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马口引黄北扩新建干渠
尊村引黄侯村斗渠
河津市柴家乡育苗基地大棚吊挂式喷灌
北赵引黄二期工程土建十五标渡槽工程,全长678米,共32跨,最高处33米。全段采用300吨和350吨吊车各一辆吊装槽身。图为两辆吊装机正在将80吨的槽身吊至预定位置
除险加固后的平陆县南窑头水库
2011年,垣曲允西河及亳清河、闻喜沙渠河、河津瓜峪河、稷山马壁峪、夏县青龙河、盐湖区姚暹渠、绛县黑河、新绛浍河等9条中小河流列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并相继开工。
2012年7月,山西大水网“两纵十横”的重点工程,自黄河干流向涑水河流域调水的大型引调水工程,涉及运城市的垣曲、闻喜、绛县、夏县、盐湖等五县(区)的黄河小浪底引水工程开工。
2013年3月,李小鹏省长在运城抗旱调研时提出上马北赵引黄二期工程,11月4日工程开工。
2014年6月,硝池滩西三级排水应急抢险工程实施,使整个排水渠的过流能力从1立方米/秒提高到3立方米/秒,西塬湖(硝池滩)水库高水位运行的险情被排除。
2015年12月,8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改造项目将全部完成。全市96座中小型水库全部具备正常运行条件,达到2亿立方米的蓄水规模,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保护400个村、85万人、42万亩农田的防洪安全。
这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水务工程,只是“十二五”运城水务发展大潮中的朵朵浪花。运城水务“三引六扩、河库成网”全面灵动的大发展,真正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最大的民生,惠民效应充分显现。“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4.29亿元,兴建农村饮水工程962处,占工程总处数3208处的30%,覆盖人口达91.09万人,占全市农村供水工程服务范围覆盖人口440万的20.7%,建设规模以上集中供水工程38处,数量占建国以来规模以上工程总量50处的76%,自来水入户率由“十一五”末的92%达到96.1%。“十二五”前四年新增水地107.16万亩,平均每年新增26.78万亩,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水地总面积达到603.23万亩,291.7万农村人口人均实现2.06亩水浇田。从黄河调水能力由2010年的4亿多立方米达到2014年底的10.9亿立方米,占全省的30%,为运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支撑。
引水调水
据小浪底引黄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程预计将于2017年竣工,新发展灌溉面积63.58万亩,年引水量达2.4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灌溉1.16亿立方米,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1.16亿立方米,涑水河河道生态用水0.15亿立方米。届时该区域地下水超采现状将得到有效缓解,对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有极其重要的长远作用,对保障特大干旱年人民生活用水,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对运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北赵引黄工程是全省实施兴水战略的重点应急水源工程。一期工程设计灌溉面积51万亩,由黄河禹门口一级站改扩建工程提供水源,主要解决万荣和临猗两县峨嵋台地农业灌溉问题。工程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10年6月11日,庙前一级站、谢村二级站一次试水成功,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已发挥设计效益。
省长的嘱托,人民的期盼,运城市委、市政府顺势而动。2013年11月4日,北赵引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再发展和改善30.19万亩灌溉面积,并为孤山3万亩松林提供灌溉补充水源。工程批复概算总投资5.818亿元,设计年提水量0.78亿立方米。
运城水务相关负责人介绍,北赵引黄二期工程建成后,不仅可使峨嵋台地千年旱塬变良田,而且可年增产小麦2246万公斤,棉花981万公斤,水果6642万公斤,玉米679万公斤,年经济效益2.37亿元。除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外,该工程建成后还可以解决沿线临猗、万荣、盐湖和闻喜四县(区)10个乡镇92个自然村,10万余人的干旱缺水问题。
自北赵引黄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二期建管局从工程建设管理入手,坚持以强化安全、确保质量,狠抓进度为目标,积极探索工程建设管理新思路。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管理团队,才促使二期工程进展顺风顺舟——2014年6月10日,运城市北赵引黄灌区二期工程第一批土建Ⅲ标-Ⅸ标开标;2014年9月29日,运城市北赵引黄灌区二期工程第二批土建标开标;2015年7月8日干渠最后一批土建标开标。截至11月底已完成投资2.8亿元,其中2015年已完成投资1.8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90%。
渠系配套
人均实现水浇地2.06亩
闫家庄工贸区张庄村位于临猗县城西北15公里处,全村5个居民组、820口人、2640亩耕地,种植结构以苹果为主。由于地处峨嵋台垣地带,多年来,全村水利设施仅有6眼机井,出水量每小时36方左右,费用高、成本大,浇1亩地需2小时左右,费用70元以上。打通引黄灌溉的命脉,成为村民的迫切愿望。
