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杰(右)和同事在街头用“听诊器”判断管道水流是否正常 记者张宇明 摄
在城市供水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城市供水管网的“专职医生”。每天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用听音杆、听漏仪等一些我们没见过的仪器,通过自己的耳朵,查找埋藏在地下管道的漏点,为供水管网“诊病”。
每天奔波
一年“跑”几十个马拉松
4月19日下午,市自来水公司的“听漏工”苗杰和同事在朱雀门外打开一个给水井盖,准备检测这里的管道有没有漏水点。他拿出一根三四米长、一端带有传音装置的金属杆,将另一端放在井内的管道上,捂着一只耳朵,在嘈杂的街头,用另一只耳朵仔细听从管道里传来的声音。
“没有听到异常声音,初步判断这里的管道运行正常。”苗杰说。为了确保判断的准确性,他又拿出听漏仪,把一端放在井旁的地面上,戴上耳机认真判断。在他和同事分别反复听漏几次之后,确认这里的管道是正常的。
每天,苗杰和检漏中心的4名同事,以及公司各所4个检漏班的10名员工,会根据公司安排,对各自负责的管网进行巡查,对沿线的每口给水井以及埋在地下1.5米~2米深处的管网进行检测。“西安仅100毫米以上口径的供水管网就有2700公里,管网的走向、分布都在他们脑子里,非常熟悉。他们每年要对全市管网至少巡查一次,对重点区域、重点管网巡查10多次,跑的路相当于几十个马拉松。”水司管网运行部副部长金旭民说。
虽然辛苦,但苗杰很乐观,“现在条件好太多了,以前是骑自行车,仪器也特别简单。现在仪器先进,还有工作车辆,效率提高了不少”。
常年听漏
脑子里总是各种声音
他们听到的是怎样的声音?记者非常好奇,就戴上听漏仪的耳机听了听,里面传来的是有些刺耳的呼呼声,耳朵很不舒服,却听不出个所以然来。
“怕你受不了,我只把声音放大了一点,平时我们最大的时候要放大几百倍甚至更多”。苗杰告诉记者,听漏仪可以把很多种声音收集起来,当然包括外界的各种噪声。虽然仪器有屏蔽噪声的功能,但还是有干扰。听漏时,他们要从放大数百倍的声音中找到要听的那一种,再通过这种声音判断管道是否有漏点。
常年听漏,原本听觉灵敏的他们,有的会出现耳鸣,还有人因此失眠,听力受影响。苗杰和同事卢彬等人,刚做这行时很不适应,总觉得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声音,“对声音特别敏感,哪里发出一点奇怪的声响,都一定要起身去看看”。
为了提高工作能力,苗杰常常闭上眼睛,靠调节水龙头的大小去听声;找到漏点时也会反复听,用心去感受不同材质的管网漏水时发出的那种无法描述的声音;找错漏点时也要多次听,积累经验以免下次再出错。对于管网交叉点、与地下其他管线的交叉口、管道拐角等特殊位置,他也会多次训练。
用心感受
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方法
在苗杰看来,这份工作要用心去感受,“很多东西没法用语言说,是一种感觉”。除了平常巡检时主动查找漏点,还经常要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去寻找漏点。“现场查找时,经常是明知漏点就在这段管网中,却怎么也找不到具体位置。可是现场不停地漏水,公司维修人员、机器设备等全都到位了,就等着我们查出漏点,那时心理压力非常大”。苗杰说,因为要根据漏点确定开挖路面的位置,万一找错,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会影响维修进度。
有一次,漏水位置在北大街五四剧院门口,最后找到的漏点却在鼓楼。“相隔这么远,水是从地下的管道中流过去的”。苗杰说,这种情况非常多,就要在听漏时扩大范围。
遇到的情况多了,实践的次数多了,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还总结出“知、查、测、确、验、定、记”七个步骤,通过检查漏水主支管道、多种仪器检测数据是否吻合、确认管线弯头等位置、路面打眼验证等环节检查漏点,并在公司推广,该工作法还被陕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命名为“苗杰精确检漏七步工作法”。
现在,苗杰创新的工作法,再配合上仪器设备,检漏的准确率大大提高。仅去年一年,苗杰和检漏中心的同事就找出393个明漏点、148个暗漏点,累计完成供水检漏巡查2700公里。记者 郭欣
向我们推荐您身边的“大城工匠”。 来源:西安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