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为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 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2-07  来源:《青海日报》(2025年02月07日 第8版:专版)  浏览次数:33

 

防汛演练。
 

人水和谐绘就新图景。
 

“引大济湟”百万亩田间配套工程陆续通水。
 

黑泉水库。2024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10周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落实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省委十四届六次、七次全会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扛牢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重大使命,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以实施“一个工程、两个计划、四项行动、一个保障”重点工作举措为抓手,依法治水、管水、兴水,全省水利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
——水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全省水资源总量增加至855.38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7.9%,比多年平均偏多32.9%。地表水出境水量达732.4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1.2%,比多年平均偏多21.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7.4%。强化湟水流域全河段全要素全周期治理,水质攻坚战成果持续巩固。
——水网建设加力提速。“引大济湟”工程实现从建设向投产达效转段,100.49万亩(1亩≈0.067公顷)田间配套项目具备供水条件,满足西宁市日供30万立方米优质原水需求。诺木洪、石哈龙等9座中小型水库建设进度持续加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蓄集峡水库德令哈供水工程,海东市乐都区杨家水厂、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大河滩水厂等城镇农牧区供水城乡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
——水利投资再创新高。累计开工建设水利项目471项,总投资243.2亿元,创近三年新高。项目投资总额较2023年增长105.41%。全年落实水利投资56.87亿元,较2023年增长8.99%。增发国债项目83项,安排水利资金21.65亿元,工程全面完成,投资完成率100%。其中,积石山地震恢复重建水利项目33个,安排资金5.52亿元,工程全面完成,投资完成率100%。
——“两手发力”取得突破。全面落实省政府与南水北调集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南水北调集团青海公司、海西水网公司挂牌成立。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114.97亿元,输水管线593公里,建设工期59个月),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开辟了水利“央地融合发展”新模式。
一年来,聚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防洪减灾体系日趋完善,筑牢了江河安澜防线,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水旱灾害防御夺取新胜利。
——责任链条持续压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压实责任,统筹水文监测、工程运行、河湖管理、监督执纪等力量,一体推进监测预警、巡察排险、防汛减灾,形成左右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工程体系更趋完善。制定实施《青海省防洪安全保障中长期规划》《中小河流治理总体方案(2023-2035年)》等,实施了9项主要支流、10项中小河流、46项山洪沟治理和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监测预警及时有效。开展了89条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及时发布预警179期,成功应对了1954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强降水过程,抵御黄河2024年1号编号洪水,有效处置了多起险情,实现了“人员无一伤亡、水库无一垮坝、堤防无一决口、重大基础设施无一损毁”目标。
一年来,聚力支撑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服务打造产业“四地”,提升三江源水源涵养功能,全力推进“一脉相承、两屏保护、三区引领、五横五纵”青海水网建设,全省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取得新成效。
——顶层设计更加优化。积极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水生态演变机理、规律和趋势,制定《进一步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和“中华水塔”保护任务分工措施》《青海湖国家公园水生态保护专项规划》《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水资源保障保护规划》等,基本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衔接有效的水利规划体系。
——项目谋划更加精准。积极对接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国家水网建设等重大战略,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谋划储备11类252项水利重点领域项目,总投资约1340亿元。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即将获批,三滩引水生态综合治理、引黄济宁、引通济柴等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
——保护治理更加有效。严格河湖水域岸线、水土保持空间管控,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全省幸福河湖66条(段、个),经综合评估,群众满意度为93.3%。南川河、格尔木河、恰卜恰河母亲河复苏行动成效显著。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黄河生态警示片反馈问题高质量完成整改并销号。
一年来,聚力落实“四水四定”,深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全省水资源刚性约束得到新加强。
——水资源配置科学合理。统筹刚性约束与发展需求,将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控制指标分解下达到市(州)、县。科学指导各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试点完成柴达木盆地410套取水许可换证,累计盘活水量约0.8亿立方米,水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节约用水成效显著。创建各类节水载体845个,省直机关单位、11所高校、黄河流域重点监控名录中8家高耗水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单位(企业)。一体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全省县级行政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率82.2%。