2014年以来,张庄村紧紧抓住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末级渠系配套工程,修建防渗渠道14.4公里,建设分水闸30个、流动提水泵站5处,安装PVC管4.2公里。据该村村委主任周培青介绍,现全村2640亩耕地全部浇上黄河水,浇1亩地仅用20分钟、20元左右,灌溉费用节省一半以上,而且浇灌的土地不板结。农作物由于适时保浇,苹果产量和品质有了明显提高,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张庄村的示范带动下,周边村的末级渠系配套工程陆续实施,峨嵋台垣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将得到彻底改变。
北赵灌区一期工程负责人介绍说,项目覆盖区农作物原以小麦、棉花为主,随着水利条件的改善,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目前灌区的实际作物种植比例为:小麦25%、棉花10%、果树65%,复播率达30%以上。灌溉受益后,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产量为450公斤/亩,亩均增收638元;经济作物(苹果)产量为3000公斤/亩,亩均增收5100元;2014年灌区新增产值约17.32亿元,亩均增收3761元。
“十二五”以来,运城市以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续建改造和小农水重点县及各类农水专项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末级渠系配套建设进程,努力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全市共完成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29.44亿元,是“十一五”投资9.86亿元的3倍。完成末级渠系配套建11280公里,是前10年的4倍,前30年的3.5倍。防渗渠道6489公里,全市末级渠系配套总量达到16545公里,占全省48431公里的34%。农业灌溉总用水量由“十一五”末的40.28亿立方米增加到53.9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由14.6亿立方米增加到30.63亿立方米,地下水由25.68亿立方米减少到23.34亿立方米,地表水灌溉占比由36%提高到56%,地下水灌溉占比由63%降到43%。
同时,引黄灌溉的大发展,也给全市置换地下水创造了条件,近几年全市地下水位历史性的止降回升。仅2014年全市黄灌区覆盖范围内关停水井110眼,1881眼机井开机时数减少38%,共置换压采地下水5341.9万立方米。据全市426台自动监测设备监测,近四年来,全市地下水位平均每年回升0.17米。
监测预警
2011年以来,运城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的重大机遇,在省水利厅、省防办的关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严格标准,强化督查,注重实效,全力推进,如期完成了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任务。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市共建成自动雨量水位站28个、自动雨量站105个、自动水位站37个、简易雨量站1539个、简易水位站34个,13个县级监测预警平台、122个乡级预警点、1252个村级预警点,安装预警喇叭320套,手摇报警器930套,铜锣1586个。同时,还完成了16套六要素自动气象站、4套自动雨量站、153套水文监测站,还建立了市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了同市水文、气象局防汛信息共享,初步建立了覆盖整个山洪灾害易发区的科学高效的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此外,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共编制完成了13个县级预案,122个乡镇预案,975个村级预案以及95座水库、24条重点河道、210个工矿企业、学校等防御山洪预案,集中举办技术培训78场近10万余人次,印制发放宣传材料4000余万份,受教育群众达到160余万人,占到山洪灾害危险区域人口的85%以上。
2012年以来,全市共经历了18次较大的局部降雨过程,其中15次发生在垣曲、平陆、绛县三县,项目区42个自动雨量站点全部准确监测到实时雨情。2012年7月21日垣曲县长直乡一小时暴雨量达109毫米,由于监测准确,预警及时,县、乡防指及时转移受山洪威胁的8村150户520名群众,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2013年7月3日晚,绛县3个乡(镇)降雨量超100毫米,县防指及时预报预警,调度指挥,连夜进行排查,全县共撤离受山洪威胁群众70余户、380人。2013年7月9日晚,垣曲县历山一带突降暴雨,两小时雨量达到100毫米以上,历山自动雨量站及时检测报警,县防指及时发出预警信息。当晚,西阳河暴发洪水,洪峰流量430立方米/秒,历山镇西哄哄村山洪预警员冒雨敲锣通知人员撤离,当时住在河边有一户三口之家听到撤离信号跑出房屋后,不到十分钟,住房便被洪水冲毁,及时避免了人员伤亡。2013年7月14日0时,盐湖区三路里镇有9个村突降暴雨,县、乡干部逐村排查,连夜撤离了400人,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城市防洪同样是城市安全的心腹之患。运城市采取加固整修河渠、实施应急分水等措施,筑牢了城市行洪防线。西塬湖(硝池滩)水库多年来高水位运行,已对南同蒲铁路、国家4A级景区解州关帝庙、运城盐池及周边村庄的安全构成威胁,成为水利部挂牌督办的防汛重点。为减轻硝池滩蓄水压力,限制城西污水厂处理的中水流入硝池滩,2012年元月3日开始实施硝池滩防汛应急分水工程,6月9日,所有的管道铺设、泵站建设及泵站输电线路铺设等应急工程全部完成,正式通水,每天有两台排水泵运行,日提排量约5万立方米,减少了经常硝渠进入北门滩的水量,缓解了硝池滩的防汛压力。
2014年6月,运城市又实施了硝池滩西三级排水应急抢险工程,使整个排水渠的过流能力从1立方米/秒提高到3立方米/秒。针对泵站原设计不尽合理、事故频发的情况,对原水泵进行了大规模修理,并购置新泵12台,加大排水能力。从2014年6月24日运行至今,硝池滩水位已由2014年最高水位337.44米降到目前的336.44米,降幅达1米。
