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是始建于1910年的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属官督商办形式。至解放前夕只有东直门1座水厂,29口水源井,日供水能力仅5万m3,管线长度只有364km。
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的20年,北京市的供水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到1999年底,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水厂已发展到14座,日供水能力达301.88万m3,年供水量超过7亿m3,供水管线总长度达5611.43km,供水服务面积543.87km2,人民群众用水普及率100%。在规划市区范围内除自来水供水设施外,还有100万m3/d自备井供水设施,年供水约3亿m3。
1 水厂的建设
1957年建成第四水厂,1958年建成第三水厂。第六水厂于1965年10月建成,是我国第一个采用加速澄清池的水厂,建厂初期生产能力为3.85万m3/d,后经过1964、1974、1994年的改扩建工程,工艺日益完善,具有了17万m3/d的供水能力,配水管线总长10.35km。1963年又建第七水厂,尔后,先后改建、扩建和新建了长辛店、门头沟、南口、通县等远郊区县独立的供水系统,至此,新的城市供水体系初步形成。
1979年第八水厂建成投产。1985年在国内首次采用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田村山净水厂也竣工投产。第九水厂是1990年建成,全部工程分三期建设,出厂水主要水质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一、二期工程于1990年6月和1995年6月投入运行,日供水能力100万m3,到2000年6月,第九水厂三期工程将全面竣工,届时日供水总能力将达150万m3。
1997年,第三水厂改扩建工程建成通水,增加供水能力10万m3。1998年6月被列为北京市向建国50周年献礼的67项重大工程之一的分钟寺水厂试通水成功,不但新增调蓄能力10万m3/d,而且还有效地改善了北京市供水管网压力“北高南低”的不合理分布。
2 制水工艺的变革
地下水处理工艺多年来采用液氯—液氨消毒法,在清水池进水处投加液氯,在吸扬井或水泵的进水处投加液氨的方法,此项消毒工艺在我国城市自来水供水中沿用至今。
地表水水处理工艺,始于1910年,当时孙河取水厂取用温榆河水经沉淀池自然沉淀,砂滤池简易过滤处理后,将水送至东直门配水厂。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在门头沟梁桥、鳄鱼沟新建山泉水经砂滤的简易供水设施。1954年在门头沟城子地区建成利用矿眼水(后改用官厅水库水)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城子水厂,使供水水质有了改善。在此基础上,于1958年自来水公司水质科与城子水厂研制成功“双层豆石滤板—砂滤”工艺。豆石滤水板(又称滤池承托块)上、下两层分别采用不同粒径的豆石,用水泥粘合而成。经试验,豆石滤水板的厚度在9
cm,每块的面积不超过1000 cm2时,其强度最好,透水性能最佳。此项水处理工艺设施分别于1960年、1966年共建成10个面积7.2
m2的滤池,当滤速20m/h,反冲洗强度为12~13 L/m2时,出水浊度在3度以下。因而使城子地区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水处理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1964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与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协作,在新建的工业用水水厂,第六水厂,使用大跨度机械搅拌澄清池的水处理设施,把反应、混凝、澄清等工艺组合在一个水池中,利用机械搅拌使活性泥渣加速循环回流,提高了净化效果和产水能力,缩小了占地面积。1974年该水厂针对现有水处理能力不够的问题,研制出在机械搅拌澄清池中加装斜板的措施。利用厚度为0.5~0.6mm聚氯乙稀板,制成斜长900mm,斜角60°,板间距离35mm,宽180 mm的斜板体,每块斜板体紧密排列在澄清池中。经试验,在保证原来水质标准的情况下,每小时处理水量由原设计能力1320m3提高到2640~3000m3,单位面积负荷率由原来的3.6 m/h提高到7.2~8.3m/h。同时池中跑矾花现象显著减少。这是地表水水处理工艺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以后新建的田村山水厂、城子水厂和第九水厂等都采用了这一较先进的水处理工艺成果。
1979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与北京市市政设计院合作,为新建田村山水厂开展“清除水中色、嗅、味”的课题研究,经过多次反复对比试验,确定了以臭氧—活性炭相结合的水处理—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工艺,使水质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田村山水厂投产后,在原水净化处理上,除采用三氯化铁混凝剂、机械搅拌澄清池和虹汲滤池等工艺处理外,并在国内首次应用臭氧—活性炭相结合的水处理工艺。1989年新建的长辛店水厂也采用了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使长辛店地区的自来水的水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为让市民吃上放心水,公司建立起水厂运转工、水厂化验室及公司水质科三级水质监测系统,并严格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原水、出厂水及管网水进行监测。公司水质检测配备了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放射性测量仪、电子显微镜等各种现代化仪器。目前,水质检测项目已达100余项。
