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企业资讯 » 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

开启智能供水新模式打造贴心服务“水管家”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0-28  浏览次数:543
百年老照片
  百年老照片

  广州市自来水公司供图

  上世纪50年代,配水工区工人用原始探漏仪探听地下水管渗漏情况
水厂蒸汽机房
水厂蒸汽机房
上世纪50年代的水表制作
上世纪50年代的水表制作
位于杨箕村北的东山水厂被日军占领,1944年,盟军将它炸毁
位于杨箕村北的东山水厂被日军占领,1944年,盟军将它炸毁
1979年12月海珠桥以东过河沉放管现场
1979年12月海珠桥以东过河沉放管现场
西江引水工程取水源头全景
西江引水工程取水源头全景
自来水公司老员工回忆当年,图右是原西村水厂工人何添
自来水公司老员工回忆当年,图右是原西村水厂工人何添

  何伟杰 摄
南洲水厂全景图
南洲水厂全景图

  制图/李金宝

  统筹/卫轶 何伟杰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伟杰 通讯员 黄炜

  图/羊城晚报记者 何奔 通讯员 黄炜(除署名外)

  我叫自来水君,一直隐身在你的身边。

  21世纪的今天,没有我的日子显然是没法过的。想象一下,当你洗澡时,水龙头突然没水了,会让你有一种把水龙头掰断的冲动吧?但可能大家都不知道,110年前,自来水开始进入广州的那一刻,广州街坊的心情却是纠结的。

  这110年来,从开始摸索创业,到被日本人蹂躏,到如今自我发展壮大,用今天的话说,这真的是一部体现大众创业的励志故事。

  今年,正值我110岁生日,就让我和大家聊聊那些年你们所不知道的广州自来水秘史吧。

  A

  往昔·威水篇

  不知不觉,广州市自来水公司迎来了110周年的生日。低调的自来水君一路走来,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威水事迹”——

  富人

  独享

  广州第一座水厂——增埗水厂成立

  1880年,那时还是清朝,上海的美商恒昌洋行、怡和洋行和当时的公共租界工部局签订了合约,成立了“美商上海自来水公司”。第二年,在上海杨树浦路、许昌路购地兴建自来水厂,1883年6月29日建成送水,日供水量2270吨。

  眼见上海自来水事业发展红火了。上海商人找到了当时的两广总督岑春煊,也想在广州办一间自来水厂。那时,广州十三行云集了潘、伍、卢、叶四大富商,凭着十三行的垄断经营,跻身世界级富豪,据说他们的家产总和,比当时朝廷的国库收入还要多。自来水产品主打这些“高端消费人群”,怎么会没得赚呢?

  时任两广总督岑春煊为促进两广近代企业发展、彰显爱民之心,毅然成为了一名自来水“创客”。经过一番入股融资后,1905年10月,“广东省河自来水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办公大楼设在了现在人民南路新亚酒店内。公司请了好多技术大牛(美国工程师二人,德国工程师一人,本国工程师一人)组成技术团队。

  最终,这个执行力超强的创业团队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广州第一座水厂——增埗水厂(也就是今天的西村水厂),取水于增埗河,分别供水至西关、南关及惠爱路旧城区。这三片供水地段是当时商业繁盛和富裕居民住宅区。

  水土不服

  在上海好抢手,到了广州却无人问津

  这个看似包赚不赔的买卖却不能让董事们高兴起来。因为他们很快就发现,企业的经营跟上海自来水产业的红火完全不同!想当年,人家上海通自来水的时候,那是一个供不应求,新开户报装都要排队甚至得“走后门”,而在广州的我却几乎是无人问津。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现在总结起来,那是前期市场调查做得不充分。

