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从缺水到因“水”而兴!看清水土家族乡如何用“水”撬动乡村振兴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3-25  来源:云阳县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34
 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一个曾经因喀斯特地貌而常年缺水的乡镇,如今却因“水”而兴。作为重庆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在市水利局支持下,当地充分利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投入资金8774万元,推动产业增效、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增强,为打造“休闲旅游型”移民美丽家园注入源头活水。


城乡供水一体化:从“挑水吃”到“自来水到家”

“以前用溶洞水煮饭,饭是黄色的,衣服也洗不干净。”清水土家族乡竹台村村民谭显光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感慨万千。

由于喀斯特地貌的影响,清水土家族乡常年季节性缺水,村民只能依赖溶洞水,甚至在天旱时还要挑水度日。

竹台村党支部书记陈宗文介绍,在2019年,龙缸水厂建成投用,这是一座日供水能力5000立方米,远期可供1万立方米的水厂,主要面向场镇、景区及开发小区供水。

能让农村居民也吃上清澈的自来水,变化始于城乡供水一体化试点工程的实施。通过“一改三提”工程,清水全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建设,将包括龙缸水厂在内的两座规模水厂主管网延伸至22个村的高位水池,彻底解决了2.2万名群众的吃水难题。

如今,拧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24小时不间断供应。谭显光笑着说:“祖传的大水缸‘退休’了,滚筒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都‘上岗’了。”

水土保持工程:撂荒地变身油菜花海

阳春三月,清水土家族乡七里村的250亩油菜花海迎来盛放期,金黄的花海与碧绿的河流、白墙黛瓦的村居相映成趣,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谁能想到,这片花海曾经是一片撂荒地?

过去,七里村因碎石多、缺水严重导致土地贫瘠,只能种植玉米等农作物。2022年,通过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庙塆小流域项目,治理了包括清水土家族乡的宝台村、七里村等11个行政村,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曾经的撂荒地摇身一变成为良田。

得益于此,村里的生态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如今,七里村通过稻油轮作模式发展观光农业,全村1289户年户均增收上万元。除了盘活撂荒地外,还依托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市级示范项目,村里的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柏油路笔直干净,农房院落整洁怡人,村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水生态治理:盘活“水经济”,富民兴村

长滩河,长江云阳段四大支流之一,如今碧波荡漾,清澈见底。随着河流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两岸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逐渐显现。

在清水土家族乡庙塆村清水湖鱼苗培育基地,庙塆村党支部书记毛海生正在查看鱼苗孵化情况。清水湖生态鱼以“三不投”(不投饲料、不投鱼药、不投肥料)的方式生态放养,鱼肉优质细腻,深受消费者喜爱。今年鱼苗批发价约为每公斤38元,预计年产值可达50多万元,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收益。

近年来,依托长滩河云阳段上游的龙缸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利用当地独特旅游资源,清水土家族乡成功举办了捕鱼节、低空跳伞、乡村音乐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2021年以来,全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5亿元。长滩河的生态好水吸引企业投资3.1亿元,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村民人均增收3000元。

如今的清水土家族乡

也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未来

这里将继续书写“水”的故事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