为彻底解决西塬湖水库防洪安全问题,省水利厅与运城市委、市政府协商,决定对西塬湖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改造。2014年至今,西源湖水库应急加固改造工程指挥部和项目部已成立;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已通过专家评审;应急加固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省水利厅审查和复核,报省发改委等待批复。
节水增效
节水型社会建设造福人民
“十二五”期间,按照“三引六扩、河库成网”的水利发展总体规划,运城市紧紧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这一总目标,稳步推进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农业节水上,按照“因地制宜、建设精品、典型示范、效益带动”的农业节水工作思路,根据作物的不同类型,发展多样的节水方式。在黄灌区重点发展渠道防渗节水模式,在经济林区大力推广微灌、涌泉灌等节水模式,在蔬菜大棚区发展膜下滴灌节水模式,逐步实现了“灌区渠道化,果园微灌化,大棚滴灌化”节水灌溉模式。“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发展节水面积12.7万亩,其中管灌4.8万亩,微灌6.3万亩(膜下滴灌5.9万亩),渠道防渗1.6万亩。实施节水工程后,蔬菜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58%,亩均增产300公斤,亩均增值750元;经济作物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55%,亩均增产400公斤,亩均增值800元。由此可见,节水增产、增值等效益都十分可观。
闻喜精源合作社孙云龙介绍,膜下滴灌工程实施后,合作社的2088亩花卉苗木提升等级,新增产值200万元;1000亩有机蔬菜年增产50万公斤,新增产值125万元,项目区3088亩滴灌作物年可增加产值325万元,按水利分摊系数0.4折算,可增加效益130万元。
盐湖区三路里村经济林膜下滴灌工程实施后,运用滴灌技术有效控制土壤水分、肥力,不仅使4000亩水地得到极大改善,为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而且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特别是通过实行灌溉自动化控制后,实现了灌溉管理规范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既可节约水资源、降低灌溉成本,又能提高灌溉效益。
此外,科学合理灌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品质量。实施节水工程后,农作物能得到适时、适量浇溉,满足了作物需水要求,特别是日光温室可提高室温和地温,在降低湿度的同时还可以大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蔬菜的生长速度,提高蔬菜产品价格,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品质量。据了解,化肥用量由节水前的50公斤/亩,减少到30公斤/亩,每亩可节省费用80元左右。
为推动工业节水工作,从2014年开始,运城市对重点企业进行节水挂牌示范,优选节水潜力显著,运用节水工艺和设备、建立中水回用系统、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的11家企业进行支持,累计投资230万元,年节水40万方。同时,全面落实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考核制度,“十二五”前四年每年都超额完成省定考核指标,预计2015年底将由“十一五”末的41.35方降至29.75方,实现降至30方以下的“十二五”规划目标。
保水固土
以水生态环境改善推进绿色发展
“十二五”以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运城市始终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沟坝地治理、坝滩联治等项目的机遇,严格项目管理,认真贯彻“四结合”(水保治理要与优良品种相结合、与土壤改良相结合、与节水灌溉相结合、与植物保护相结合)治理思路,认真落实“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积极宣传推广水保治理新技术、新方法。在多年水保项目建设实践中,闻喜县探索出了提高水保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方法,即用水袋装水滴灌栽植苗木和用地膜覆盖栽植穴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
正因为运城水务的诸多力措,“十二五”期间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卓越。“十二五”以来,全市共完成初步治理面积146.4万亩,比“十一五”95万亩多治理51.4万亩,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1268.4万亩的11.5%。新实施生态修复面积79.2万亩,完成淤地骨干坝、淤地坝25座,库容1197.4万方,可拦泥沙958.8万方,可淤地0.22万亩。
与此同时,2015年10月,投资8亿元的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西范东扩工程开工建设;11月,涉及全市9个县(市、区)及4个经济开发区的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全面启动;88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9条中小河流完成治理,防洪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凸显……
“十二五”即将收官,“十三五”画卷已然展开。随着各项大型民生水利工程的陆续竣工,全市人民必将更多地共享水利发展的惠民成果。 来源:新浪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