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水资源日益紧张,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如何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近年来,多地探索并实践“以电折水”灌溉管理方式,有效推动了农业节水灌溉和智慧管理,提高了地下水资源的监管效率和管理水平。
核算农灌用水量,不看水表看电表,这一工作是如何执行的?近日,《亮报》记者深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一探究竟。
“以电折水”如何算?
“以电折水”,就是通过研究用电量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水电折算系数,进而推算出用水量。
通过用电数据来折算灌溉用水量,这笔账为什么要这样算?
多年来,农业灌溉取水计量一直是水资源管理的难点。测量用水量,如果按照常规做法,需要给每一眼农灌机井安装一块水表(取水计量设施),但是全国的农灌机井点多、面广、产权分散,直接安装水表成本高、运维难。
而电与农业灌溉密切相关。
以河北省为例——
2007年,国网河北省电力公司供区实现“井井通电、户户持卡”;
2017年,全部机井完成电气化升级;
如今,农业灌溉机井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
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崔文卿介绍:农业灌溉既然光盯在“水”上面管理难度大,不妨换个思路,在与之紧密相连的“电”上做文章。
4月15日,河北元氏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在南因镇排灌现场检查灌溉设备。刘美君 摄
截至2024年年底,河北省内共设立典型监测站点近6000处,这些站点安装了传感器采集机井的水泵电压、电量、水位、水压、瞬时流量等数据,并且进行了关联。有了这些信息,就能够测算出区域“以电折水”系数。根据测算出的“以电折水”系数乘以用电量,就可以得出用水量。
据了解,“以电折水”系数并不固定,取决于各乡镇、各村的井深、水泵年龄、水泵功率、取水次数等,且区域“以电折水”系数测算也在不断优化。例如,目前正定县的“以电折水”系数平均值是2.31,也就是一千瓦时电对应取用水量2.31立方米。
政策推动
管住管好农灌水龙头
4月9日,水利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建立健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三大领域”制度体系。
《意见》明确,要加快完善农业节水增效制度政策,建立健全科学灌溉制度体系、用水计量监测体系、农业水价政策体系、节水市场制度体系、节水技术及服务体系。
山东淄博供电公司员工检修农田灌溉设施。宋金城 摄
《通知》指出,农业是我国用水大户,农业用水既是强化取水计量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取水计量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灌溉机井取水点多、面广、量大,取水计量覆盖比例低、数据质量差、监管难度大,与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的要求不相适应。要加快推进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取水计量和管理工作,力争通过1年多的努力,到2025年年底,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取水计量体系,有力支撑取用水监管和地下水保护治理工作。
近年来,水利部与国家电网公司联合开展“电力看水资源”大数据应用,探索“以电折水”取水监管新模式,在河北地区开展“电力看水资源”大数据应用试点,先后完成样本井建设、水电档案匹配、“以电折水”系数测算等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我们和电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进‘以电折水’这项工作。下一步,我们还要结合当下的建设任务,继续研发、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使工作更加精准有效。此外,双方要加强数据交流与互动互通,达到数据成果的落地应用。”崔文卿说。
“以电折水”模式的推广和应用,不仅有效解决了农灌机井计量设施安装成本高、维护难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地下水资源的监管效率和管理水平。
通过精准计量和实时监控,农业用水得到了更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以电折水”模式也促进了农业与水利、电力、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