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四川着手补齐五大经济区“水拼图”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14  来源:金台资讯  浏览次数:43
 
b812c8fcc3cec3fd3d49f6f89cd68830869427b1.webp
四川日报制图/朱濉
向家坝灌区工程
●覆盖四川省川南4市21个县(市、区)和云南省水富市
●是四川省“六横六纵”骨干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成后将改变川南地区无大型骨干水网工程的历史
●为川南地区粮食安全、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工程分两期建设,总投资约500亿元
●其中一期工程分两步实施,此次建成通水的一期一步工程投资76亿元,新建干支渠及供水管线147.8公里
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
●宜宾境内将惠及翠屏区、叙州区、屏山县等3区县9镇,为80万城乡居民解决生活用水、22.13万亩农田提供生产用水
●每年可为自贡增加供水约1.5亿立方米,惠及56万城乡人口,覆盖29.1万亩灌溉面积
●可向内江每年供水1.1亿立方米
其他经济区也有“动作”
成都平原经济区
积极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即引大渡河之水补济岷江流域,建成后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供水区受益人口3600万,预计今年将开工建设
川东北经济区
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于2022年4月开建,建成后将惠及川东北4市11县(市、区)
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支持开展光电水产“四结合”,即科学利用区域丰富的光热资源、高低悬殊的地形条件,以光发电、提水上山、提蓄结合,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
2月6日,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尽管目前通水的仅是一期一步工程,但已惠及宜宾、自贡、内江3市7县(市、区),设计灌溉面积51.27万亩,供水人口140万人。
向家坝灌区工程于2018年12月开工建设,从金沙江上的向家坝水电站库区引水,是四川“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重要的“一横”,也是川南经济区的跨市骨干水网,建成后能显著增强区域水资源配置能力。
缺水
拥有大江大河的川南,却频繁遭遇严重旱情
摊开川南4市(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地图,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大江大河穿行其中。这样的水域图让人难以想象:川南竟然也会缺水!
拥有大江大河的川南,为何会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江(金沙江)、岷江、沱江等河流流经川南的里程相对较短,加之境内没有大型湖泊和水库,夏季一场强降雨过程后不久,洪峰就迅速过境,大量水资源汇入长江后流走。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川南从底子上就成为一个缺水的区域。
以自贡为例,这里是全国50个缺水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内江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和全省的16%,是全省5个严重缺水市州之一。
近几年,川南的旱情没有“消停”。四川省水安全与水旱灾害防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22年以来,宜宾、自贡、内江等地已出现4轮明显旱情,分别是2022年严重伏旱、2023年春旱连夏旱、2024年伏旱,在田作物受旱面积累计338.96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数累计38.45万人。
过去水利被称作农业的命脉,用水结构相对单一。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刚性需求不断增加,用水结构趋于复杂,已扩大到灌溉、抗旱、生活、工业、生态等多个方向,水资源短缺越来越制约着川南经济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水瓶颈”亟待破除。
通水
川南告别无大型骨干水网工程历史,将极大解决工程性缺水
“水资源总量其实并不短缺,主要是工程性缺水。”水利厅水利工程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骨干水网工程建设,向时间和空间“找水”,是破解用水瓶颈的有效途径。
2023年8月,《四川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提出构建“六横六纵”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骨干水网建设包括重大蓄水、引调水等工程。以兴建水库为例,就是通过建设蓄水设施,把丰水期的水资源蓄留起来,以备枯水期或用水高峰期使用,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而建设引调水工程,则是把丰水区域的水资源输往缺水区域,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此次通水的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正是四川省实施的一项重大引调水工程,让川南告别无大型骨干水网工程的历史,将极大解决区域内工程性缺水的问题。
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后,仅宜宾境内就将惠及翠屏区、叙州区、屏山县等3区县9镇,为80万城乡居民解决生活用水、22.13万亩农田提供生产用水。此外,每年可为自贡增加供水约1.5亿立方米,惠及56万城乡人口,覆盖29.1万亩灌溉面积;每年可向内江供水1.1亿立方米,甜城人民将很快喝上优质金沙江水。
据测算,一期一步工程达产后,3市耕地灌溉保证率将显著提升,预计主要粮食作物年增产0.63亿千克,平均每亩增产粮食34千克;经济作物平均年增产1.82亿千克,平均每亩增产100千克。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川南经济区作为四川省人口和城镇相对集中、产业新动能加速成长的区域,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的顺利通水,将助力该区域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问水
其他经济区面临不同程度的“水瓶颈”,如何各个击破
事实上,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水源地的四川,一直被称作“千河之省”和水资源大省。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背后,是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除了川南经济区,四川省其他几大经济区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水瓶颈”。
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从岷江引水的都江堰灌区是其供水主骨架和大动脉。作为全国第一大灌区,都江堰灌区当前已建成干、支、斗、农四级渠系46640千米,灌溉面积达1154.8万亩,目前供水范围覆盖成都、德阳、绵阳、乐山、资阳、遂宁、眉山7市40县(市、区)。尽管拥有都江堰丰沛来水,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岷江早已“不堪重负”。
此外,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资阳、遂宁等地也被称为川中老旱区。2021年7月通水的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已成为这一区域旱时的重要水源保障。与此同时,四川积极推进引大济岷工程,即引大渡河之水补济岷江流域,建成后将新增灌溉面积179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91万亩,供水区受益人口3600万,预计今年将开工建设。
在川东北经济区,嘉陵江干流流经广元、南充、广安3市,境内还拥有“西南第一湖”——升钟湖,总库容达13.39亿立方米,似乎并不缺水。然而,川东北尤其是嘉陵江东岸为丘陵地貌,境内群山万壑、重峦叠嶂、田高水低,老百姓多受干旱困扰。
作为“六横六纵”中的重要“一纵”,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于2022年4月开建,建成后将惠及川东北4市11县(市、区)。
而在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尽管水资源总量十分丰富,但在一些干热河谷和高半山区域,河谷深切、山高水低,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工程性缺水同样突出。为此,四川省支持上述地区开展光电水产“四结合”,即科学利用区域丰富的光热资源、高低悬殊的地形条件,以光发电、提水上山、提蓄结合,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服务于特色产业发展。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