  广州水资源丰富,珠江河横贯广州,沿岸居民习惯饮用珠江河水,城内居民则户内打井取水,水质也好,且水温冬暖夏凉,有些茶楼更备有木水车前往白云山下采水,以“山上名茶”招徕顾客,不少街巷的群众自行凑款开挖较大的公共水井,更有不少人充任“挑水夫”,以一两个“仙”(当时广州流行的一种货币名称)的价格挑一担水送上门,且服务周到,所以广州居民并不感到“用水难”。更主要的还是因为管道安装费用及水费极高,并非一般人能够负担得起,所以当时的自来水被视为高档商品、高级享受,报装者不多。

  因此,我在创办初期年年亏损。至1914年共亏损了176000两白银,不仅没有红利分给股东,且股息亦停派,只有将股息加入作股本计算,财政上出现极度困难。

  战时落难

  日本侵华,水厂设备拆卸运往台湾

  雪上加霜的是,1938年10月21日,日本法西斯入侵,广州沦陷。后来,我由日军“军经管理”移交“台湾拓植株式会社广东支店”管理,该社负责对增埗水厂进行修复和营业。1939年2月开始局部供水,供水范围仅日军军事机关。直到1944年,全市用水户才恢复至一万九千户,不到沦陷前的一半,而且对一般市民实施定时供水,每天供水6小时,水价昂贵。1944年,东山水厂被盟军飞机轰炸。其后,日军到处搜集钢铁和军用物资,把东山水厂的水塔等拆卸运往台湾,还把增埗水厂已停工的第三套给水设备、输水管,甚至市区部分街管也拆卸运往台湾。

  在日军统治的这7年时间里,广州整个城市供水完全瘫痪,除战争期间飞机轰炸外,人为的乱挖乱拆,私自开孔驳水无法控制,管网图纸散失,装修人力不足,不可见的漏水现象更无人过问。即便是在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当局重组“广州市水电管理处”并制订了所谓的“战后复员整理工程计划”和“设备改善和建设工程计划”,自来水管道破损、漏耗仍相当惊人:到1949年,广州自来水供水量为4000吨/小时,全年供水3753万吨,售水仅1270万吨,漏耗差额为2438万吨,漏耗率高达66%!

  亲民水价

  建国之后,海珠街坊用上自来水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当时回到人民手中的我早已是千疮百孔。幸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开始“起死回生”。首先得到实惠的,是住在河南(现海珠区)的街坊。

  在建国前,河南一带是没有这个福气能用上自来水的。1950年广州市政府成立了“河南供水工程筹建处”,同年从长堤五仙门铺设直径150厘米过河水管到南岸,正式向河南供水。当时河南的街坊可高兴了,后来还赠送了一面“饮水思源”的锦旗给广州市政府。得到了街坊们拥护的我仅仅花了三年就扭亏为盈。

  当然了,由于增埗河水质不太行,当时西村水厂的自来水水质还是有不少问题。为改善这个问题,1955年11月,又投资了40多万元建设长3.5公里的输水明渠“卫生河”。后来又想,全市那时只有一家西村水厂,社会要发展啊,光靠一家水厂以后怎么能满足全市人用水需求呢?所以在“二五”期间(1958~1962年),国家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361.19万元,先后兴建五间“卫星水厂”(白鹤洞水厂、河南水厂、员村水厂、黄埔水厂、车陂水厂)。到1965年,广州自来水供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用水人数达192万,全年售水量13118万吨。

  当然也不屑于仅仅满足让街坊们有水用,质优价廉才是硬道理啊!建国后那几年,光是水价就试过连续降了六次!水价从四角四分一直降到一角二分,下降幅度达72.73%。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当时为了鼓励市民用水,甚至还推出了分期付款业务,只要你肯用自来水,管道安装的钱可以分期给!关键是还不收利息。很多街坊都在赞:送货上门的自来水,一千公斤才一角二分,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商品!