3 供水管网的建设
1910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创建并竣工供水。当时仅铺设直径15~450mm配水管网147km,其管网口径为东大西小,管网布局为东密西疏的枝状结构,因之,京城西南地区长期水压甚低严重缺水。此后管网虽有所扩充,但发展缓慢,至1949年经历了40年共铺设管线367km,但其管网结构仍保持建厂初期的状态,供水范围仍旧局限京城城墙以内62km2,用水人口63.55万人。
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市自来水公司首先着手当时劳动人民聚居的,仍在饮用严重污染的浅井水的龙须沟地区及多年缺水低压的永定门内、广安门内、西直门内等地区用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管网改扩建工程.使劳动人民用上了清洁的自来水,使用水难的低压区得以改善和缩小。50年代兴建直径200~1200mm配水干线25条,其中1951年兴建的直径200mm,由朝阳门内大街至东郊红庙的第一条管线,将水供至朝阳门外急待开发的工业区,打破了40年只在城内供水的局面。之后,配水干线很快延伸到规划建设中东郊的酒仙桥、红庙、八王坟,北郊的祁家豁子,南郊的沙子口,西郊的永定路。使市区的配水管网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至1952年市区配水管网仅有直径400mm以上管网环已形成73个,使初建的枝状管网改建成了环状,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东大西小、东密西疏的枝状供水弊端。60年代兴建直径450~1200
mm配水干线9条;70年代兴建直径600~1400 mm配水干线7条;80年代兴建直径600~2200mm配水干线18条。截至80年代,沿二环路、三环路均已兴建了直径1000~1400
mm环状主配水干线。仅直径400 mm以上配水管网环已形成102个,构成覆盖市区供水面积416km2的环状配水管网系统。截止1999年年底市区自来水供水范围已达到东至朝阳路大黄庄,南至亦庄隆盛场,西至石景山杨庄,北至上帝,全市供水管网总长度已达到5611.43km;使市区9座水厂可通过主配水干线均衡配水管网水压,有效地保证了节能降耗,安全稳定、供水。
1998年初,自来水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做好安全供水、优质服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供水企业的声誉,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从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抢修速度,提高社会效益,方便用户的目标出发,决定开发自来水集团公司报修服务计算机网络系统,并成立自来水集团公司报修服务中心。
建立报修服务中心,将集团公司业务窗口各单位分散接受用户报修的形式变为集中接受用户报修形式,可以实现计算机网络系统对管网维修和抢修工作的过程管理、时限控制和动态追踪。经过一年半的设计、施工和对上岗人员的培训,1999年5月,报修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
4 供水调度
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为改变落后调度方式,1974年初即着手进行中心调度对水厂进行遥测、遥信、遥控的MYD—1型远动装置的研究。
该系统由调度端、操作台、摸拟盘、执行端4部分组成,在城市供水系统中采用了全双工音频道和纠错编码等技术,以第三水厂为试点,该系统的功能能实现对9台配水机泵进行遥控开停操作,对出厂水压力、清水池水位及变电站等23个信息量进行遥测,对9台配水机泵开停状态、变电站各主要开关状态等63个信息量进行遥信。
1975年完成了室内联调后中心调度室和第三水厂随即安装,1978年公司结合改、扩建工程对模拟盘和操作台进行了改造,对MYD—1型远动装置在试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又进行了改进,于1979年5月该系统正式投人生产性运行。1980年10月经过全国9个城市的科研机关、高等院校、生产厂家和使用单位的鉴定,一致认为该系统性能良好、安全、稳定可靠、使用方便,并能与计算机联机运行,一般完成一次遥控开停车只需十几秒钟,为供水系统进一步经济调度和实时控制打下了基础。MYD—1型远动装置,达到了城市供水中心调度对水厂三遥控制的国内先进水平。
中心调度室实现对补压井的三遥和测压站的监测:为了改变人工现场开停“补压井”的落后方式及管网各测压站靠人工前去换取记录的落后方法,北京市自来水公司自1975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的协助下,对CFY—1型超短波通道分散型远动装置进行研制。实现了对补压井及管网测压站的远方控制。
中心调度室实现对管网与水厂运行工况的连续监测:1990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科研室与航天部704所合作,对管网与水厂自动化监测系统进行了开发研制。对管网和水厂各种参数实现了连续监控。
该系统改变了以前供水管网监测半自动化和配水厂人工监测状态,使供水管网压力数据及各水厂重要参数能及时采集、传输、通讯、计算、分析、存储、报表打印并具有大型模拟盘显示实时数据表格直方、曲线、图形等多种方式,能1
