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成都举行。这场研究部署2025年四川住建工作的重要会议,明确提出要“以城市更新和‘新城建’为牵引”,这两项任务居今年14项重点任务的前两位。
如何看待这两大牵引性任务?记者进行了采访。
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当天,一个细节颇有深意:在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作完工作报告后,不是一贯的分组讨论,而是专家围绕城市更新的政策、方法与实践进行现场授课。
“城市更新是城镇化中后期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指出,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工作,“简单来说,就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既要补短板,更要提品质。”
推进城市更新,四川的具体打法如何?
从顶层设计出发,会议部署,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包括出台四川省城市更新实施意见,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法规体系。
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基础。“体检发现的问题,就是城市更新的重点。”王凯说,关键是要建立城市体检机制,做到先体检后更新,无体检不更新。
会议明确,四川今年要一体化推进城市体检和城市更新,拓展城市体检广度深度。具体来看,四川将建立健全“体检发现问题、更新解决问题、评估实施效果、推动巩固提升”闭环工作机制。
今年,四川将加强城市更新项目谋划包装,形成“实施一批、立项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项目机制。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目前,绵阳已谋划134个城市更新项目,较去年增长12%,涉及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沿江环境改造等方面。
加力实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四川今年也立下“小目标”——改造城中村10万户、新开工安置住房14万套,改造城市危旧房3.3万套,改造供排水等老化管道6000公里以上等。
城市更新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市场、居民等多个主体,需要各方共同参与。
在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方面,四川省生态环保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今年将开建球墨铸铁管项目一期。总经理王亮介绍,球墨铸铁管是一种地下管网材料,有着高强度和韧性、耐腐蚀性等优势,使用寿命长达50年,“这种材料大规模投用后,将有助于四川管网改造进一步提质增效。”
城市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来源备受关注。专家建议,政府不要大包大揽,社会资本要积极参与,居民也需分担,从而进一步调动居民参与、维护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居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安全感,还能形成可持续实施模式。
以“新城建”为引擎打造韧性城市
“新城建”是会议的另一大热词。去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11项重点任务。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为四川发展“新城建”,打造韧性城市提供了重大机遇。
如何抢抓机遇?去年,四川制定“数字住建”实施行动计划,多地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积极推进。
其中,城市信息模型(CIM)是一个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和物联网(IoT)技术的综合性平台,通过整合城市的基础地理数据、建筑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实现支持静态视点、动态导览、时空演变等方式浏览场景等功能,构建起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有力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
以此为有力抓手,会议明确,今年要加快城市信息模型(CIM)建设,推进省市“运管服”平台联网运行,并依托这一平台搭建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监管系统。
此外,四川将开展“新城建”省级示范,系统推进智能化建设改造、智慧住区、房屋建筑智慧化管理、数字家庭等任务。
成都是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去年构建起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进一步搭建供需对接、技术交流产品展示平台,定期发布项目、需求以及供给清单,增强智能建造能力,加大示范力度,并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
发展“新城建”,钱从哪儿来?会议提出,要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专项债等政策,探索建立“金融支持”项目机制。
与会者还建议,要加大科技赋能,聚焦城市更新、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替代性关键技术,更加有力有效推进两大牵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