西北低独特的地势,加之地下水不足,水资源短缺,设备不配套,给当时的人民生活带来了瓶颈。
改革开放后,济南的城市供水迈入黄金发展时期,先后建起了峨眉山水厂、大杨水厂、中李庄水厂、宿家张水厂、黄河水厂,同步一批大型引水工程也拔地而起,涓涓清泉滋润了泉城人民,也推动着泉城的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济南市自来水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教授级工程师赵玉德,聚焦过往大型引水工程,真切感受下改革开放40年来济南城市供水的“加速度”。
济西地下水开采让济南供水形成多水源供水
济西地下水开采让济南供水形成多水源供水
80年代后,我市水厂如春笋般拔地而起
周所周知,泉城济南东南高西北低,特殊的地形给济南供水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保证工业生产与百姓的生活用水需要,我市开始实施了“采外补内”的措施,逐渐转移开采中心。
1980年4月29日,峨眉山水厂建成通水。这是改革开放后建设的第一个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它极大缓解了了我市西部供水紧张局面。“水厂建设可谓“战天斗地”,老一辈供水人没黑没白的奋战在施工一线,为了照顾孩子,有的职工甚至把自己的孩子扔到施工车辆的驾驶室。15个日日夜夜,供水人凭借着自己的双手自己建成了这座水厂。”赵玉德娓娓道来39年前那场“战斗”。
1980年,大杨水厂相继建成通水;1982年5月,中李庄水厂、宿家张水厂建成通水。形成了当时我市24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
“80年代初,由于泉水枯竭,我们尝试引入地表客水,1987年,黄河水厂建成通水,但由于“黄河洪峰”、“黄河断流”、“黄河结冰”、“黄河冰凌”等原因的影响,全年四分之一的时间不能取水”赵玉德讲到。1988年6月,在南部城区建成日供水5万立方米的南郊水厂,标志着济南市结束了完全依赖地下水的历史,缓解了市区供水紧张的状况。
1999年9月,我市提出“五年大变样”的发展目标,自此,东部高新开发区、南部城区飞速发展开来。为适应发展要求,南郊水厂从每日5万立方米/日提升到10万立方米/日。同时,以“职工入股”方式建成分水岭水厂。在东部城区建设8万立方米/日的东源水厂,以满足东部、南部城区的供水需求。
雪山水厂
分水岭水厂
进入21世纪,济南水务先后完成济西二期供水工程,铺设输水管线27千米、供水管线16千米,建成日供水能力20万吨加压站;建成龙洞南加压站、转山西路加压站和汉峪加压站,在建刘智远、保税区加压站;升级扩容改造八里桥、解放桥、建设路、七贤、历南、金鸡岭、板桥、龙洞路8处加压站,进一步优化了供水输配体系,提升了供水保障能力。
90年代末,水源地开发建设,泉城不在“靠天”吃水
2000年6月,济南南部水库枯竭,市区南部被迫实行定时供水,40万南部居民饱尝了2个月的盼水之苦。“水荒”向泉城人民发出了警示:济南的富水时代已经过去,未来的日子,济南人将要为保护“生命之源”做出不懈的努力。
事实上,早在1997年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修建水库、引黄保泉、改变泉城供水结构”,就被作为济南“五年大变样”的重要项目确定下来。1998年6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济南市开始实施“引黄保泉”供水重点工程。为了筹措资金,济南水务集团(原济南市自来水公司)通过世界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建设债券等多种融资渠道,先后筹资20多亿元用于鹊山和玉清湖水库及其配套工程建设。
鹊山水库
玉清湖水库
这项“引黄保泉”的重点工程共包括两个水库和一座日产40万吨的现代化地表水厂及输干管网配套工程。鹊山调蓄水库蓄水量4600万立方米,玉清湖调蓄水库蓄水量4850万立方米,完全可以保证济南市的城市供水。对于这个关系济南发展命脉的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工程,山东省和济南市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支持。2000年4月,投资5.6亿元的鹊山调蓄水库开始向市区供水。它的建成,为黄河水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为解决济南天桥以北地区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2000年,济南遭遇有史以来第一次“水荒”,地下水位仅为21.31米。正因为鹊山水库的建成,才为“北水南输”,保证南部地区定时供水提供了保障。
2000年12月29日,玉清湖水库建成通水,老一代供水人再接再厉,相继完成了沉沙池一号、二号泵站建设任务,使水库正常蓄水,玉清水厂和辛庄加压站也按期完工。2001年7月9日,玉清水厂开始向市区正式供水,加上黄河水厂的供水能力,两大水库、两个水厂每天可向市区供黄河水80万吨。
“采外补内”、“封井保泉”、“中水回用”、“节水保泉”、“引黄保泉”,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济南已经形成了多水源的供水格局,济南人喝水不在“靠天”。
供水管网从单一到“五纵五横” “城市血脉”更加畅通
鹊山和玉清湖水库仅仅是济南供水40年来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济南水务不断优化水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建设水系联网、水厂串联、水管联通的城市供水保障系统。
城市发展,供水先行,为配合市政道路工程完成西外环、南外环、纬十二路等主干管线改造;结合城市规划,配合新区建设新建奥体片区、西客站片区、文庄片区等供水管网,供水承载力不断增强。
1997年,伴随着“西公界”、“南北历山街”最后两个“公共水站”的撤销,济南市开始了“放扁担”工程,泉城百姓开启了“一户一表”用水方式。经过21年的发展,截止2018年,我市户表用户达93万户。
由于供水管道的老化破损导致一些地区爆管频发,漏损加大。部分老旧管网小区还会引起水质的“二次污染”,不但影响居民用水水质,在用水高峰期,5楼以上水压也难以保障。自2008年以来,济南水务以“整体提升管网运行压力和重点片区管网改造相结合”为升压思路,逐年对腐蚀严重、管龄长、管材劣质等老旧管网和低压片区集中更新改造。十余年间,累计改造118个片区共计236公里老旧供水管网(“管龄”30年以上),加上主干管网改造,累计改造管线350千米。全市100户以上低水压片区基本消除,近百万户居民受益,有效提升供水水质和压力。
一户一表改造
老旧管网改造
济西二期应急供水工程
供水管网改造
供水加压站陆续建设投入运行
从1978年至2018的40年时间里,济南城市供水配合城市规划,建设供水管网2681.3公里,市区内管径500毫米以上的输水干管形成了“五纵五横”环网状。济南市城市建设在提速,作为基础设施的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也紧跟发展步伐。目前,济南市供水服务面积西至大学城、南至分水岭、东至巨野河、北至黄河500平方公里。
清刷清水池
现代化水厂实时监控设备运行
最后用一组数据全面展现济南城市供水的巨变历程:
1978年,供水能力57万吨/日---2018年,供水能力139万吨/日。提高了2.43倍;
1978年,水厂8座---2018年,水厂13座。提高1.6倍;
1978年,固定资产7876万元---2018年,固定资产70亿。提高88倍;
1978年,供水管网818.7公里---2018年 供水管网3512公里。提高4.3倍;
1978年,供水加压站6座---2018年,供水加压站32座。提高5.3倍;
1978年,服务人口108万户---2018年,服务人口350万户;提高3.24倍。
40年的变迁,40年的发展。从“挑扁担”到“自来水”,从“公共水站”到“一户一表”,一代又一代水务人用自己的双手铸就了历史。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泉城供水事业的发展,折射出了济南的跨越式发展。新一代水务人正以崭新的姿态,前往新时代发展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