min监测数据,15 min数据建库和生成日、月、季、年报表的功能,完全实现了自动化。该监测控系统技术先进、运行稳定、实用可靠、功能齐全。通过第二、第四、第八等3个水厂实际运行表明,对于均衡管网压力,合理调配水源,确保安全供水,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公司新的调度中心正式启用。新的调度系统采用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来水自动化调度技术,整个系统是由“上级调度管理级”与“下级调度控制级“两部分组成。主要设备采用美国DEC公司ALPH2100小型机主服务器和日本横河公司CENTUM控制器,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波通信技术三位一体,使调度人员随时可以通过大型触摸式显示屏了解市区各地水压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对公司市区各个水厂下达调度计划和调度指令。新的调度系统在增设市区各测压点方面更加灵活方便,测压点的设置数量也比原有系统50个点的设备承受极限扩大了4倍,这对确保全市均衡供水意义重大。
5 水厂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水厂配水机组实现一步化操作: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为解决水厂配水机泵实现远方自动化控制技术,以第三水厂为试点,组织攻关小组,以“一步化操作”为课题,于1978年7月经过多次实验研制成功了“水泵自动抽真空吊水系统”和“水力闸阀自动启闭系统”。“水泵自动抽真空吊水系统”,可使待命运行的泵体内始终处于满水、无气状态,当需要开车时,可以立即启动运行,这是实现配水机泵远方自动化控制的先决条件之一,“水力闸阀自动启闭系统”主要由一个三通自动倒向阀控制水力闸阀启闭,因而可使配水机泵开停和水力闸阀的启闭同步运行,完成一步化操作,这是实现配水机泵远方自动化控制的先决条件之二。
至1990年配水机房“一步化操作”装置已推广到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水厂。新建的第八水厂、田村山水厂已把水泵“自动抽真空吊水系统”新技术纳入正式设计中使用。
水源井井群实现远方集中自动监控:1958年第一水厂率先试验每井使用一条专线与继电器转换,实现水源井远方开停成功,新建的第三水厂的井群全部实现了由配水机房控制室操作开停和电压、电流的信息传递。并为其他水厂推广应用这一技术提供了经验。
1974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科研室与上海自动化仪表四厂合作研制成功数字式时分制分散型脉冲编码远动装置,简称FY远动装置,可实现对分散的60口水源井群的遥控、遥信、遥测,控制室可直观每口井的开停状态、电压、电流、电量、水量及故障音响警报等功能,1976年投入生产运行,之后又进一步完善水源井“三遥”系统。该系统于1980年10月北京市公用局受市科委委托,在北京召开鉴定会,有全国9个城市科研机关、高等院校、生产厂家、使用单位53位代表参加,认为该系统达到了城市地下水供水厂调控水源井群及信息采集的三遥系统的国内先进水平。1981年荣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八水厂建立微波通道系统:1979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第八水厂投产运行。其产水工艺需3次提升,水源井群位于北京市顺义县境内牛栏山地区,中间加压站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境内孙河地区,配水厂位于北京市东三环亮马桥地区,为了满足产水工艺过程要求,在三处建立了微波远动通道,作为传送信息和通讯联络,及时调控产水工艺过程,保障协调,稳定供水。
第三水厂控制室实现微机监控:1985年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科研室与第三水厂共同研制出微机集散型监控系统(WJ—3)采用PC—XT微机与原有FY三遥系统联接,扩充了现场数据,采用终端与远动设备的智能接口;硬件采用多CPU分层结构,软件采用模块设计方法,配有较完备的一次检测仪表,配水机房、水源井群生产过程所需的数据、信息能存储到计算机软盘上,实时在CRT上显示、判断、处理、定时打印报表和状态信息,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该系统于1987年12月正式投人使用,1988年荣获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第九水厂引进全套自控系统:该系统由中央控制室及下属取水、加药、滤池、配水分控站组成;位于怀柔水库取水厂的监控系统,采用日本横河公司生产的YEW-ACK集散型控制系统,设置1台操作站(UOPS)和4台现场控制单元(VFCH)分别对加氯系统、取水机泵进行控制和对110kV变电站运行监视,并将现场收集到的设备运行参数、水库水质变化参数等通过有线和无线通信装置,传递到净配水厂中央控制室。在取水厂分控站设置2台打印机,分别打印生产日报运行数据和故障情况,同时还设置1套只有手动控制功能小型模拟盘,作为该系统的后备使用,以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净配水厂的监控系统采用日本横河生产的CENTUM系统,设有中央控制室、2台高性能操作站(COPSV)、3座操作台(COPCV)、4台串行打字机、1台硬拷贝机和1套显示第九水厂产水工艺全过程的小型模拟盘。在中央控制室可对全厂的工艺过程和设备进行计算机开环和闭环的监控,并自动生成生产日报和故障打印。在净配水厂各分站均设有操作站、现场控制站和端子柜。加药分控站,对机械搅拌澄清池、回流水池的运行、排泥等进行监控,实现对加药计量泵、药液稀释和配比的控制,实现混凝剂的自动投加,并对加氯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监控。滤池分控站,实现对虹吸式煤砂滤池和活性炭滤池的反冲洗和运行的顺序进行控制。配水机房分控站,分别对2台调速配水机泵和2台定速配水机泵的运行和加氨系统的运行进行监控。整个系统分为现场手动,综合盘集中控制和中央控制三级系统。第九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投人生产运行,效果稳定,性能良好,在城市自来水行业中,领先应用了现代的新技术,体现了现代化水厂的科技水平。
