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今年以来,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8项,投资规模超去年同期。1至3月,新开工黄河干流青海段治理、嫩江干流补充治理、漳卫新河治理、浙江老石坎水库扩容、广西黑水河灌区、安徽江巷灌区、湖南㵲水灌区、宁夏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等8项重大工程,总投资规模达437.3亿元,同比增长27.8%。

“在去年同期高基数之上,水利建设完成投资实现稳中有增。”陈敏说。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引江补汉、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引江济淮二期、贵州花滩子水库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建设,农村供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灌区、水生态治理保护等中小型工程同步推进。1至3月,全国实施各类水利项目2.16万个,其中新开工水利项目6034个,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988.1亿元,同比增长2.9%。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就业作用持续发挥,一季度在建水利项目吸纳就业66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54.3万人,累计发放就业人员工资67.5亿元,其中农村劳动力工资52.4亿元。
同时,水利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大型灌区等“两重”建设水利项目成功引入民营资本投入。1至3月,全国水利建设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88.6亿元,同比增长37%;落实银行贷款414.1亿元,同比增长38.5%;落实社会资本372.8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落实民营资本31.3亿元,为2024年全年规模的一半。
附:2025年第一季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问答环节)
问答1
经济日报
我们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开工8项重大水利工程,能否介绍一下这些项目的具体情况,工程建成后将取得什么样的预期效益?
陈敏
好的,这个问题请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回答。

张祥伟
今年一季度新开工8项重大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三类:
一类是大型灌区建设与现代化改造4项,占今年一季度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的一半,主要是认真落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部署,包括新建广西黑水河、安徽江巷、湖南㵲水等3个大型灌区,以及宁夏青铜峡灌区现代化改造。这些工程的实施,将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59万亩,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和灌溉效益,夯实灌区产能,对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宁夏青铜峡灌区,灌溉面积506万亩,是全国六个特大型灌区之一,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和优质农产品重要产区,通过改造灌排设施、新建调蓄工程、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打造“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深度节水控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类是大江大河治理工程。包括黄河干流青海段防洪二期工程、嫩江干流补充治理、海河骨干河道漳卫新河达标治理,治理长度达到1866公里,将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比如,黄河干流青海段防洪二期工程,将守护沿黄7县12.4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沿线优质草场和高标准农田。嫩江干流补充治理完成后,嫩江干流全线达到防洪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整体提升嫩江流域的防洪减灾能力。
第三类是重要调蓄结点工程。主要是浙江老石坎水库加高扩容工程。这个工程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安全保障的重点项目,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防洪库容3599万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8600万立方米,对保障湖州及安吉的供水安全、提高安吉县城防洪能力、减轻太湖防洪压力具有重要作用。谢谢!
问答2
中国网
春灌是确保春播及越冬作物生长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夏粮乃至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我的问题是今年的春灌情况如何?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回答。

许德志
谢谢中国网记者的提问。我非常认同您对春灌作用的认识。水利部历来在秋后水库蓄水时,就谋划来年春灌工作。今年以来,受“拉尼娜”状态影响,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三成,主要江河来水量偏少近两成。得益于谋划早、部署早,当前,全国9520座重点水库蓄水总量超4500亿立方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一成,可有效保障春灌用水。截至4月中旬,全国累计灌溉面积超2亿亩,其中大中型灌区累计灌溉面积超1.6亿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在调度层面,全力保障春灌用水。水利部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各地统筹做好蓄水保水、水源调度、用水管理。各流域管理机构强化用水调配,确保流域内灌溉用水。自2月19日起,加大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至1000立方米每秒;自4月8日起,实施三峡水库保春灌补水调度。同时,指导地方积极盘摸家底,充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蓄足灌溉水源。
在工程层面,加快补齐灌排设施短板。去年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后,水利部抓紧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督促指导各地抢抓时机开展冬春修,解决渠道输水不畅、卡点堵点问题,加快完成灌区建设改造项目扫尾和灾毁灌排工程修复;指导各地加快做好水利领域“两重”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再谋划新开工一批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项目。
在管理层面,指导实施科学灌溉。坚持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指导农户根据灌溉方式科学合理灌溉,告知什么时候灌、一次灌多少水。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成果,通过信息监测感知、优化调配水资源,做到精准灌溉。江西赣抚平原灌区实现5分钟生成未来10天灌溉调配方案,放水调度时间大幅缩短。甘肃疏勒河流域灌区形成“水库+骨干渠道+数字孪生+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灌溉模式,实现按需适时适量自动精准灌溉,亩均灌溉用水可节约5%以上。谢谢!
