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我国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经过整治后,翔安九溪流域水质条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 摄)
莲花水库主坝坝体。(资料图/本报记者 张奇辉 航拍器摄)
海沧东孚镇后坑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站像个小公园。(本报记者 黄晓珍 摄)
整治后的过芸溪流域。(本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投入龙吸水等大型设备展开防汛应急演练。(本报记者 张奇辉 摄)
汀溪水库完成大坝泄洪设施改造,换上全新闸门。(本报记者 殷磊 摄)
今天是第二十四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二十九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我国纪念2016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这个主题正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厦门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根本遵循。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厦门正统筹谋划水利这篇大文章,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提供水利支撑。
今年是厦门市水利局恢复组建20周年。2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三大保障目标,厦门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水利治理形态、功能布局和治水环境发生了根本转变,兴利除害的治水史始终紧密联系着厦门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水利事业为特区的腾飞奠定坚实的“水基础”。
成就篇
生态安全
转变观念
打造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打造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正是20年来厦门市水利局为之不懈努力的重要工作之一。
从“单一治理”转向“综合系统治理”
溪流治理是改善水生态环境工作的重要内容。20年来,溪流治理工作实现了从“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全域治理”的转变。
根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的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在市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下,近年来,岛外四个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联手对九大溪流展开一场全域、全系统、全面规划的水生态环境大会战,以统筹为手段,以流域为单位,对山、水、田、林、路、村庄等进行系统的综合治理。通过源头着手、规划先行,水污染不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和责任。
在水环境整治的同时我市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和实行市、区、镇(街)三级“河长制”,把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岗位。“三分治七分养”。我市还开创性地建立了溪流养护长效机制,参照公路养护措施,制定了《溪流养护管理办法》,岛外各区建立专业养护队伍47支,养护河长576.54公里,溪流保洁率达到100%。经过努力,全市九条主要溪流观感明显改善,水质条件、生态环境明显恢复,厦门闯出一条全面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新路子,打造出值得骄傲的“厦门范本”。
从“工程治水”转为“生态治水”
20年来,厦门的溪流治理经历由“硬”到“软”,由“灰”到“绿”,由“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的转变。
为了在雨季和台风季“框住”洪水,提高溪流行洪能力,早期的河道治理工程都是“硬”工程:一条条溪流被裁弯取直,改造成硬邦邦、冷冰冰的水渠和排洪沟。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部署,厦门不断调整和完善治水思路,融入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我市的河流治理工程发生重大转变:流域上游村庄范围内,按照防冲不防淹的思路,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侧重于流域生态建设;下游城市集中区域,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加大生态治理修复力度,尽量保留溪流自然脉络。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启动开展后,基本实现“流域环境更加生态、财政投资大幅减少、工程效率持续提升”三大效果。我市的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实施方案还被省水利厅作为范本转发至全省各市、县推广。
我市还把工业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水“三大污染源”治理作为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治本之策,分别制定治理方案,明确时间节点和路线图,取得显著的治理成效。
从“事后追究”转入“事前监督”
20年来,厦门水利部门持之以恒地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特别是2009年以来,为了解决生产建设项目导致水土流失的问题,我市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纳入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前置环节,水土保持工作由以前的“事后监管与追究”转入“事前监督与自律”。市水利局积极推动开发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即水土保持配套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落实生产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验收水土保持设施的规定,努力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经过不懈的治理,厦门水土流失率逐年下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371.6公顷,水土流失率由1985年的31.89%下降到目前的6.36%。
供水安全
软硬齐下
不遗余力保障生产生活供水
20年来,水利部门一方面开展一系列新水源工程、水源保护工程,从水量、水质两方面不遗余力保障厦门的供水安全,另一方面则全力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
硬件建设:打造“多源化”供水体系
缺水就要找水。20年来,我市将坚持开源节流并举、外引内蓄并重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致力于打造一个“多源化”的供水体系。新水源的开发建设是这20年中我市投入经费最多的水资源保障工作。
省市重点工程莲花水库是近40年来厦门境内最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项目,于2010年3月底开工建设。目前水库的主坝、副坝均已建成,库盆扩挖将于6月完成,今年就可具备蓄水条件。水库总库容达3286万立方米。
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是目前全省最大的水利工程,十年来福建首个获国家批准建设的大型水库项目。工程的先行项目溪口——许庄引水隧洞于2012年3月31日率先开工。如今,引水隧洞已经全面贯通,进入衬砌施工阶段,溪口闸坝已经建成,上存水库大坝进入碾压混凝土浇筑施工阶段。预计2018年,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就可建成投用,届时每年可以向厦门输送2亿立方米的优质原水。
20年来,我市还持续加强保护现有水源,挖掘供水潜力,稳定水源水质。 2005年起,我市开始进行集美许庄的整体搬迁,再次对坂头石兜水库增高加固扩容,以实现水库“以蓄补引”的功能。坂头石兜水库“撑大肚子”后,库容从原来的6200万立方米增加到8700万立方米。
2008年开始,我市通过相关软硬件的建设,全面提高汀溪水库群自动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充分开发防洪、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功能,发挥水资源系统的最大效益。通过综合整治,汀溪水库群每年可以向同安、翔安两区提供1.5亿立方米的优质水,年均增加供水量3000万立方米。
北溪引水左干渠改造二期工程于2009年1月动工,重新挖掘铺设两条平行的无压自流隧洞,代替原有的漳州境内6.4公里明渠段。这项工程于2012年建成投用,实现了九龙江原水的全封闭输送,避开沿途污染的威胁。
软件提升: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厦门全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
