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用水面临着极其短缺的严重问题。但同时,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单纯依靠增加水源来缓解用水紧张是不可行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对发展中国农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久生,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倡导和引领了我国在现代灌溉水肥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喷灌,微灌水肥一体化调控方法与技术,创制了多种国内市场急需的喷灌产品,显著提升了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并通过多种科普途径提升了社会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目前担任农田水利专业重要国术期刊《灌溉排水》的主编和《灌溉科学》的副主编,为我国节水农业做出重要贡献。2016年,获得了国际灌溉技术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节水技术奖。这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节水灌溉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农田灌溉领域属于一个较冷门的学科,说起投身这样学科的研究,李教授说,这源于儿时的一些观察,更源于他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导师的教诲和鼓励。李久生说:“我的家乡是在农村,在我老家那个地方,灌溉方式主要还是采用地面灌溉,还有更多的是用地下水来灌溉,那么地下水位就在逐年的下降。从灌溉技术的层面来说,水的利用率不是很高。”“小时候打井,十米八米就出水了,到我高中毕业时,需要到50米甚至更深才能满足灌溉的需求,如何用有限的水源满足作物的需求,这是我选择这个专业的驱动因素。”
普通人看来,喷灌、滴灌这种专业名词,只属于农业领域,偶尔会在新闻中听到,根本无法分清楚它们的差别,而对于长期从事喷灌、滴灌研究的专家,李教授说起它们时如数家珍,从水的入渗方式来说,“喷灌的过程是先把水喷洒在空中,然后落到作物的冠层后再落到地面上。滴灌是直接把水施到土壤里面。”从工作压力上来说,喷灌的工作压力比滴管高一些。
这两种技术都要自己的适用条件。在比较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干燥,湿度低,喷灌的蒸发损失较大,一般采用滴管。在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喷灌在一定程度上,除了满足多个水分,还可以改善田间的气候,对作物生长环境有正面影响,一般采用喷灌。除此以外,对集约化经营的大型农场来说,喷灌的适应性很好。
上世纪90年代,公众对于滴灌施肥灌溉,也就是将肥料溶到水里,通过滴灌系统施入田间存在一些误解,比如直接施入根区,是否会产生根系毒性?是否会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是否会产生深层渗漏等。李教授的团队,承担了国内第一个滴灌施肥灌溉方面的科研项目。通过多年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滴灌施肥灌溉的专著--《滴灌施肥灌溉原理与应用》,这本书对公众全面认识滴灌施肥的特点,提高对水肥一体化的接受程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久生说“创新是我们作为科研人的灵魂,我们要通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够使事业得到不断地发展;另外,从实际应用上来说,也不断地要求我们有一些创新的产品;能够满足我们越来越多的对节水,对其他问题的一些需求;这是我们不断奋斗和努力的一个方向,我们要不断地去创新。” 来源: 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