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之始,即确立“上善若水 学竞江河”的校训,以中华优秀水文化涵养大学精神。近年来,学校坚持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民族意识与世界眼光、情感认同与理性反思相统一,将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的目标任务纳入办学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水文化中的水哲学思想、古代治水兴水的人水和谐智慧、现代治水形成的时代精神等水文化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奠定新时代水利人培养的思想基础、理论构架;以智慧水利技术为专业支撑,确立“上善若水 智水润心”教育理念,在实践中建构“水—技—人—文”四位一体的“江河学堂”;以江河治理培育系统思维,以治水实践锤炼工匠精神,以生态伦理塑造责任担当,以文化传承厚植家国情怀,将课堂搬到江河边,引导水利学子在“流淌”的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凸显现代职业教育“德技双修”价值追求。
实践突破
从长江到课堂跨越时空界限
2012年初春,学校进一步创新高职课堂教学,吸纳全行业多学科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河湖长等,组建政、行、校、企、地多元联动教师团队;同时,制定《关于加强水文化育人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2022年)》《“境堂戏”水文化育人实施方案》,将一、二课堂实践课程向更广阔的生产一线延伸,打造“智水润心”实践载体——“江河学堂”。2012年暑期,在重庆市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正式实施“江河学堂”计划,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组建包括校级领导班子在内的全员师生水文化普查团队8个,奔赴沿江15个区县开展大规模的水文化遗产普查;重点对文史馆、海事处、水务局、档案局等单位进行存量资源调研清理;对涞滩古镇、安居古镇、万灵古镇、塘河古镇、磁器口古镇、松溉古镇等23个古镇开展口述史调研、文物普查、岸线保护普查;对钓鱼城管理处、奉节诗城博物馆、忠州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白帝城文物管理所等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进行访谈交流,查阅、收集大量珍贵纸质资料和影音资料,收集整理各类水文化遗产共644处,主要包括古桥、古井、水库、渡口、渡槽、码头、水利遗址、题刻、碑刻、摩崖造像、寺庙等。
14年来,学校把长江作为培养一线技能人才的大课堂,持续实施“江河学堂”计划。成立覆盖全校80%以上学生的校内最大社团组织“大学生水文化教育推广联盟”,以及“河小青”工作站、“画梦长江”志愿服务团等,每年由不同专业、学科、年级的师生组成水文化核心团队。结合长江中上游独特人文地理、生态环境和水利建设历史,依托教师承担的相关水文化国家级、省部级规划项目和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在重庆合川区、铜梁区、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等地建设水文化教育推广实践基地;联合重庆各区县水务局、水利博物馆、兄弟院校,以发掘、保护与传承长江文化为主题,分别沿长江干流及嘉陵江、乌江支流等人类文明的历史足迹,对川渝两地20个区县重点开展水文化系统调研200余次。持续开展暑期三下乡“寻美巴渝水文化”“画梦长江”等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水美乡村”“幸福河湖”建设中的巡河护河、水环境保护、节水护水等公益活动;用脚步丈量巴渝水脉文脉,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可持续运行的保障机制,包括构筑“水环境保护+水技术赋能+水文化传承”三位一体实践内容体系;组建水利专家、优秀骨干教师、地方河湖长、社会力量“四力支撑”的实践教师团队;形成政府统筹指导、学校专业支撑、企业技术助力、地方协同联动、社会监督反馈的“五方联动”实践工作网络,实现学校水利特色教育与时代精神的双向赋能。
历经14年实践创新,学校突破围墙办学模式,在长江、嘉陵江、乌江沿岸建立“江河学堂”实践基地群,形成“观水—治水—悟水”三阶递进教学链。学生通过参与水文监测、防洪演练、生态修复等项目,在“流淌”的课堂中完成从“知识习得”到“价值体认”的升华。“江河学堂”不仅兼具专业教育的技术精度与人文温度,而且通过家国情怀可视化、人文底蕴场景化、科学素养工程化、工匠精神具象化,形成“认知—体验—践行—传承”完整德育链条,引导学生将高质量论文写在祖国江河上。
教学革命
从工具到工匠驱动教育转型
学校“江河学堂”通过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突破学科壁垒,使教师从“知识布道者”变为“成长引路人”。同时,通过国家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水情教育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及“河小青”工作站等创新实践平台,精准对接行业产业、区域经济、国家文化传承发展,在实践教学、社会服务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湛技艺和高尚职业道德,实现从可替代工具人到新时代卓越工匠的飞跃与蝶变。
学校“江河学堂”行动计划将课堂搬到江河边,倡导“唤醒”每个生命内在的江河,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培育具有伦理自觉、系统思维与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水利职业人。14年来,“江河学堂”突破传统教室的单一功能局限,开发“文明在水之洲”“水质监测”“水生态修复”等集理论研习、实践探索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系列实践课程;通过水利部“行水云课”平台、重庆市高校在线精品课程平台、重庆市水文化研究传播中心、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文化教育推广实践基地,在长江边构建起“云—地—社”全链条学习创新孵化器,将“上善若水”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
在学校“江河学堂”教学实践中,师生团队围绕岸线保护与水质监测、水文化普查与水利科普宣传教育等技术服务内容,实地查看河流水质、生物多样性、岸线状况。对人水关系进行专业评价,对流经重庆境内的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支流和区县级河流进行全面摸底;并与地方水务工程质量检测公司、水务局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无人机巡河、智能巡检仪水质检测,主动投入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构筑岸线绿色廊道和保护水文化工作,助推母亲河奔向未来。
文化传承
从技术到人文引领成长蝶变
学校师生历时14年扎根长江沿岸开展课堂革命实践,不断深化对长江文明史和长江经济带建设重要地位的认识。在持续开展水文化普查工作中,师生通过对长江中上游流域文明的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文化发源地、遗迹及其文化融合、迁徙的进一步挖掘,创办《巴渝水文化》杂志,出版面向全社会的科普专著《巴渝水阔》、国家规划教材《水文化教育导论》。近5年,学校联络沿江区县非遗传承项目、传承人,以及全国著名水文化、水资源、水工程等科技专家,持续开展“水与流域文明”“水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等学术与实践交流30场次;参与专家共同呼吁,以历史传承、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多维视野,综合开展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水利学、地质地理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研究与科普资源开发,从根本上解决江河永续利用、水文化永续传承等问题。
学校“江河学堂”沿江开展的龙文化发掘、川江号子非遗传承、巴渝武舞非遗传承,以及水文化普查、河湖保护、水美乡村建设相关内容,被“河小青”工作站、“画梦长江”志愿服务团队采纳运用。2021年以来,“河小青”工作站大学生志愿者、“画梦长江”志愿服务团队引用《巴渝水阔》成果形成的学术科技作品,分别获十七届、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市选拔赛一等奖;《巴渝水阔》成果形成的志愿服务项目分别获第六届、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银奖;“画梦长江”实践团、“水美乡村”文化振兴促进团,分别获川渝“双城青才校园先锋”与“三下乡”全国示范性团队。
学校“江河学堂”集技术精度、生态维度、人文温度为一体,传承“大禹治水”担当使命,涵养“智慧水利”创新精神,以熔铸匠心与风骨为己任,为江河安澜与国家水安全战略谱写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