  探索前行

  尝试“以水养水”,大动作频频

  不过说实在话,建国后我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事。“文革”十年动乱后,供水欠账过多,加上改革开放,市民对自来水的需求猛增,但市区缺水缺压却十分严重。当时地方财政部门已经无法筹拨较多的资金来安排自来水建设了,那怎么办?只能自己养自己了。

  1981年,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到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和西村水厂视察,提出今后公用事业应逐步实行自收自支,我从此开始了“以水养水”的新尝试。“以水养水”,指的是自来水企业每年所得的利润,除应缴税款外,全部不上缴,主要留给企业作为扩大自来水生产的基本费用。这种做法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争论,有人说我不知所谓,甚至也有人还骂我是“水霸”。

  但事实证明,实行“以水养水”,使广州自来水建设资金有了可靠和稳定的来源。从1981年实行“以水养水”至2000年的十九年间,我共筹措和投入基本建设的资金达25.28亿元,光是平均每年用于基建的资金就超过1.2亿元。你要知道,前31年(1949—1980)国家对自来水基本建设投资的总额才1.01亿元。

  利用这些资金,我在这19年间做了不少“大动作”:

  1.两次扩建江村水厂(其中江村二期扩建30万吨/日于1992年12月25日建成投产);

  2.分三期新建、扩建石门水厂(首期20吨/日于1985年7月1日建成投产,二期25万吨/日于1989年7月1日建成投产,第三期20万吨/日于1995年6月30日建成投产)

  3.先后两期扩建新塘水厂(于1984年12月动工扩建新塘二期25万吨/日,于1994年6月动工扩建新塘三期20万吨/日,并于1995年6月26日建成投产)

  4.先后两期扩建石溪水厂(一期8万吨/日于1982年6月29日建成投产,二期6万~8万吨/日于1994年7月1日建成投产)

  5.先后新建多座大型调节水库(车陂水库、瘦狗岭水库、环市东水库、黄埔村水库和赤岗水库),合共库容60000吨,以及天河、长洲岛等多座加压泵站。

  6.1995年7月6日动工兴建供水能力为50万吨/日的西洲水厂,更是以史无前例的建设速度用一年的时间建成,并于1996年7月1日投产供水。

  B

  创新·智水篇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将以怎么样的“创新”和“智慧”,引领市民的用水新生活——

  东

  东部水厂改造

  夯实“东进”战略基础

  发展壮大后的我也开始尝试探索一些与国际接轨的“高大上”项目。

  1995年,我先是通过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在增城市新塘镇西洲乡建了西洲水厂,水源取自东江,主要供水区域为新广从路、广汕路、广州大道以东,天河北路、体育东路、黄埔大道及华南快速干线以东天河区、罗岗区。到了本世纪初,东部水厂的水源在枯水期个别指标偶尔达不到二类水源要求,乘着新国标水质标准实施的东风,我又开始对广州东部的新塘、西洲两间水厂进行改造,增加了生物预处理工程。其中,新塘水厂在这次改造中建设的规模为70 万立方米/日的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创下目前国内生物预处理技术在给水行业应用的最大规模。

  南

  南洲水厂上马

  市民喝上优质自来水

  进入21世纪,当时广州市南部地区的供水大部分还只能依靠过河管“北水南调”。广州南部未来要发展,大学城、生物岛、珠江新城需要更多的水量支持,如此落后的供水模式显然是跟不上时代节奏嘛。

  2003年,位于海珠区的南洲水厂正式动工。这确实是个大工程。

  梁联坚是当年广州市自来水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他说,当时南洲水厂兴建之前还有一段小插曲。根据当初的供水规划,南洲水厂一开始的取水点是定在番禺南浦岛一带,取的是大石水道的水。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只有I类、II类、III类这三类水才可以成为自来水水源。为了确保水质稳定达标,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的工作人员一年四季都会去监测水质。本来以为经过常年的水质监测,在番禺取水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没想到从1995年开始,大石水道的水质开始出现严重恶化。“为了建取水泵站,当时我们已经把地都征了,但想到水质问题影响的是广大市民的健康,我们当时还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这个取水点。也正是因为有了我们当初的坚持,现在海珠区的市民才能喝上优质的北江水。”

