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是三防大市,每年的防汛防风任务严峻,但在市委、市政府重视和直接领导下,五年来,成功战胜台风“韦森特”、“尤特”、“彩虹”、“妮妲”的袭击,积极应对了多场强降雨,有效防御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等极端天气,取得了零伤亡的好成绩,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防工作经验在全省介绍推广,并获得“全省防汛防旱防风防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我市以三防“问题清单”为抓手,有效解决水利工程管理不到位、防汛物料不足、小山塘隐患、信息化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三防工作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筹集资金530万元,完成了106宗小型水库管养房建设,按规定落实了管理人员和经费;自筹资金5788万元,完成了126宗重点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并高标准制定山塘安全运行管理规定;自筹资金250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三防视频会商系统,覆盖全市所有镇(街),实现了全市应急指挥系统“一张屏”的目标;建立了全市水库视频监控平台,实现了对全市33宗大中型和571宗小型水库动态监管;建成了江新联围、鹤山大堤等重要堤围综合信息化系统,实时监控西江江门段108.1公里大堤沿线重点涵闸和重要堤段;修改完善了江门市三防应急预案,建立了“江门三防”微信工作群和“江门水务”微博微信公众号,提升三防信息和指挥指令发布的及时性、有效性。
“水效益”成效更显著
五年来,我市实施推进一批利民工程,群众收获更多水务建设成果“福利”。
一是民生水利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入32.7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目前,江门城区基本达到防御外江(海)50年一遇洪水(暴潮)标准,区、市和重点乡镇达到20年一遇标准,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形成。改善和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7.98万亩,解决了15.8万农村居民、农村在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水库移民工作扎实推进,民众共享水利建设发展成果。
二是城镇污水处理率再创新高。全市共投入12.29亿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污水处理厂11座、配套管网181公里;城镇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2015年达到90.31%,完成珠三角规划纲要“九年大跨越”90%的目标。
三是城镇供水保障基础日趋夯实。全市共投入11.2亿元新建、改建供水设施,新建供水厂2座、供水管网22.4公里;日增加供水能力稳步提升。
四是水资源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严格落实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全省率先实施取水户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全市单位GDP水耗、用水总量控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指标逐年下降。广东省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十二五”期末考核为优秀等级,水资源管理能力走在全省前列。
“水活力”再增动能
市水务局聚焦短板,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培育水务改革发展新动能。
一是简政提速。印发了《关于简化程序加快推进我市民生水利建设的指导意见》,优化审批程序、提升效率,成为各地加快民生水利建设的科学指引。
二是创新投入。创新水务投入方式方法,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建立完善全市重点水务工程PPP项目库,重点推进市区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城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项目、镇村污水处理设施及潭江河流治理工程等PPP项目建设;同时,千方百计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据统计,前五年全市共获得上级补助资金15亿元。
三是深化管理。以制度管人管事为着力点,实现建管并重,提升行业服务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东部三区一市水系统一调度机制,有效提升三区一市防洪排涝协作能力。探索建立了堤防管理长效机制,强力解决江新联围干堤砂场违法违规堆放难题,管养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全力打造一批质量精品工程,管理标杆工程。如江新联围干堤除险加固工程荣获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锦江水库管理处通过国家一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复核。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水务局着力提升治水管水能力,“水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有效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来源:中国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