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uibiao.com.cn/skin/default/image/lazy.gif)
数字孪生钱塘江工作平台 本报通讯员 张艺馨 供图
□本报记者 徐鹤群 通讯员 张艺馨
在数字化改革的浪潮中,浙江水利紧扣时代脉搏,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工具,全力推动水利事业的智能化变革,为浙江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水安全屏障。
谋定而动,创新模式促发展
浙江水利从顶层设计着手,全力构建数字孪生水利规划体系与数字孪生水利框架,联合多部门发布浙江省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意见及实施方案,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锚定方向,明确实施路径。在此基础上,陆续出台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和数字孪生工程建设方案,全面覆盖10个重点流域、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以及128项水利工程,从省级水网主骨架到各地重要水利设施,为水利智能化升级筑牢根基。
试点先行,是浙江水利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借助9项水利部数字孪生流域先行先试项目,浙江成功探索出“流域-流域”“流域-工程”“工程-工程”协同耦合建设模式。通过建立预报调度一体化工作模式,洪水风险、工程风险、淹没风险防控能力大幅度提升,并在省内多个流域推广。
在浙东区域水网建设中,浙江率先开展数字孪生实践,构建跨流域跨区域复杂河网水资源预报调度一体化模式,结合宁波、绍兴等地市级水网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区域水网架构,显著提升了水资源调配效能,为区域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数字孪生水库建设领域,金华横锦水库、宁波皎口-周公宅水库先行先试,研发出大坝安全体检单、安全监测预警模型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这些成果不仅在34座现代化水库的运行管理矩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为其他数字孪生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此外,浙江选取顶层设计、水利感知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工程、数字孪生基础平台、新技术应用、标准规范等8个方向开展省级试点,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水利”等前沿领域,不断拓展数字孪生水利的发展边界,为其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实战检验,数字赋能惠民生
如今,浙江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成果已逐步在实际应用中释放效能,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
2024年梅汛期,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数字孪生钱塘江发挥关键作用。它精准研判洪水风险,助力调控新安江水库水位,使其控制在107.5米目标水位以下,沿江两岸1.2万名群众得以提前安全转移。
数字孪生东苕溪同样出色。系统通过精细预演,支撑青山水库调度22次,有效延迟启用北湖滞洪区30小时,为太湖流域梅雨防御争取到了宝贵的主动权。
在抗旱保供方面,数字孪生水利也有不俗的表现。2024年7月,面对出梅后持续少雨天气,数字孪生浙东水网提前预警旱情,通过精细化调度,15天不间断引水,保障了宁波余姚、慈溪、江北等地12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为农业生产注入“及时雨”。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浙江在基础能力建设和成果迭代升级上的持续发力。在基础能力建设方面,浙江不断提升“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感知能力,在绍兴试点布设3部水利双极化相控阵测雨雷达,全省已建成1.3万个水文测站和3600多套声光电预警设备,水文测报数据传输频次大幅度提升,山洪预警耗时显著缩短,为水利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及时响应提供了坚实保障。
省级数据底板集成多类基础数据与专题图层,构建起覆盖全省的三维地形场景综合图,融合地形、河流水系、高精度影像等多元要素。模型平台上架各类专业模型,包括40项水利专业模型、8项水利通用模型、12项智能识别通用模型,供全省调用。
在成果迭代升级上,浙江始终以实战实效为导向,持续优化数字孪生水利系统,推动建设成果从“能用”“有用”向“好用”“实用”转变,切实提升水利治理的现代化水平,让数字技术真正转化为水利惠民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