6 查表所
刚解放全市用水人口只有63.55万人,现在已发展到542.17万人,年售水量已从解放初的709万m3发展到现在的6亿m3,现代化管理代替了过去的手工操作,帐务处理方面现在是计算机管理。从1982年开始进行自来水售水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发工作的。最初使用的SO9微型计算机UNIFLEX操作系统COBOL高级语言编制的应用软件,因为该机硬件存储量小,维修很不方便,1988年淘汰该系统,在10台长城286微机上,DOS操作系统下用DBASEⅢ数据库语言成功地开发了售水业务应用软件,1989年通过审级鉴定,被评为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及对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1994年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换代,目前使用的是IBM系列微机,DOS操作系统,FoxPro应用软件,NOVELL Netware.5网络操作系统,本系统解决了单机运行,数据汇总靠软盘传输的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使数据统一管理、集中控制,数据共享,提高了数据完整性及安全可靠性,使我们的科学管理水平大大提高;现在售水统计分析全部使用计算机,为首都经济发展、为集团公司制定供水规划,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及时、准确提供数据,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大大提高,现在各项统计报表全都是计算机打印。柜台收费查询使用计算机,方便了用户,提高了服务。
7 水表厂
1949年我公司正式成立了供水科水表股,开始了维修水表的工作。生产工序采用报装维修方式,即由专人送到水表股,首先抄表底数—清洗外观—卸销口—分到修表工手中,完成整表的维修—验表工校验。生产定额每日为4只/人,月修表产量仅700只水表。到1958年修表工序改为以流水作业取代了过去个人整机维修的方式,并设专人把关,检查质量,使整机质量和生产效率有了明显提高。
修理进口水表存在着工艺复杂,陈旧落后,材料紧缺,劳动强度大等诸多问题,所以一个以克服困难、自力更生,设计生产国产水表的强烈愿望产生了。于是1958年全体职工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研制出第一只“东风”牌旋翼湿式冷水水表,口径从15~40mm年产量为1000只左右,它标志着北京市在供水领域中结束了外国水表一统天下的历史,实现了从维修“万国”牌洋水表转向制表工业的一个飞跃,开创了制表工业的新纪元。
1965年参与全国水表行业LXS-15—50mm小口径旋翼湿式冷水水表的设计及批量生产;1967年完成了LXS-80—150mm大口径翼湿式冷水水表的设计与制造;继而1973年又完成了LXL-80—200mm水平螺翼湿式冷水水表的设计与生产。至此,水表厂从民用到工业用两大系列各种规格的冷水水表均为国家统一设计型产品,水表的技术指标均达到ISO
4064国际标准。随着工业化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水表厂发展突飞猛进,从以维修水表为主,发展到以生产制造市优、部优产品的专业厂家,于1975年后将“万国”牌水表全部换为国产水表,从而实现了在装水表国产化。
这两大系列的产品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量采用了少切削或无切削的热塑注塑成型工艺,降低了成本,机芯采用优质工程塑料,灵敏性高,不污染水质,水表零件的互换性强。两大系列的各种口径水表及旋翼湿式C型水表均获市优及机械电子工业部、建设部部优产品称号,并作为中国城镇供水协会推荐产品。
1976~1989年完成了LXY-15—200mm远传水表系列产品的定型生产,此产品获1990年北京市市政管理系统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0年研制并投入生产SDX随动式加氯机。1984年正式生产CLF—3超声波流量计,广泛用于大口径管道的计量管理。1984~1987年研制开发了LXSR-15—100mm民用及工业用热水水表系列产品,填补了北京市供水计量产品的空白。1985年研制并生产LXS-15C—40C
mm旋翼湿式C型冷水水表,提高了冷水水表的计量精度和内在质量,为水表的更新换代、赶超国外先进水平迈出了可喜的一步。1987年成功的研制成LXS-15E—50E旋翼湿式E型冷水水表,具有读数方便优点、指针结构简单、最小示值利于检定等特点,此产品出口巴西。1989年研制成ZKJL—4型真空式加氯机。1990年开发生产YLL—3自动记录压力表。90年代后以开发了LYF-15D—40D单流束防腐远传流量计,广泛用于硒土工业和电子工业的酸性介质及纯水计量。
随着城镇供水科学化管理,我们已研制了IC卡水表,IC卡是当今世界先进技术,该技术将IC卡技术引入自来水计量管理工作,可保证抄表准确性,为管网分析供水、节水提供可靠数据;随着物业管理水平提高,IC卡水表有远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已投放市场。