问答3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
李国英部长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农业水资源短缺框架”高级别水对话上,提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倡议,得到各国热烈响应。请问水利部门是如何落实这项倡议的?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是我国的基本水情,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同样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困扰。近年来,水利部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通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不断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有效保障粮食的持续稳产增产,支撑了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8%的人口。
基于中国农业节水的实践,去年10月17日,李国英部长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举行的“全球农业水资源短缺框架”高级别水对话会上,提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五项制度体系”倡议,得到了与会国家水利、农业部门和国际组织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响应。近一段时间,柬埔寨、泰国、越南等国家对我国的治水理念和经验高度赞赏,希望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水资源领域的务实合作。
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科学灌溉制度体系。通过完善灌溉试验站网布局,加强灌溉试验成果应用,推进完善主要农作物灌溉制度,指导农户根据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和需水规律等科学灌溉。同时,强化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我们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和效益。
二是健全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加强农业用水计量监测设施建设、管护和精度等方面标准制修订。结合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等项目实施,推进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主要取水口在线监测全覆盖,大中型灌区供用水交接断面全部实现计量,暂不具备直接计量条件的机井或者是泵站,我们推进“以电折水”,来夯实农业用水的监管基础。
三是构建农业水价政策体系。今年要全面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评估改革成效。要推进动态调整农业水价,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和水资源稀缺程度的水价形成机制。另外,还要引导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健全与节水成效、调价幅度、财力状况相匹配的精准补贴机制,重点补贴种粮农民定额内用水的提价部分。
四是健全节水市场制度体系。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严格大中型灌区取水许可管理,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农业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探索以现金奖励、用水权回购、节水设施购置奖补等多种形式,给予节水的用水户奖励,调动节水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总结合同节水管理、节约水量用水权交易等经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节水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护。
五是构建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重点是加大了农业节水科技攻关,建立成熟适用技术遴选发布机制,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积极培育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相关企业等参与农业节水服务,构建完善的节水灌溉服务网络。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
问答4
新华网
水资源管理是保障我国水安全的重要举措。请问,围绕强化水资源管理、促进高效用水,保障高质量发展,水利部近期主要进行了哪些工作?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回答。

于琪洋
感谢新华网记者的提问。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水资源相对短缺,所以说,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是必然要求。在加强水资源管理方面,关键是要统筹生态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综合运用行政、法治、经济、信息化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强化取用水全过程管理,保障区域和取用水户合理用水权益。近期,我们重点推进以下3个方面工作。
在严格取水许可监管方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对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水取水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取水许可管理,通过发放取水许可证明确取水权,保障取用水户合法用水权益。同时,通过专项整治、巩固提升等行动强化日常的监管,全面摸清了580多万个取水口的分布情况,全面实行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违规取水问题线索自动排查和动态清零的常态化机制,及时发现并制止不合理用水行为,防止生活、灌溉、生态等合理用水被挤占。
在加快建立取用水领域信用体系方面,把信用评价作为取用水监管的关键举措,水利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24年建立了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制度。今年一季度,我们组织各地对非农业取水单位开展了首次信用初评,我们对评价等级最好的,也就是“A”级的取用水户,将在减少抽查频次、简化行政程序、相关补助资金申请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激励,对评价等级比较差的也将给予一定的惩戒性措施,通过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引导取用水户依法依规取用水资源,规范水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在完善用水权交易制度体系方面,用水权改革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水利部在用水权改革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在明确水权归属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不同形式的用水权交易,特别是对水资源短缺和超载地区,鼓励引导其在充分节水的前提下,通过用水权交易满足新增用水需求。中国水权交易所自2016年成立以来,累计成交单数超过2万单、交易水量超过50亿立方米。目前,水利部正在制订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用水权交易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用水权交易市场,深化农业用水权改革,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益。
接下来,水利部将持续强化取用水全过程管理,不断提升水资源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使有限的水资源更加安全、更加高效、更可持续地来支撑高质量发展。谢谢!