  本来一开始,我是把南洲水厂按照常规水厂的标准进行设计。直到2002年底,广州市委、市政府在组织人员前往欧洲、美国等地考察后,决定干一票大的:将南洲水厂一次性建成一座工艺最先进的大型饮用净水厂,并使其生产的饮用净水达到欧盟标准。

  当时南洲水厂的建设速度真的是快得飞起来。从2003年正式动工到建成投产,仅仅花了一年多。这个速度真的不得了。要知道南部供水三大工程是广州市近百年自来水建设史上的工程量最大、工期最短的建设项目之一,工程量相当于建四个50万吨的常规水厂,如按正常的工程进度来算,至少需要四年时间来完成。

  那一年来,上万人的施工队伍24小时三班作业,在26.9公里的管线上、24万平方米的厂区、16.3公里的输配水管线上日夜奋战。自来水公司更是从公司总部抽调了600多名精兵强将。

  当然,让人点赞的不仅仅是速度啦,质量我也是扛扛的!

  先说水源吧。我用的是北江顺德水道的水,上游浈水发源于江西信丰大庾岭西湾。由于上游沿途经过大城市较少,当地政府注重水体保护,河道两岸污染源较少,水质已经达到1-2类标准。并且这一水源远离珠江口,取水点定在这里以后,还可以免于每年咸潮袭击之苦。

  还有就是工艺。和普通自来水厂相比,南洲水厂增加了3道新工艺,分别是原水进厂时首先用臭氧预处理,常规过滤后再进行后臭氧处理及生物活性炭过滤。经过这些工艺的加工后,处理过的水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饮用水质标准,其水质、口感、气味等方面可以说在国内是最好的。

  西

  引入西江水

  水龙头流出的水再没红虫

  记得之前有个专家曾经总结过,广州人喝水经历过几个历史阶段:一开始是找条河涌瓢水喝,后来是凿个井打水喝,再后来是建个水厂取水喝。最后,也就是现在:修条水管从异地引水喝。事实上,从上述的南洲水厂开始,广州人已经进入了异地取水的时代。

  老一辈的自来水人就知道,这里面是一个纠结和艰辛的过程。

  梁联坚清晰地记得,1995年供水量已经突破11亿吨。当喝水不再成为难题,大家开始更关心水质问题。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当时珠江水质已经沦为劣五类水。

  为解决水质问题,上世纪90年代,广州饮用水规划(1995年-2010年)出台,决定向广州市外跨境取水,先后完成了上文所述的东部、南部水源建设。但还有西村、石门、江村这供给广州市中心城区的三大水厂依然在用原水水质下降严重的珠江水,广州西部地区200万人的饮用水安全该如何解决?当时,调研了近二十年的西江水终于派上用场。西江水到底有多好?连续20多年定期对西江水质状况的检测结果显示,西江水水量丰富,水质常年处于国家饮用水Ⅱ类水源水平,个别指标甚至达到Ⅰ类,是理想的取水水源。而且优质西江水进水厂后,将会根据水源特点对投加等环节进行工艺调整,出厂水在口感上更佳、水质上更优,特别是关于红虫的投诉基本没有了。

  最终,西江取水点定在佛山市三水区西江思贤滘下陈村,计划每日取水规模350万立方米。2006年做城市供水规划;2007年广州市政府正式发文明确实施西江引水工程。2008年底,工程就正式动工。这项工程前后耗资高达90亿。它不仅为广州开辟了新的水源,同时创造了广州供水史上的奇迹。2条直径为3.6米、单管长46.5公里的原水主干管,以及共计23.8公里的原水支管,从佛山起,经过36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穿越3条铁路、6条高速公路、两条国道、多条主要市政路、9座大型桥梁、3条主要航道及47条大小河涌。为保证西江引水工程在亚运前通水,工程前后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施工时间。在这背后是无数自来水人的艰辛付出。2010年9月6日,伴随着位于佛山西二环管线六标的两条输水长龙正式合龙,标志着西江引水工程全程约71.6公里输水管道全线成功联通!25天后,600万广州中心城区市民从此喝上了优质的西江原水。

