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排水机修安装分公司主要从事上海市排水机电设备的保养、检修及抢修、排险任务,同时肩负着申城防汛应急抢险的重任。近年来由于企业深化发展的需要,劳务工日益增长,党员队伍中劳务工党员的比例也逐步增加。这些劳务工的组织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用工关系隶属劳务公司,工作关系在本单位,形成组织关系、用工关系和工作关系三分离的格局。党支部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用工单位的党组织如果不把劳务工群体纳入企业的有效管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这些人员的先进性退化而影响防汛任务的推进,更会在他们心中加剧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的心理冲突,埋藏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因此,党支部必须从政治角度拓展劳务工的服务管理,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上海、融入企业。
【工作实践】
党支部对企业内部的劳务工群体的管理工作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和研究,针对这支不断发展的重要群体实行了“三纳入”的管理方法:一是从组织教育上纳入,凝聚劳务工团体。劳务人员和编内职工同参与、同培养、同管理,在和谐的企业大家庭里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技术水平,逐渐锻炼成为班组内的技术拔尖人员。二是从日常生活上纳入,关爱劳务工身心。每逢节日、寒冬高温,这些只身来沪打工的外来子弟都能真切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关爱:春运有车票、中秋有月饼、高温有毛巾、寒冬有棉袄、每年有单位出资安排的体检、值班时有领导句句亲切的问候等等,这些举措都着实温暖着他们的身心。三是从激励帮扶上纳入,维护劳务工权益。党组织每年认真制定劳务工培养专项计划,确保他们的知识、技能、娱乐、维权紧跟企业发展步伐。一方面,劳务工积极参加企业举办的各类文体、文艺活动,拓宽了展示才艺的平台;另一方面,企业从思想品德、生产业绩、技能素养、综合能力等方面考量,对先进劳务人员进行考核,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全面规划与指导。长期以来,党支部从“心”出发、用“心”做事,秉持“离家不离党”的工作思路,努力让这些背井离乡、在大城市默默打拼的“好男儿”积极融入到企业中。
【典型故事】
故事一:“一张火车票”。对于劳务工而言,每年最期待的日子就是春节返乡,但是每年节前,最头疼的就是买火车票。党支部在参加一线班务会与劳务工座谈时,发现一聊到过年打算时,他们总会一脸郁闷、面露难色,支部关心了解到了其中缘由,并组织安排班组长在最快时间由单位出资统一团购火车票。春节临近,火车票紧张,班组人员按照返乡时间、地点分类,通过电话、网络订票,或是现场数小时的排队分头买票,经过长达一周的时间终于购票成功。长期以来烦扰劳务兄弟的顾虑就此消除,他们由衷地感谢党组织多年来全包的火车票,这不仅是一张通往家乡的票,更是一张通往心底的票。
故事二:“一个中秋日”。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此时的劳务工会特别落寞,就算是五大三粗的汉子,也会有背井离乡的感伤。将心比心,党支部每年中秋都组织他们一起吃月饼、看月亮。虽然是简简单单一餐饭,但是一班兄弟、一家人共聚一堂,就算老家的亲人不在身边,有了多年打拼的伙伴的陪伴,照样是欢乐、团聚的好时光。
故事三:“一对夫妻的团聚”。安装工小颜出来打工,由老婆小王在老家照顾老人与上小学的儿子。30多岁的小王无业、接触人少、长年与丈夫分居,慢慢患上了抑郁症,在老家闹得不可开交。这事把劳务工小颜急愁了,他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想到了回老家安顿。党支部知晓其实际困难后,考虑到小夫妻俩若长期分居两地,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在稳定住小颜的思想情绪,给他分析了当前问题的根源,在民主商量后决定把他老婆接到上海来。为帮助这对小夫妻度过难关,党支部帮她找了一份后勤打扫的临时工,并与小颜深度交流,提供他不少家庭生活、待人处事的正确思想与切身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王的病情有明显的好转。如今他们一家人都在上海安顿了下来,党组织及时伸出援手拯救了一个临近破碎的家。
故事四:“一个儿子的前途”。劳务工老葛,妻子也在外打工,儿子从小由祖辈带大。孩子争气考上了大学,可由于长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性格特别孤僻内向、不愿与人沟通,大学毕业后也一直找不到工作。老葛一谈到自己的儿子,就是满腹的愧疚与操心。党支部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动员班组分头为他想办法。2012年,单位先为老葛的儿子争取到了一家在汽车修理厂实习的机会,迫使他与各式各样修车的人打交道,锻炼他的沟通能力;之后又把他安排到永琪理发店工作,由于表现出色还受到了表扬。渐渐地小伙子变得开朗与自信起来,如今靠自己的劳动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错,老葛也把老婆接到上海来打工,一家三口的日子越过越好,多年压在老葛心头的大石也终于放下了。
【体会与思考】
党支部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不断地在劳务群体的管理上探索新方法、新路子,力求实现他们“拥有同一片天空”的渴求与梦想。广大劳务工在党支部的感召带领下深扎一线、甘于奉献,在“三个线”上发光发热:一是生产线上的老黄牛。单位为劳务工学技术搭界广阔平台,安排他们与编内职工齐学、齐练、齐发展。他们将勤补拙、苦练内功,如今大部分劳务工具备电工、钳工、安装工、特种作业等各类资质,并已担当班组生产重要岗位。二是科研线上的发明家。企业的生产基地成为了劳务工科研创新的摇篮,车间里车、钳、铣、刨等工种样样齐活,班组骨干时常主动向劳务工传授制造工艺技巧,邀请劳务工一起参与新课题的设计与研发。单位内不少新型实用发明奖状上都留有劳务工兄弟的名字,印证了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三是防汛线上的冲锋兵。在申城历年的防汛抢险任务中,我单位的应急抢险工作成绩突出,曾荣获市、局、行业、公司级诸多殊荣,并赢得市民的肯定。而荣誉背后,劳务工兄弟的功绩有目共睹。他们不计较得失多少,在乎的只是抢险指令一发后能把积水抽掉多少。只要抢险队长一发指挥,他们二话不说就往恶臭脏乱、地势危险、积水齐膝的告急现场赶,配合抢险队员迅速完成一系列繁重的抢险任务。在分公司每年的防汛总结会上,表现突出的优秀劳务工总会被授予嘉奖。
在新形势下,党支部通过“三纳入”有效管理劳务群体,并用组织的关心和关爱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为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为保障申城的防汛安全、为构建美丽的和谐城市作出贡献。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