问答5
封面新闻
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力军,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台阶,请问灌区内粮食产量占多大比重?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回答。
许德志
谢谢封面新闻记者的提问。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农谚也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的说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灌排工程体系逐步完善,抵御干旱、洪涝灾害的能力有效提升,夯实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连续多年对耕地灌溉面积上粮食产量等进行研究分析。去年又采取遥感影像解译,辅以90个灌溉试验站数据、3012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监测样点数据,以及6万多个遥感地面验证点资料验证,分析得出2024年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这里补充说明两点,一个是灌溉面积上粮食产量占比是动态变化的,与各年度气候条件、灌溉供水态势等紧密相关。前两年是76%、77%,去年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遭遇春旱,灌区以外的雨养农业减产,耕地灌溉面积上生产的粮食产量占比进一步提高。另一个是近年来耕地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去年中央加大投入力度,支持1000多处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耕地灌溉面积发展到10.8亿多亩,灌排条件大幅改善,复种指数提高,灌区亩均产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5到2倍,是旱地的2.5到3倍。
正是基于灌区在保障粮食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持续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今年国家又把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列入水利领域“两重”实施方案予以重点支持。《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提出的到2035年耕地灌溉面积发展到约12亿亩的目标有望加快实现,大中型灌区粮食安全主力军作用将进一步发挥。谢谢!
问答6
中国纪检监察报
今年一季度水利投资在高基数基础上保持稳中有增,请问在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新的进展和成效?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回答。
张祥伟
谢谢您的提问。刚才陈敏副部长在发布词里面也提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在水利投融资方面“两手发力”,成效显著。主要得益于今年以来,各级水利部门紧紧抓住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和“两重”建设机遇,在争取财政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深入推进水利投融资改革,发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叠加效应。
一个渠道是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将水利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范围。今年年初,水利部提早部署,结合“两重”建设水利任务,指导地方提前筛选项目,做好项目实施方案编制,落实承接和偿还主体,开展专题调度会商,加强交流培训,提升专项债券申报质量。一季度,全国水利建设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同比增加37%,安徽、山东、广东、四川等省份落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过20亿元。
第二个渠道是努力扩大银行贷款规模。今年以来,水利部指导地方精准对接信贷需求,充分运用好贷款利率、贷款期限、资本金比例等方面的金融优惠政策。各级水利部门抓紧抓早,主动与金融机构座谈,研究扩大水利金融信贷规模措施,多家金融机构出台了金融支持水网建设的具体举措。一季度,全国水利建设落实银行贷款414.1亿元、同比增加38.5%。特别是浙江达到110.1亿元,山东、安徽、四川、广西、福建、湖北、云南等省份落实银行贷款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第三个渠道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鼓励社会资本通过股权投资、特许经营等模式,参与各层级水网建设运营。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指导地方推动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引入央企国企民企等社会资本的投入;同时,不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的清理,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对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季度,全国水利建设落实社会资本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落实民营资本达到31.3亿元,是去年全年落实民营资本的一半。
今年水利建设任务重,投资需求大。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千方百计落实水利建设投资。谢谢!
