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重庆市提升农村饮水质量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专项行动方案),我市将统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行农村饮水县域统管,大幅提升农村饮水质量,让全市农村居民长期稳定喝上“放心水”。
确保随时有水喝
基本解决农村地区饮水问题
农村饮水安全,是农村群众十分关心的民生大事。
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市共完成2380余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农村供水管网实现村村通,2176万农村居民(含农村集镇)全面实现有水喝,1300余万农村居民实现企业化、专业化供水,临时性饮水困难人口保持动态清零。
同时,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有很大提升空间。全市1.4万余处水源工程中,抗风险能力较强、年供水能力在1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源工程只占一成多,高海拔地区、喀斯特地区等普遍缺乏骨干水源。农村供水还存在管网老化等短板。
市委、市政府对农村饮水安全高度重视,把“提升农村饮水质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列为今年15件民生实事之一,积极推动落实。市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推动,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近期专题研究审议通过专项行动方案。
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我市到2027年有效解决特殊干旱年份整村连片缺水问题,基本解决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地区饮水问题,同时大幅提升农村饮水质量。
长期喝上放心水
“七项行动”稳定提升农村水质
专项行动方案明确了重点任务:我市将实施水源提升行动、水厂提升行动、管网提升行动等“七项行动”。
实施水源提升行动,3年将实施水源提升工程611处。加快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水源调蓄调配能力不足、易旱区域时节性缺水等问题,持续优化城乡供水水源布局。
实施水厂提升行动,3年将实施水厂提升工程1480处。大力推进规模化水厂建设,扩大规模化水厂供水覆盖范围,对规模化水厂难以覆盖的偏远地区,加快小型集中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畅通农村饮水“最后一公里”,加快农村供水从单元分散向规模集中转变。
实施管网提升行动,3年将建设长度2.57万公里管道,大力缓解管网输配水能力不足、管网老化破损等问题。
实施水质提升行动,3年完成376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配套完善集中供水工程净化消毒设施设备3100余套,有效解决水源水质不稳定等问题。
此外,还将实施数字能力、管理能力、应急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健全农村供水运行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以数字赋能提升农村供水服务效能。
项目化统筹推进
按急用先行原则建立项目清单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志。
据介绍,实施专项行动方案将采取项目化统筹推进机制。在农村供水项目实施中,充分征求并尊重基层组织和群众意见,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建立项目清单,分年度有序实施。
在资金保障上,将为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投入专项行动,鼓励项目法人通过市场化方式,多渠道筹集项目建设资金。
市有关部门将积极指导区县做好农村供水价格管理工作,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等原则,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兼顾提升农村饮水质量,结合工程运营的需要,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供水价格。
同时,我市将加强农村供水政策解读和宣传,提高安全用水、节约用水、有偿用水意识,让农村居民从“有水喝”逐步迈向“喝好水”进程中有更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