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英国“最狠”涨价潮,自来水费用翻倍?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23  来源:观点  浏览次数:17
 

1

英国水费全面涨价


4月1日是西方愚人节,也称幽默节,不过在英国生活的人却一点也笑不出来。因为从这一天开始,英国生活成本将全面上涨。

640 (1)

细数下来,包括燃气、电费、水费、市政税、国民保险费、电视电话宽带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内的十余项支出都将增加。

打开新闻媒体,铺天盖地都是涨价的消息。

最夸张的是水费,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水费及污水处理费用将迎来平均6%的涨幅,而苏格兰地区的涨幅更是高达8.8%

而且不同公司的价格涨幅确实有所不同,比如安格利亚水务公司将其水价提高19% 至每年 626 英镑。

南方水务公司的客户将看到更大的增幅,即47%,每年的费用将增至 703 英镑。

这几乎创下英国水务行业私有化36年来的最大涨幅!

在利物浦,单户家庭年账单突破600英镑;在泰晤士河畔的里士满,低收入家庭的水费支出占比已超过食品开销。

社交媒体上,#WaterCrisisUK(水危机英国)的话题标签下,充斥着民众拍摄的空水龙头、干涸的浴缸和催缴通知单的特写镜头。

640 (2)

还有居民收到一张187英镑(约合人民币1600元)的水费账单,这个数字是五年前的三倍

有些地方虽然相对涨幅不高,只有10英镑(约97人民币),但叠加同时期能源费111英镑、市政税最高15%的涨幅,相当于全家每天少吃一顿

人们不得不在“冲厕所”和“买食物”之间做出选择。

这个生命之源,却在账单上成了压垮英国民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2

英国水费怎么这么夸张?


之前看一个做国际话题的博主和粉丝互动,一个读者吐槽说,国内压力太大了,孩子更是卷的要命,羡慕国外的“高收入”和“自由生活”。

但当问他:“你知道在国外,很多你想不到的事情都会花钱吗?”他愣住了。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在国内低价甚至免费的东西,在国外能挂出天价,不易觉察的生活隐性成本,会在无声中吞噬掉普通人的生存空间。

640 (3)

就拿英国此次水费涨价来说,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支付未来五年内高达144亿英镑的投资计划,提升国家供水安全、减少排入河流和海洋的污水量,并应对水资源短缺和污水泄漏等挑战。

但这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因素,究其根本是制度性的问题。在我国,供水业务几乎不怎么盈利,很多自来水公司都是顶着亏损服务群众,属于一个普惠性的民生工程。而在英国,供水业务则是一个暴利垄断行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时期,英国许多关键行业,包括水务,实施了国有化,这是当时工党政府领导下的一部分。

在这一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务由公营部门管理,例如水务委员会负责供水、处理和分配。政府的目标是为所有公民提供清洁、负担得起的水,通常以补贴的价格提供。

英国水务行业的重大转折点发生在1989年,当时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实施了水务私有化。这一改革是1980年代广泛的国有行业私有化浪潮的一部分,其他行业如电信、能源和交通也在这一时期私有化。

私有化的理由是希望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和管理经验,提高行业效率并进行基础设施投资。

但事实上,资本是逐利的,自从实行私有化以后,英国的水费开始无休止地涨价。

在私有化5年内,水费平均上升1倍,同时水务公司利润上升近7倍。

在私有化后的17年间水价上涨了近三倍

直到最近,英国还发生了近三十年最严重的通胀,他们的通货膨胀率,也就是价格上涨的速度最高上升到9.1%,食品、能源、房租价格飙升,带动水费再度上涨。

终于在资本的操作下,英国人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喝水比吃饭还贵。


3

中国水价为啥这么低?


我们国家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大国。水资源总量不到世界的6%,人均更是世界倒数。

2022年《中国水资源公报》显示,中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7088.1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而中国人口占比全球超过18%,位居世界第一。

这样算下来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按理来说,中国的水费应该特别贵。但与事实相反的是相比英国夸张的自来水价格,中国的水价全球水价最低的国家之一便宜的就像不要钱一样

——美国水价是我国的五倍,欧洲的一些国家的水价是我国的十几倍。

北京水价是中国最贵的,一吨水5块钱,一个人一年大约连喝带用要用四五十吨水,就算250块钱。

如果是英国生活,一个人要交2000块钱左右,三口人要交6000多块钱。

这还是北京这种水价贵的城市,如果在广州一吨水才一两块钱,并且十三年都没有涨过价。

为啥中国缺水,水费还便宜?说得宏观一点,这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毕竟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640 (4)

本质上这种悬殊源于完全不同的治理逻辑中国水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足1%,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消化了80%的供水成本。

你仔细看看各地的自来水公司,无一例外都是国有的。水务再怎么说也是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在我国不可能私有化,不会让资本参与进来。

我国水价以成本加上合理的利润构成,要考虑的是民生,所以并不逐利,像一些城市十几年才涨价一起,在外国人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就是长期低水价必然带来供水公司的亏损。自来水的成本可不止水本身,新建水厂、管道改造等等都要巨大投入。

翻看各地自来水公司的财报,大多是亏损的容易陷入“亏损—调价—再亏损—再调价”的恶性循环只能保障大家有水用,有水喝,很难实现“喝好水”。

与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不符,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供水标准。

如果将水交给市场,换来的是资本狂欢下的民生赤字。但如果过度坚守水价底线,将会面临技术升级的艰难爬坡。

因此,必须找到平衡市场与民生的第三条路。

重新定义水的属性,让每一滴水都流淌着公平与可持续的价值。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