十二五期间,我市编制完成了《厦门市水功能区划报告》,可为我市科学、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市水利局还会同市水文局组织开展了岛外主要溪流(干流)入河排污口调查,摸清全市入河排污口的数量、流入河道污水水量和上游主要污染源,为推进我市有针对性地开展水功能区水生态环境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提供了基础性参考资料。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近年来,市水利局对全市近百座小(二)型以上水库进行综合摸底调查,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分类,把水库按功能划分为饮用保护水源、应急备用水源、工业生态用水、景观开发利用、农用等五大类型。水库功能的重新定位使我市饮用水源和应急备用水源库容一下增加了好几千万立方米。
我市还加快建设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力求实现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全面监测,使我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加快步入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轨道。目前作为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一期的重要项目,取水户超声波流量计项目已建成投用。我市还建成了湖库型水质在线自动检测系统,对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实行24小时监控。
为了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居民不能养殖畜禽,不能使用化肥、农药,生产作业方式受到限制,经济收入下降。厦门开创性地在汀溪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把村民的利益与水源地保护直接挂钩,对饮用水源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防洪安全
以人为本
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制
水满为患,水涸为灾。厦门经常遭受台风、暴雨袭击,风涝旱潮多发,其中,洪涝和台风是威胁厦门最大的自然灾害。20年来,厦门水利防灾减灾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认真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不断完善防汛防台风预警系统、监控系统以及自动化系统,构建气象、水文、海洋、水利等信息共享平台,将防汛指挥系统向镇(街)延伸,按照“预警到镇、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要求,完善镇(街)防汛指挥中心建设,提高基层防灾减灾、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我市在环东海域等重点开发片区成功实践片区开发与水利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完成莲河至霞浯、珩厝至东园、蔡厝等海堤标准化加固建设,实现了我市沿海突出部海堤的闭合;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制;建成全市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实现了市、区、镇(街)三级视频会商,视频会商情况实时传输、覆盖全市各行政村。
2008年起,我市建立洪涝隐患点排查整改制度,将洪涝隐患排查作为每年汛前防汛安全大检查和台风暴雨过后核灾的一项常规内容,发现一处就建档一处,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设障、谁清除;谁引发、谁治理”的要求,逐一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时限。截至2015年底,共有70个重要洪涝隐患点列为市级督办对象,完成整改46处,整改率达80%。
2013年5月20日,我市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全市启动防御暴雨洪水灾害II级应急响应。在强降雨过程中,同安区北部山区雨势最强,个别村庄3小时的累计雨量超过了80毫米。为此,同安区于当晚启动了防御暴雨洪水Ⅰ级应急响应,及时转移受灾群众327人,将损失降到最低。市防汛办的专家介绍,20年来,厦门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精准、科学、高效,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根据灾害特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应急响应级别,摆脱了“一人感冒,全家吃药”式的防灾减灾模式,有效降低了防灾减灾的成本,提升了工作的效益。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城市防汛遇到了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为了做好应对,2006年以来,市防汛办组织力量先后四次对《厦门市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进行修订,提升了城市防抗台风暴雨的能力。
病险水库始终是悬在人民群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市有近百座小(二)型以上水库,总库容为2亿多立方米。这些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条件限制,一些水库先天不足,加上几十年“服役”下来,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2008年开始,我市启动了新一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经过3年努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消除了安全隐患。
展望篇
为建设美丽厦门
提供水利支撑
五大发展理念是贯穿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灵魂和主线,也是做好新时期水利工作的根本遵循。“十三五”期间,我市水利部门将以安全生态水系和水源连通工程建设为着力点,努力构建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景观居住体系、水管理服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水利支撑。
记者从市水利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要继续推进防汛抗旱减灾能力建设,要通过海堤加固、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库(闸)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汛减灾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特别是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标准,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杏林湾排涝泵站、筼筜湖第二排洪泵站及配套挡潮排洪闸、翔安南部新城涝片、南部港汊涝片、埭头溪涝片、海沧南部排洪渠等建设,确保防洪排涝安全。
我市还将推进水资源安全保障工程建设,以水库工程、引调水连通工程、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提升城乡水资源保障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生产条件。要加快莲花水库工程扫尾和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力争早日蓄水,发挥工程效益。积极推进九龙江北溪雨洪利用工程、曾溪水库改扩建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兴建,进一步完善“以蓄补引、引丰补枯”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引调水及水源连通工程建设,实施汀溪水库群至翔安输水工程、莲花水库至西山水厂输水工程、莲花泵站至四林泵站输水工程、石兜水库至西山水厂输水工程、汀溪水库至竹坝水库输水工程、北引扩容至翔安输水工程,形成原水高线、低线连通系统。
水生态安全保障工程建设始终是水利事业的重中之重。“十三五”期间,我市要继续加大水资源及河道生态保护力度,划定水资源地和河道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加强水资源和水土流失治理,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水资源持续利用,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我市还要提升水利现代化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现代技术为支撑,加快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智慧水利带动水利现代化发展。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