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年如一日,一心扑在新昌水利电力事业发展上,从前丁水库到巧英水库,从棣山水电站到门溪水库电站的建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就是全国水利劳模、原县水电局局长陈汝龙。近日,记者来到陈汝龙的家中,听他讲述了他与新昌“水利”的故事……
“新昌有句老话,叫种年田,靠年天。”陈汝龙向记者介绍当时新昌的情况。一直以来,新昌是个以山林、旱地为主的山区小县,长时间水利设施十分缺乏,洪涝、干旱频发,老百姓过着困苦的日子。解放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电力事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兴修水利,建设电站,初步改善了老百姓的用电和灌溉用水条件。
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用水用电的需求量逐渐上升。在此情况下,1969年底,有过多年涉农部门、基层工作经历的陈汝龙开始调任到水电系统任职,开始了他与水利事业的不解之缘。1978年,县水利电力局成立,陈汝龙便担任局长,挑起全县水利建设管理的重任。“新昌不是没有水,而是丘陵太多,径流又短,水来得快,去得也快。”陈汝龙告诉记者。
基于新的需求,陈汝龙按照新的设计要求和设计规模,着手对70多个中小型水利设施进行加坝改造,并新修了不少水库。“这100多个中小型水库,可以拦蓄新昌60%的降雨量,对抗旱防涝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陈汝龙说。因为巧英水库的修建,其下游的3万多亩农田,便可以在干旱70天的情况下仍保证丰收。随着一个个水库的落成,我县老百姓“靠天种地,靠天吃饭”的面貌大大改观。
正因为新昌高低起伏的丘陵地形,也深藏着丰富的水利发电资源。“灌溉、发电,一水多用,我们要充分发挥水库的作用,在有一定落差的地方考虑建设电站。”陈汝龙把“治水”做得有声有色后,又开始往“办电”方向迈进。
1983年,我县被列为全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陈汝龙以此为契机,为加快电气化建设步伐,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着手进行水电体制改革,实现了建、管、发、供、用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并提出了多方集资办电和改革电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
后来,县委、县政府将社会筹集的资金集中用于门溪水库的建设。同时,陈汝龙也来到了门溪工棚,长期蹲守在这里。有一天傍晚,门溪水库工程现场钻探设备正在进行坝址地质钻探,上游却突然下起暴雨。“当时情况十分紧急,电动机、发电机等设备都还没有移到岸边。”陈汝龙面对洪水,毫不犹豫地拉着两岸打桩后架起的绳索,趟着过膝的洪水,开始转移钻探设备。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价值几万元的国有财产被安全转移。陈汝龙因不识水性,加上体力消耗不少,被一个浪头冲倒,随洪水往下流。在这紧要关头,工程师陈平反应迅速,用力拖住陈汝龙的脚,在其他人的一同努力下,陈汝龙被救上岸。“当时是10月底,天气已经有点凉了,从河里上来的我直打哆嗦,但是看到设备都没什么事,心里还挺高兴的。”陈汝龙笑着回忆。他上岸后只是换了件衣服,便又开始工作。数年来,陈汝龙每年有将近9个月的时间在工地里度过。
有付出终有回报,记者了解到,从1969年底,陈汝龙刚到水利系统时,全县发电量仅为438万度。而到了1988年,全县发电量已达9266万度,这与陈汝龙等“老水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1989年,陈汝龙被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尽管如今已离休多年,陈汝龙仍本着对水利事业的热爱,离休不褪色,为新昌水利事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今年上半年,县委老干部局开展“走基层、看变化、促发展”参观考察活动,陈汝龙也参与其中。在参观中,面对熟悉的澄潭江,陈汝龙一丝不苟地观察着河道两岸的情况,同时他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陈汝龙提醒到,建筑垃圾被倾倒在河道里,导致江面缩小,万一下暴雨,上游又没有水库控制水量,存在洪涝灾害的隐患不小,要引起重视,防汛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
“半辈子和水利打交道,总有点割舍不下!”陈汝龙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