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水利灌溉有“粮”方 大国粮仓有保障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20  来源: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  浏览次数:24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迈上新台阶,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4万亿斤。

全国粮食总产量和耕地灌溉面积变化图


水利在保障粮食生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大兴农田水利。水利部门心怀“国之大者”,扛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利重任,扎实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全面推动农业节水增效,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

水利灌溉有“粮”方,大国粮仓有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76,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每立方米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从1.58公斤增加到1.8公斤以上。

稳根基:构建从水源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

灌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农业节水的主力军。到2023年底,全国灌溉面积发展到10.75亿亩,在占全国56%的耕地面积上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2024年,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安排超千亿元中央资金,实施1300多处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项目,力度和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目前,我国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引、提、输、排工程网络体系,在农业灌溉用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障了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是灌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翻看2024年灌区建设答卷,不难发现,各地水利部门把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作为补齐灌排设施短板的有力抓手——

河南实施82处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项目,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918万亩,新增粮食产能7亿多公斤,为确保全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50亿公斤以上提供水保障。

640 (1)

河套灌区总干渠分水枢纽


渠系改造后的内蒙古河套灌区复兴灌域,用水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时,渠系行水时间由44~55天缩短到现在的37~45天,在保障灌溉用水的前提下,每年可以节水大约1亿立方米,实现效率和效益“双提升”。

江苏睢宁县利用增发国债资金支持新建双沟灌区,在2024年4—6月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少八成的情况下,利用已完成水下部分工程建设的引黄北闸等,有效缓解近3万亩农田旱情。

谋机制:“两手发力”推进灌区建设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改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约2000亿元用于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加快构建从水源、骨干输配水渠系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

现代化灌区建设投资需求量大,仅靠政府资金难以满足,只有找到多方共赢的契合点,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才能推动现代化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2023年以来,水利部启动两批46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按照灌区建设时间、取水方式、作物种类等,分类制定水价,优化政策供给,“两手发力”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两年来,水利部一抓到底,紧盯不放,科学设计建设目标、措施、路径,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各试点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可借鉴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云南元谋县将完善经济作物水价机制吸引社会资本的模式拓展到全县,采取“政府投资+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模式,实施元谋灌区西部灌片高效节水工程一期项目。

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探索以经营性水利资产收益反哺灌区改造的模式,授权江苏农水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船闸经营权、河道岸坡经营权等,保障企业合理收益。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通过“合同节水+水权交易”模式,引进5家市场主体组建项目公司,以特许经营模式实施灌区工程建设管护等,水权交易收益按比例分配至项目公司、合作社、种植农户。

添动能:为农田灌溉插上科技“翅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当水利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孪生灌区便成为提升粮食产能的重要举措。

2022年底,水利部在全国遴选49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各地各灌区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推进灌区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调度智能化建设。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基础在“数字”,路径在“孪生”,动力在“实效”。经过持续努力,目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成效初显。

——节水增产。通过精准调度和精准灌溉,有力保障作物生育期内关键时段用水需求,在节约用水的同时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甘肃疏勒河灌区形成“水库+骨干渠道+数字孪生+高标准农田”一体化灌溉模式,实现按需适时适量自动精准灌溉。灌区亩均用水较往年节约7%,粮食作物增产约10%。

——节能增效。强化北方高扬程提水灌区梯级泵站优化调度,发挥南方灌区“长藤结瓜”水系水网优化配置,实现渠首、水闸、泵站等控制节点与渠系水位、流量协同调控。山西大禹渡灌区数字孪生平台有效解决高扬程、高泥沙、高耗电的“三高”问题,泵站节能降耗约10%、节水约10%。

——节时增收。各地充分发挥遥感等技术智能识别灌区农情,因地制宜推行无人机巡渠、远程量测控水等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山东位山灌区建成立体感知系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分析灌溉进度,实现了农作物什么时候需要水,就什么时候灌,2024年小麦亩产520公斤,比2023年提高了13%,比区域内其他灌区高出20%。

提效能:推动农业用水“节流”又增效

农业是用水大户,也是节水的潜力所在。各地水利部门近年来坚持节水优先,结合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全面推进节水灌溉,加强灌溉用水管理,在农业节水政策、技术、标准、模式和服务体系等方面深入探索,谋求实效。

640 (2)

位山灌区末级供水管理示范区


全国各大中型灌区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管理,依据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总量,科学确定灌溉用水定额。

国家层面,水利部发布14项主要农作物灌溉定额,基本构建了覆盖我国主要农作物及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溉用水定额体系;地方层面,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农业区划和水资源分区,进一步制定并发布覆盖当地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省级灌溉用水定额。

总量控制,守住了农业用水“红线”;节水创新,开发了用水效率“上线”。

水利部发布30余项农业节水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84项节水灌溉技术。各地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灌溉试验研究成果等,提高灌溉精准度。

截至2023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6亿多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4亿亩。农业灌溉逐渐从喷灌、滴灌等单项技术向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种植经营模式精准、集成技术应用转变,田间用水从灌溉供水单目标向水肥一体化转变。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目前,正值粮食生产冬管关键期,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适时浇灌的越冬水流进田间,粮食丰收的基础不断夯实,孕育新一年的五谷丰登、穰穰满家。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