  北

  建设北部水厂

  为白云区街坊解忧

  继西江引水后,如今110周岁的我又继续为广州市民的供水事业开始了新的探索,这次我把目光瞄准到广州北部。住在白云区江高、太和、钟落潭等地区的街坊相信都有一个感受:近年该地区人口及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原有的供水系统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导致有时会出现水压低的情况。虽然我通过转供水的形式,把广州市中心城区略有富余的水量供至当地的部分水厂,但此举也只能暂时缓和当地的用水需求。

  因此,早在筹建西江引水工程的时候,我就开始计划建设北部水厂,经过反复研究,最终北部水厂选址在白云区石井镇鸦岗村地段,白坭河广和大桥下游约2.2公里的左岸,其设计供水规模为150万立方米/日,其中一期工程完工后每日供水量可达60万立方米。

  北部水厂的原水水源同样是来自水质优良、长期处于II类水标准的西江。当然,优质的原水还要配上优质的工艺。北部水厂一期工程采用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膜的处理工艺,先进的处理工艺既能保障安全供水也能大大提高水质,对今后水源水质变化和供水水质标准提高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将供水水质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技术说起来挺复杂的。这么说吧,南洲水厂大家都知道,是目前国内先进的水厂,但北部水厂比南洲水厂采用了更加先进的超滤膜工艺,相当于南洲水厂的升级版。

  超滤膜是什么先进技术?超滤膜是最早开发的高分子分离膜之一,目前在国外,已经有很多先进的自来水厂应用超滤技术生产自来水,但受膜材料制造技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的供水企业仍没有大规模的应用。但我们的北部水厂却率先用上了这个技术,这等于是完全与国际接轨了。

  数据看今昔

  供水量对比

  1928年,东山水厂日供水量只有1800多吨。

  1949年,广州自来水日供水量仅为9.6万立方米,

  如今设计供水能力已达到日供水量445万立方米。

  水厂对比

  1906年,当时的“广州省河自来水公司”(现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只有1间水厂“增埗水厂”(即现西村水厂)

  如今,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已有6大水厂。

  技术对比

  解放前,自来水公司用的还是平衡式沉淀工艺,水里不时还会看见有杂质。

  如今,在未来即将投入建设的北部水厂中,采用了常规处理—臭氧生物活性炭—超滤膜的处理工艺,供水水质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

  取水对比

  解放前,广州自来水主要在珠江增埗河、卫生河、珠江航道取水。

  如今,取水点已经扩张至西江、东江、北江。

  今日话当年

  那年,我进了鬼子管的自来水厂

  何添今年89岁了,1939年,日军管理下的增埗水厂(也就是今天的西村水厂)大量工人流失,为了尽快让水厂复产经营,日军在广州城里大量招募临时工。也就是在那时,13岁的何添,进了水厂,成为了一名洗沙工人。

  当时的增埗水厂用的还是平衡式沉淀工艺,其中需要用到沙子来进行过滤。添姨的工作就是负责洗沙和运沙。添姨说,在日本人管理下的水厂工作相当辛苦,她每天担着几十斤的沙,赤脚走在被晒得滚烫的木板上,脚掌起了很多泡。

  添姨说,当时在水厂工作福利待遇非常不好。每天工资只有4毛半,只能够买一些剩饭和烂番薯,一家四姐妹都吃不饱。有一次,添姨由于太饿了,挑沙担的时候摇摇晃晃,被一日本军官当场暴打。回忆起当年岁月,添姨不禁唏嘘,“当时怕日本人怕得要命,走路都不敢正眼看一下……”

