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灌溉遗产 | 渠润群山:凤堰梯田的生态治水长卷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4-09  来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浏览次数:36
 编者按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古老灌溉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是灌溉大国,也是灌溉古国,灌溉历史与中华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自2014年以来,经由相关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推荐和国际评委会的评审,我国多处灌溉工程被成功收录。每一处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生生的实证,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精神呈现出来,为当今和未来的人们生动地再现出曾经的历史。

 

为进一步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中国水科院聚焦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接续推出“灌溉遗产”专题,讲述和弘扬传统灌溉工程优秀的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渠润群山:凤堰梯田的生态治水长卷


汉阴县位于陕西南部、中国南北分界区域,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以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早在2500年前,汉阴当地就有“抱瓮灌溉”的历史典故,这是中国使用桔槔灌溉的最早记录。凤堰梯田位于汉阴境内凤凰山南麓,其开发历史至迟可追溯到宋前。


凤堰梯田

 

凤堰梯田的大规模建设始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主要由移居至此地的长沙吴氏家族营建。目前,梯田总灌溉面积约5.12万亩,是秦巴山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梯田。

 

凤凰山海拔400米到2000米,凤堰梯田位于凤凰山南麓。当地藏风聚气的盆地型结构,易于保持小气候稳定;地形北高南低,能抵御西北寒流,更有利于农作物接受充足光照。梯田的主水源,源自凤凰山涵养林的四条山溪。由于来水的季节性变化,古人在梯田中依地势修建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蓄水塘池来调节水量。溪流自上而下贯穿村庄、梯田,形成了独特的“田、渠、塘、溪”自流灌溉体系。田即梯田,渠即田间沟渠,溪流通过沟渠流入田边修建的塘、窖,经过沉砂、储存,经沟渠灌溉梯田,最终再经沟渠排入溪流。梯田通过微地形的营造,控制径流,延长汇流时间,根据灌溉水量的需求,开凿不同大小的分水口、放置不同大小的石块,进行田块之间的水量分配和流量调节,在耕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水量控制方法。

 

640 (1)

凤凰山

 

640 (2)

“田、渠、塘、溪”灌溉体系

 

在这一“田、渠、塘、溪”灌溉体系中,有一条镶嵌在悬崖绝壁上的渠道,堰坪渠。据考证,堰坪渠修建于清代,全长1.4公里,灌溉面积2000余亩。在没有现代施工设备的年代,在绝壁上开凿这样一条渠道,工程难度可想而知。这不仅侧面说明了古代水利施工技术的独到之处,更是展现了古代先民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

 

“田尽而地,地尽而山”,从堰渠引水、塘窖蓄水到梯田灌溉,当地先民在各历史阶段,利用多种水利灌溉技术,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千百年来,众多治水实践被翔实记录,从议定分水放水规则、核算灌溉面积和水量、解决取水纠纷,到保护山林、禁止砍伐,都可以从凤堰梯田保存的各类石碑记录中得到还原。

 

640 (3)

有关“岁修维护”的乡规民约碑刻 (1900年)

 

随着土地的开垦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地人口从明代开始聚集,到“乾隆四十七年,户口较前增至数十倍”。梯田耕作逐渐成为当地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形式和物资来源,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缓解人地矛盾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南方移民的到来与梯田的开垦,对当地民风、习俗、宗教和文艺产生了深刻影响,南北方文化在这里交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今天,凤堰梯田仍保存有大量以吴家花屋、冯家堡子为代表的古建筑,它们文化内涵丰富、地域特色鲜明,见证了历史上该地区农业的迅速发展与文化的高度融合。

 

640 (4)

吴家花屋

 

640 (5)

冯家堡子

 

汉阴凤堰梯田依山就势,灌排体系完善,为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案例。2024年,凤堰梯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