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孟津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按照“投、融、建、运、管”五位一体理念,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率先在全省完成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全域实施农村供排水管网建设,构建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规模化工程体系、标准化服务体系、全过程监测体系、智慧化管理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供水厂14个、村级一体化供水中心6个、污水处理厂12个、污水处理站127个,提升泵站38个、大三格296个;铺设供水管网2200公里、污水管网1800公里。通过实施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城乡统筹,强化顶层设计一张图
一是城乡建设一体规划。对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定位,坚持城乡一体化“41611”发展思路,城区、集镇、村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社会治理四个一体化建设。以集镇建设“7+4+N”工程为抓手,实施集镇提质行动,加快完善集镇基础设施,提高集镇教育、医疗、文化、养老、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动集镇资源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特色彰显,形成1个集镇带动多个美丽乡村建设的“1+N”联动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集镇连城带乡作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在乡村建设方面,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三村”建设、农村道路“白改黑”、冷链物流、“气化乡村”等重点工作列入城乡建设一体化规划。

二是供水排水一体设计。创新提出“1+2”发展战略(“1”即“一龙治水”,“2”即稳步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城镇污水处理一体化”),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理念,科学编制城乡供排水一体化专项规划。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思路,精准发力解决“水从哪里来、水往哪里用、水质如何保、水价如何定”四大难题,形成了“筑好一体系、织好一张网、串好一条线”的供排水体系。将供排一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集镇发展规划有效衔接,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明确了城乡供排水一体化发展目标,将217个具备条件的村全部纳入规划范围。

三是投资融资一体谋划。创新市场化投融资机制,通过“政府出一点(债券)、上级争一点(政策资金)、融资贷一点”,为一体化建设注入“源水活水”,有效解决企业了运转费用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实施有主体、融资有渠道、还款有来源、运营有保障”的良性运转体系。全区供排水一体化总投资12亿,其中,政策资金5.53亿元,银行贷款6.13亿元,财政补贴0.353亿元。目前,已有82个村(社区)投入运营并收取“两费一税”,2025年底前234个村(社区)将全部实现一体化运营。

二、坚持供排统筹,强化供排建设一张网
坚持一村一策、供排同步,通过延伸管网、新建改造水厂、置换水源等工程建设,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每个建制镇1座水厂、1座污水厂”的目标。

一是在供水方面。根据“一区两岸、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分水而治”的规划思路,“三纵、三横、多板块、多节点、多方式”的规划脉络,实施“延、建、换、接、改、智、统”的七字供水措施。“延”即延伸管网。通过延伸配套供水管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扩大供水范围。“建”即新建、扩建供水厂及配套供水管网,对村庄进行供水。“换”即切换水源。对于地下水资源匮乏的乡镇,将其供水水源切换为更为优质的水源。“接”即接收接管。少部分未能通过“延”、“建”措施覆盖的村庄供水站,通过接收接管,完善供水设施,确保水质达标。“改”即改造管网。通过对部分村庄内部供水管道进行改造,降低漏损率。“智”即智慧水务建设。构建一个以基础资源、信息共享为支撑,以数字水务、应急指挥、决策辅助等为主要功能的城乡供水智慧水务管理平台。“统”即统筹供排水管网及设施建设,降低资金投入成本。

二是在污水方面。率先启动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创新实施农村污水治理“三定三分类”工作法,“三定”即根据人口定规模,根据水量定管网,根据水质定工艺,“三分”即截污纳管、集中处理、分散治理。“截污纳管”即利用每个建制镇都有污水处理厂的优势,将中心镇区及周边村庄的生活污水统一截污纳管,进入镇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循环利用。“集中处理”即将各镇地势平坦、人口集中、相邻相近的重点村庄,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处理。“分散治理”即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地势复杂、位置偏远的村落,以一户或多户为单位,建设规模不等的三格化粪池,对生活污水就地处理。为保障偏远村庄此项工作有效开展,制定出台了《孟津区偏远村庄污水处理和改厕问题的实施方案》,通过3种模式,因地制宜打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户厕改造最后“一公里”。

三、坚持建运统筹,实施运维服务一平台
一是投资整合一体经营。坚持“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多方融资、统建统管”,将区原自来水公司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控股的汇兴水务集团,发挥区属国企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运营改革,明确由国有企业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运营主体,全面实施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将汇兴水务、泉兴污水、鸿源污水等与水务有关的国有资产全部整合纳入水务投资公司,变过去的供排水设施多头建设、管理为统一建设、集中管理,并授予其供排水特许经营权,不断增强公司投融资能力。目前,全区九镇五街道的供水厂和污水厂都纳入了统一管理、统一考核,使供排水一体化工作“管理专业化、服务标准化、效益最大化”。

二是建设管理一体实施。严格按照“五统一”要求,强化施工管理、进度管控、成本控制、质量监督,确保施工质量,通过政府引领、镇村配合、群众参与,推动全区供排水一体化工作全面提速,做到建成一处,运营一处,发挥效益一处,树立标杆一处。

三是农村道路一体改进。在完成村供水管网改造和污水管网铺设及终端建设任务同时,配合“四好农村路”工程和农村道路三年攻坚行动,两项任务同时推进,推动农村公路提档提质。目前,已实施农村道路“白改黑”430公里,271个行政村(社区)通硬化路率实现100%,实现村村通客车,建设了一批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设计了沿国道、快速路等形成的城乡融合发展快速通道,沿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地区的生态景观大道,沿滨河、滨水、河渠、沟谷等区域的休闲生活绿道,沿田园、产业园区、休闲带等区域的田园度假乐道。

四是运营维护一体推进。投资13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建成了智慧化指挥调度中心,在各供水服务大厅推出报装、缴费、咨询、计量等“一站式服务”,通过“一屏通览、一网统管、一键顺控、一体联动、一个流程”,实现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再到污水处理终端的全链条智慧化管理。面对建设期出现的供收不平衡问题,采取“以供水补排水、以城补乡、以商补农”的方式,利用水费盈余部分补充乡村污水处理资金缺口,在保障公益的同时提升盈利,保障设施持续运行。目前,全区基础水价为2.2元,污水处理费为0.85元,水资源税为0.10元,和老百姓之前水价相比,每户每月最多增加10元左右,对低保户、贫困户还实行每月减免1吨水的优惠。

在服务方面,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保障、统一服务”原则,完善多种工作机制,组建专业运维团队,从维修报装,到水费收缴,实现了数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运维专业化;投资300余万元建成区域水质检测中心和城区中心化验室,改善水质化验条件,确保供水水质安全;投资240万元在各水厂和供水中心安装监控视频,实现水质检测、在线视频一体化,每年出具各级检测报告400余份,在创建全国达标水厂活动中,106项水质指标全部达标,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成立客户投诉处置中心,推出供水服务APP,推行“智慧报装、智慧收费、智慧管理”,做到24小时有诉必接、有诉必修、有诉抢修,用户可利用微信在线咨询用水政策,又可通过网络足不出户缴费,接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真正做到为民服务“零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