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20世纪70年代以前,本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普遍在7米以内,西北部地区地下水受地形和地质条件影响,沿着裂隙或孔隙通道流出地表,形成了莲花池、玉泉山、白浮泉等著名的泉水水系,位于东南部地区的大兴区、通州区的平均埋深也小于3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上21世纪初北京遭遇了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连续枯水年,地下水开采量显著增大,2015年末全市地下水埋深已下降到25.75米。
近年来随着降水增多、南水北调水进京、超采区综合治理、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影响,地下水水位止跌回升,尤其2021年雨季后北京泉流量明显增大,全市多处干涸的泉实现复涌。

▲工作人员调研泉水复涌
据北京市水文总站地下水监测评价科李民诗介绍,2021年,全市初步摸排出现状泉水731眼,其中484眼全年有水,57眼季节性有水,81眼表现出复涌迹象,其中怀柔区36眼、门头沟区20眼、石景山区11眼、延庆区5眼、平谷区4眼、昌平区3眼、密云区2眼,另有109眼常年干涸。全市复涌泉水占摸排总量的11.1%。2022年市水务局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泉水调查,对1361眼泉开展了调查,其中880眼有水。占比为64.7%,泉水水质总体优良;水温大于25℃的温泉有7处。近两年,依据泉流量、代表性等因素选取黑龙潭、陈家庄等10个泉点进行长期监测,且上述10眼泉实现了监测以来常年不断流。
复涌的泉都在哪儿
昌平区“秦城泉”:有着千年历史的昌平区“秦城泉”,自2021年起有清流喷涌而出。

石景山区“水谷流泉”:北京八大处西山十二景之一的“水谷流泉”,在2023年再现泉水叮咚。

门头沟区“陈家庄泉”:曾经是村里人生活依靠的门头沟区“陈家庄泉”,在枯竭了约40年后,于2019年奇迹般复涌。

泉眼复涌的背后
“南水”进京前,北京怀柔、平谷、房山、昌平4个地下应急水源地在2000年前后建成投入使用后,几乎无休,地下水超采逐渐严重。自2014年“南水”进京后,北京逐渐形成了“优先利用外调水、协同用好本地地表水、充分利用再生水、有序涵养地下水”的水资源配置调度原则。“南水”替代地表水和地下水成为北京市主力供水水源,让长期超采的地下水有了“喘息”的机会,京城地下水水位也迎来了止降回升的转折点。

▲北京开展大规模自备井置换
除了“南水”进京的有力支撑,北京还开展了大规模自备井置换和地下水源地压采减采工作,关停了1300余处自建设施供水小区(单位)的自备井,同时科学精细化开展跨流域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实现“藏水于地、蓄水于库”。
相信未来
北京的泉水将继续欢腾跳跃
为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
增添更多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