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保险机制,筑牢稳定保障基石
农村供水管网破裂不仅影响供水稳定性,还时常导致群众财产受损,成为困扰农村供水管理的一大难题。张家川县积极主动作为,严格遵循“政府引导,分级负责,覆盖到村”的科学原则,成功搭建起“公众责任险”保险机制。这一机制创新性地采用“县政府+供水单位+受益村”的三级投保模式,构建起“政府+保险+供水单位+群众”的四级风险共担体系。其中,县级财政充分发挥保障作用,按保费的40%给予补贴;村集体补充25%的保费;剩余35%由供水单位和用水户合理分摊,且户均年缴费5元。这一精心设计的费用分担模式,既充分考虑了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有效减轻群众负担,又保障了保险机制的可持续性,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自试点推行以来,该保险机制成效斐然。试点村的信访量大幅下降,曾经因供水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显著减少,群众对供水管理的信任度大幅提升,为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农村供水管理有了更稳固的群众支持。
二、科技深度赋能,全面防控供水风险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农村供水管理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张家川县紧跟时代步伐,引入先进的“保险+物联网”管理模式。在供水管网的关键节点,精心部署压力传感器和智能水表,这些设备如同为供水管网赋予了“智慧大脑”,能够对管道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精准的监测。监测数据通过高效的传输系统,同步输送至县水务局智慧供水平台和保险公司风控系统。一旦系统捕捉到异常流量或压力突变等危险信号,智能预警系统便会迅速响应,第一时间通知专业维修人员赶赴现场排查隐患,实现了供水风险管理从“事后补救”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的全面转变,形成全链条、闭环式的风险管理体系。
在科技力量的有力支撑下,2024年农村供水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全县农村供水的安全性和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切实保障了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让农村居民用上更稳定、更安全的水。
三、优化理赔流程,快速化解群众之忧
理赔环节是保险服务群众的关键所在,其效率高低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张家川县与保险公司紧密协作,共同开辟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联合制定《农村供水责任保险快速赔付细则》,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县级设立保险服务中心,配备专职调解员;乡镇组建应急抢修队;每村培养2名持证保险协理员。创新"123"快速响应机制:1小时内完成现场查勘、2日内确定赔付方案、3个工作日内理赔到账。大大缩短了理赔周期,提高了理赔效率。同时,为方便群众报案,在各村设立保险联络员,群众只需通过电话或微信等便捷方式即可迅速报案。保险公司与水务部门密切联动,在接到报案后迅速响应,及时核实事故情况,确保因管道破裂导致的房屋受损、农田浸泡等问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定损和补偿,最大程度降低群众损失。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动态调整优化,持续扩大保险覆盖
为使保险机制更好地适应农村供水管理的实际需求,更全面地服务群众,张家川县建立了定期的保险成效评估机制。通过召开评估会、深入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反馈,根据实际情况对保险条款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例如,充分考虑农村地区自然灾害频发的实际情况,将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管网损毁纳入赔付范围;增设“抢修期间临时供水补贴”项目,保障群众在抢修期间的基本用水需求,使保险保障更加全面、贴心。
2024年,保险覆盖范围从试点的15个村大幅扩展至全县255个行政村,惠及6.1万农村人口,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保险机制带来的福利。此外,张家川县还积极探索“保险资金反哺管网改造”模式,将部分结余保费用于老旧管道更新,形成“保险保障+资金结余+管网改造+供水保障”的良性循环。通过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提高了保险资金的使用效率,还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供水管理水平,为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让农村供水管理在创新中不断迈向新台阶。
张家川县通过创新保险机制、引入科技力量、优化理赔流程和持续动态调整优化等一系列举措,成功破解农村供水管理难题,以“小保险”撬动农村供水“大民生”,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的幸福生活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其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农村供水管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范例,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