问答7
中新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等要求。围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水利部近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司长于琪洋回答。
于琪洋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是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原则,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支撑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水利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制定落实措施,细化工作举措,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开展。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体系,加快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河湖生态流量和地下水管控指标。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批复了94条跨省、418条省内跨地市江河水量分配方案,确定了31个省份地下水管控指标,实现了148条跨省重点河湖、237个河湖控制断面生态流量实时监测预警。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组织流域区域可用水量确定,进一步明晰流域区域用水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用水需求。
第二,加强规划水资源论证。这是贯彻“四水四定”原则的重要抓手,是从规划源头促进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水利部切实推进相关行业规划、重大产业和项目布局、各类开发区和新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在开发区扩区调区、矿区布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规划编制中充分论证水资源条件,推动相关规划实施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目前,水利部正在制订规划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下一步将协调相关部门推动办法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
第三,加快推动超载治理。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地表水超载、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地下水超采治理,综合采取产业结构调整、调水补水、水源置换等措施,削减超用水量,保障水生态安全。最新评估结果显示,经过治理,黄河流域地表水超载、地下水超采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全国地下水超采量和严重超采面积明显减少。今年一季度,我们继续实施华北地区的生态补水,华北地区累计实施河湖生态补水超过12.66亿立方米。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持续推动解决水资源超载问题。
第四,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去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税务总局、水利部联合印发了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全面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今年以来,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强化跟踪指导,从首个征期情况看,新试点省份的税收收入、申报纳税户数,较改革前有关数据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在实现费税平稳过渡、不增加用水负担的同时,对促进节约用水、压采地下水、规范取用水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下一步,水利部将深入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加快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合理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为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问答8
中国水利报
2025年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写入乡村全面振兴规划和中央一号文件,请问在农村供水保障方面,今年水利部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陈敏
这个问题请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副司长许德志来回答。
许德志
谢谢中国水利报记者的提问。2023年,水利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重要指示精神,在充分调研和总结地方经验基础上,创新提出了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在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3+1”的概念,“3”就是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三种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1”就是积极推进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两年来,各地通过财政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金融信贷、社会资本等渠道,累计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2500多亿元,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分别达到94%、65%。今年,农村供水“3+1”标准化建设和管护模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水利部将加快健全农村供水保障体系。
一方面,是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适应人口集聚变化趋势,在城郊农村优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平原和丘陵人口相对集中的乡村实现规模化供水。在山丘区和人口分散地区,因地制宜实施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和改造。2025年底,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要达到69%。
另一方面,积极推行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专业化管护。已实现统管的区域,要紧盯分散供水人口和规模化供水工程无法覆盖的农村供水人口,确保县域统管不留死角。未实现统管的区域,要健全完善农村供水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政府补助、考核监督等县域统管推进机制,科学确定县域统管模式,明确服务标准、范围和各方责任,尽快实施统管。2025年底,全国农村供水县域统管的县域数量占比达到60%。
第三方面,强化农村供水水质保障。去年,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按要求全部配备净化消毒设施设备,今年将重点抓好规范运行。加强农村供水水质自检巡检,配合疾控部门加强水质监测和卫生监督,配合生态环境部门加快推动乡镇级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划、立、治”,从源头上保障供水安全。
第四方面,巩固拓展农村供水脱贫攻坚成果。2019年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安排30亿元左右,带动地方加大投入,支持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今年还将完成5万多处养护任务。同时,持续排查、动态监测工程运行和农村人口饮水状况,健全12314等各类监督举报渠道反映问题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举一反三,保持问题动态清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供水应急保障体系,做好抗灾保供水工作,兜牢供水安全底线。谢谢!
问答9
新华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顺利收官。在一季度取得良好开局的基础上,水利部接下来还有哪些工作安排?谢谢!
陈敏
好的,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来回答。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水利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两重”水利项目为重点,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压茬推进今年计划开工的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清单管理、强化指导,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及时解决项目立项审批难点问题,力争多开、早开。根据前期工作进展,二季度我们力争再开工一批项目,如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湖南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二期工程等事关流域防洪安全的标志性工程,以及辽东半岛水资源配置一期等国家水网骨干工程。这是第一项措施,促开工。
二是加快在建重大工程建设进度。健全水利工程实施和质量监管机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履行工程建设管理首要责任和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强化在建项目安全度汛管理,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施工组织,加快实施进度,尽可能多地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快黄河古贤水利枢纽、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重庆渝西水资源配置、黑龙江粮食产能提升、引江济淮二期等一批在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度,推动工程尽快建成发挥效益。这是第二项措施,抓进度。
三是健全重大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充分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资金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地方的指导,深入挖掘项目盈利潜力,更大力度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银行贷款、央企国企民企等投入,推进REITs、企业债券等发行,多渠道落实水利建设投资。同时,健全水价形成机制,加快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落实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供需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协商确定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工程管护机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推动工程顺利建设、安全良性运行。这是第三项措施,建机制。我就回答这么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