为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我们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设计出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为企业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多年来水表厂重视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在水表行业中第一个生产钢制齿模芯;水表塑料零件全部采用自行设计生产的模具加工;验表校验机经过单台、双台验表;精度从0.5%过渡到0.2%;将水表磁度盘改为塑料度盘,大量节约了铜材,降低了成本,此项改革迅速在全国水表行业中推广。
目前水表厂已发展为年生产能力为50万只标准水表及其他供水计量产品,产品畅销28个省市及出口巴西等国,已成为一家融研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专业厂家。
8 设备器材厂
1975年北京市公用局兴建北京市管件厂,分两期建设,总投资1554万元。1989年10月随北京市公用局机构调整,北京市管件厂划归北京市自来水公司管辖,改称北京市自来水公司设备器材厂。
1979年底,建设中的北京市管件厂,在钢管生产尚未形成完备生产能力,第八水厂建设又急需钢管的情况下,筹建处自行研制购置设备,于1980~1981年试生产,1982年正式生产,当年直缝钢管产量达5742
t;1983、1984年两年又生产12500多t,为第八水厂建设提供了管材,保证了市政建设工作的需要。
1982年该厂将塑料包敷钢管的先进技术列入1983年科研项目,市公用局先后拨款43万元,当年完成了调研、设计工作,同时建塑料防腐车间,购置、抛钒除锈机、塑料挤压机、混料机等设备,1983年底试生产,1984年正式投人生产,年生产DN219mm以下规格包敷管33.79km,年产值32万元。至1986年共生产68 km。
至1985年,北京市管件厂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17台套,年生产系列直缝钢管达15000t。产品质量亦达到和超过北京市京Q/Qyy—046—88直缝焊接钢管标准,钢管防腐质量达到石油部SYJ28—87埋地钢管环氧煤沥青防腐层技术标准。1985年至1988年连续四年平均产量超万t。至1989年止,累计生产各种规格钢管163797
m(72092 t),钢管防腐40多km,煤气管防腐68 km,钢管件500多t,其中为第九水厂一期工程生产多种管径钢管共计41194m(27222
t)。
90年代企业在各个方面受到很大考验,逐渐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厂内拥有2条DN600~ 3500mm直缝焊接钢管生产线及2条钢管表面除锈、内外壁涂装防腐生产线。拥有完整、高效,精密的生产及产品检验设备和手段,为高质量、高效率完成标书技术要求和工程量提供了可靠保证。
1997年以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信誉在九厂三期竞标中取胜,DN400~2200mm大口径水压试验机是为第九水厂一、二期工程需要设计制造的,为完成九厂一、二、三期DN
2200 mm输水钢管约80km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投标承接了广东、深圳、中山、辽宁大连、吉林长春等外埠自来水公司重点引水工程的输水钢管工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来水公司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北京市供水事业的科技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从1949~1999年的50年科技发展过程中;在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自来水公司主要是围绕旧设备、旧设施、旧工艺开展了群众性的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在改进旧设备,改善水质消毒,创制管线新配件,施工新工艺,开创用户计量等技术方面硕果累累。60年代中期,由于十年内乱,供水科技工作处于全面停滞,进入7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北京市自来水公司供水科技工作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至1999年,在制水净化工艺、水质检测方法、检测手段、检测项目的研究开发有了新的突破并不断引进、应用现代的高、精、尖仪器仪表,使自来水水质监控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供水设备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不仅确保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而且在高效、节能、挖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厂从配水机房至水源井、补压井自动化监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的经营管理全面应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工效和各种信息的快速传递,初步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现代通讯网络系统;自来水配、售水计量,仪器仪表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正在不断的健全和完善。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北京市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向大型现代化的企业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