  1945年,日本投降。当时进驻增埗水厂的日本军兵也全部撤出。那一幕,添姨至今仍记忆犹新,“那些日本人举起双手,在街头排着队走,很多扫街的人都上去打他们,他们都不敢还手。”添姨认出来,昔日打她的日本人也在人群里,“虽然当时不敢打他,不过心里还是很痛快。”

  日本人虽然走了。但是添姨的生活并没有好起来。国民党政府后来的管理让水厂的经营更是一落千丈,添姨在工作过程中还是继续被人打,只不过这次不是日本人,而是国民党派过来的工头。当时添姨一家住在西场,离西村水厂就一步之遥,可是作为自来水职工的他们在解放前却一直连自来水都没能用上,可见当时员工待遇之差。

  让添姨感觉到生活真正发生好转是在解放之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主。也就是在那时,广州自来水公司有了医疗室、育婴室,工人有了医疗、退休多重保障。添姨一家住进了和平新村的新宿舍,用上了自来水,“当时工厂领导一个个哀求员工进宿舍住,这种差别真的很大”。

  百年大事记

  1905年,上海和广州富商合作,成立了“广州省河自来水公司”。

  1906年6月,兴建增埗水厂(即现西村水厂)

  1920年后,官方提出自来水属于公用事业。

  1938年10月21日,日本入侵,广州沦陷。城市供水完全瘫痪。

  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当局重组“广州市水电管理处”。

  1951年,“自来水管理处”改为“广州市人民政府自来水公司”,在海珠桥两旁敷设两条直径300mm自河北向河南的跨桥输水管竣工。“河南”自此用上自来水。

  1980年,复名为“广州市自来水公司”。

  1981年,广州市自来水公司开始实行“以水养水”,利润不上缴,公司留作扩大生产的基建费用和企业“三金”(福利基金、奖励基金、后备金)使用。

  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制定广州饮用水规划(1995年-2010年),向广州市外跨境取水。

  2004年,南洲水厂正式投产,是广州百年供水史上投资最大、投入集中建设、工期最短、技术含量最高的工程。

  2010年,西江引水工程全程约71.6公里输水管道全线成功联通,600万广州中心城区市民从此喝上了优质的西江原水。

  2015年,投资36.6亿元新建一个广州市北部水厂,选址白云区石井镇鸦岗村地段,建成后广州北部居民将喝上优质水。

  我们在行动

  自来水君:为您贴心研发智能“水管家”

  当然,让广州市民喝上放心、优质的自来水只是我工作的第一步。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现在大家都在谈“创新”、“智慧”、“互联网+”,别看我已经110岁,要说拼科技、拼智慧,我可不输给年轻人。

  不信?

  各位亲,你想过以后拧开水龙头就可以实时显示用水情况吗?

  你想过,以后小区自来水水质可以随时掌握吗?

  你想过,以后我会根据你的实时用水习惯向你提供用水建议吗?

  是的,这一切未来我都会做到。

  这全依赖于我目前正在研发的智能供水系统。这套系统是以我自行研发的新一代智能水表控制为基础,以互动化应用为亮点,建立由水质监测物联网、管网设施物联网、压力控制物联网、漏损监测物联网、用水计量物联网构成的全网物联感知和智能分析的系统。与传统的供水模式相比,智能供水更具有细节感知、经济高效、自动控制、互动服务等特征,改变过去传统供水管理方式,实现更精细化和智能化的运行和管理。

  我举个例子吧。

现在很多市民都会有这么一个担心:水厂出厂的水是好的,但运到我家,经过那么多水管,最终出来的水质会不会有降低啊?

  以后我们会在小区入口处、小区水质最代表点楼顶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点,全面保障用户终端水质。我甚至还能对二次供水设施进行智能化管理,当水池盖开启时物管可以收到预警,保证水池安全。通过实时采集水池液位,水池进水和出水情况,及时发现水池漏水。

  未来你只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一个APP,就能实时掌握水费、水质、哪里用水设施出现异常等等,等同于把一个水管家请进家里。   来源: 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企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