——用水监管持续强化。依规严格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和取水许可审批监管,实现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工业服务业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核查登记取水口4901个,建设取用水户计量设施2026个。规模以上非农业取水、5万亩以上大中型灌区取水监测信息接入率分别达到95.6%、100%。
一年来,聚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综合施策、靶向发力,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喝上放心水,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水利得到新改善。
——供水工程体系加快完善。制定实施《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供水安全提质行动,争取乡村振兴衔接、增发国债等资金10.38亿元,积极推进海东市平安区响河峡水库、六台水库2项小型引调水试点,推进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2个城乡一体化,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积石峡、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浪加等9个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
——供水保障水平巩固提升。深入开展水源地“划、立、治”,推动海东市35处万人供水工程省级标准化认定,配置净化消毒设施近500处,构建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安全供水体系。因地制宜推行农村牧区供水县域统管,大通、平安、贵德等10县(区)相继成立管理公司,工程运行管理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迈进。
——供水管理机制运行有效。持续开展县级饮水安全月排查、厅级领导包片季督查,清单管理,动态清零。积极推行水价形成和水费收缴机制,促进工程可持续良性运行。进一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用水计量、精准补贴、节水奖励等政策,精准补贴惠及56处灌区76.88万亩粮食作物。
一年来,聚力提升治水能力水平,组织实施质效提升计划,加快行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多措并举推动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全省行业监管质效得到新提升。
——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省人大常委会立法颁布施行《青海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制定实施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管理、地下水管理、建设项目招投标、水行政许可等规范性文件,动态调整公布水利权责清单235项。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水事管理秩序持续规范。修订完成《水库、堤防、灌区(水闸、泵站)标准化管理工作手册省级示范文本》。推进湟水数字孪生流域、黑泉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建设。完成黑石山、扎毛等5座水库标准化管理评价认定,有序推进10段堤防评价认定,水事秩序进一步规范。
——水利安全形势平稳向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开展水利行业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压茬推进各类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落地见效。一地一单反馈督促整改各类问题661项,全省水利行业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
2025年,对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用水并重,大中小水利工程并举”,重点在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保护利用、水生态保护治理、农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和牧区重点城镇水源工程、节水管理、工程达效等方面取得新业绩。具体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重大水利工程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蓄集峡水库德令哈供水、柴达木盆地水资源配置一期、塔塔棱河水库等工程。积极推进三滩引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引黄济宁、香日德水库及配套灌区、引通济柴等工程前期取得更大进展。配合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论证。
二是推动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更完善。完成“十四五”期间7条主要支流治理任务。开工建设黄河干流防洪二期工程,以及中小河流、山洪沟防洪治理等工程20项以上,进一步补齐工程短板,健全防洪体系。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持续提升监测感知能力。
三是推动水资源管理再上新台阶。组织开展生态重点河湖、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深化“十五五”水资源管控指标专题研究,构建涵盖工业、农业、城镇、人口发展等多领域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规模。
四是推动水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新成效。实施水土保持项目10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3平方公里。实施坡改梯4.53万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蓄水保土能力。实施23座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提高安全度汛能力。完成39条(段、个)幸福河湖建设任务。
五是推动节约用水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完善节水制度政策体系,健全《节约用水条例》等配套制度,严格计划用水和节水评价管理。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标准化建设,黄河流域县级行政区基本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大力推动节水型产业发展,促进“节水贷”落地见效。
六是推动农牧区供水实现新提升。加快乐都区杨家水库输配水管网及水厂、大通县大河滩城乡一体化供水,农牧区供水新建改造,李家峡水库灌溉南干渠二期以及诺木洪、夕昌水库配套灌区等工程建设进度。积极推进称多县珍秦等小型水库工程,以及互助土族自治县柏木峡水库等小型引调水工程开工建设。
七是推动引大济湟工程投产达效。将2025年确定为“引大济湟工程效益发挥年”,加快工程竣工验收。制定工程2025年供水计划,做好水价制定、运行成本测算等基础工作,加快水价形成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建设,保障工程安全稳定可持续运行,实现生态、生活、生产用水达效。
(本版图文均由青海省水利厅提供)
微信图片_20250207125455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