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向观念要水。一是广泛宣传动员,把“节水优先”“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节水即治污”“先节水后调水”等方针和理念融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领域,实现了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性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的目标。二是立足水资源短缺这一基本市情水情,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推动节水成为社会风尚、融入城市文化,初步形成了全民自觉行动和共同价值追求。三是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北京总体规划修改、北京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把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量水发展”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第二,向机制要水。一是发布了节约用水办法、水土保持条例等地方法规和10余个规范性文件,启动了《北京市节水条例》立法,依法节水力度显著增强。二是出台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强化了把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等指标作为属地政府水资源管理的绩效考核责任。全面实行了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三是市委市政府出台了《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积极探索“细定地、严管井、上设施、增农艺、统收费、节有奖”的农业节水模式,年均减少新水用量4000多万方。出台了《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工业污染行业调整退出及设备淘汰目录》,退出高耗水、高污染和高耗能企业1000多家。四是制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考核管理办法》,市财政每年拿出4亿元作为节水与水资源保护资金引导激励各区保水节水。2014年5月1日起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并大幅提高特殊行业用水价格,户均月用水量同比下降约6%,特行新水用量下降20%以上。2016年5月1日起又上调了非居民水价,并首次实行城六区与其他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对全社会爱水、惜水、节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向科技要水。充分发挥首都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积极探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一是着力推进全市水资源统一调度、水质监测信息共享、防汛指挥调度、城乡污水处理监管“四个平台”的搭建,结合南水北调江水进京,科学实施水资源“喝存补”优化配置和精细管理,累计利用江水超过19.4亿立方米。二是实行中心城区供水“独立计量、分区降压”的漏损控制管理方式,年节水3500万立方米,管网漏损率基准值控制在12%以内。该技术获得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与美国保尔森基金会颁发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三是引进污水处理新工艺、新技术,再生水品质提高到地表水Ⅳ类标准,2016年再生水利用达到10亿立方米,已成为我市稳定的“第二水源”。集成雨水利用、生态修复和水景观建设技术,积极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创建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区。大力建设节水工业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四是以居民家庭和高校为重点,推广并实施了高效节水器具和智能IC卡用水计量设施,每年都在15万套件以上。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陈雷部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升首都节水和水资源管理水平,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坚实的水务保障。 来源:水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