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一泓碧波十年北送 守水护水再启新程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十周年河南实践与思考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13  来源:河南日报  浏览次数:43
 

南水北调总干渠。 资料图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论证、数十万建设者的攻坚,2014年12月12日,河南南阳陶岔渠首开闸,蓄势已久的南水奔涌而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自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借南水梦终于成真,水清、岸绿、业兴、人和的美丽画卷逐步展现。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深刻认识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战略意义,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奋力续写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恢宏篇章。

  1.砥砺奋进,担负起守护“生命线”的历史使命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战场,在全线各省(市)中战线最长、投资最大、移民最多,守水护水的任务也最为艰巨,在南水北调总体格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全省上下站在对党、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高度,坚持把政绩融在清水里、把丰碑刻在青山上,统筹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以高标准、严要求、硬举措呵护水源区、建设涵养带,全力守好一库碧水、一渠清水。

  筑牢“生命线”的三个安全底线

  安全,是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河南同时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输水区、受水区等多项功能,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担负起责无旁贷的政治责任。

  锻造工程安全“铜墙铁壁”。攻克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管理等一系列难题,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防洪影响后续处理工程建设,完善总干渠河南段防洪体系和干渠应急退水体系,定期组织开展实景化应急演练,确保遇到紧急状况能够科学应对、妥善处置。配套工程是南水北调水源进入千家万户的“末梢神经”,专门出台《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供用水和设施保护管理办法》,对配套工程的管理职责分工和设施保护等作出全面规范,为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有效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确保供水安全“稳若磐石”。一方面,陆续开建郑开同城东部、新乡市“四县一区”东线等配套供水工程,不断扩大供水范围,着力构建以南水北调总干渠为纽带,以供水线路、生态补水河道为脉络,以调蓄水库为保障,辐射水厂及配套管网、河湖库网的供配水体系;另一方面,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健全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推进大型灌区骨干灌排设施提档升级,有效扩大受水区非常规水配置利用的领域和规模,对发现的取用水不规范问题采取“一市一单”予以督办整改。

  筑牢水质安全“坚实屏障”。从源头保护、防污治污、监测监管入手,加快推动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水沿线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南水北调水质系统保护工程,紧盯城乡黑臭水体,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创新“互联网+护水”、“扶贫+护水”、库区环境执法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河长制,强化以隔离带为代表的“物防”、以视频监控探头智能化提醒为手段的“技防”、以人工巡检排查为重点的“人防”,实现水源保护区重点部位全时段、全方位、全覆盖监管。

  扛起“生命线”的移民帮扶责任

  广大移民群众大爱无疆、舍家为国,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工作,护航搬迁群众安居乐业,促进广大移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是河南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走出经济发展“共富路”。积极实行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的“三化”发展模式,持续在发展移民产业上下功夫,立足当地实际,积极探索物业经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各地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办种植、养殖、实用技术等生产技能培训班,努力使每一位有转移就业愿望的移民群众都能掌握一技之长。

  画好社区治理“同心圆”。坚持基层治理和乡风建设同步推进,完善民主议事会、民主监事会、民事调解委员会“三会”制度,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老年人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先行开展建设的153个美好移民村示范村,如今大部分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典范。

  推进人居环境“换新颜”。要让移民住得好,宜居环境是前提。河南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移民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展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行动,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移民家园。

  构建“生命线”的生态保护屏障

  生态屏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净水器”,关系着受水区家家户户的用水取水安全。河南把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总干渠两侧生态保护修复摆在压倒性位置,坚决筑牢“生命线”的生态保护屏障。

  坚持高标准扩绿。持续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综合工程,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探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新模式,让荒山披上“锦绣”、“灰装”变成“绿装”。以打造绿色水源地为目标,推动汇水区有关县开展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生态廊道,打造一条贯穿南北的绿色屏障,成为守护长渠的忠诚卫士。

  坚持严要求防范。紧盯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尾矿库、核技术利用等重点单位,科学开展水源区内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建立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以“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的底线思维牢牢堵住风险隐患漏洞。

  坚持制度化推进。颁布实施《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聚力打造“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系统规划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保障行动,把南水北调水生态环境保护与工程建设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地见效。

  释放“生命线”的绿色发展潜能

  南水北调之水既是生命之水、生态之水,也是发展之水、活力之水。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河南积极探索拓展“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绿色崛起、美丽富民。

  围绕可增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沿线各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水质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赢。淅川县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肩负清水北送的重任,当地立足水源地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中药材、特色林果、乡村旅游等生态产业,让库区农民端上“绿饭碗”。南阳深入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建设集生态观光、滨水休闲、乡村度假等于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和国家、省级森林康养基地,在推进生态与旅游、康养、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围绕谋转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河南广大受水区同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把节水护水和产业发展两大责任一肩扛,倒逼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焦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产业体系向绿色、循环、低碳方向转化,成功创建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许昌探索建立煤焦化—硅碳材料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无废产业园区高质量建设模式,建成长江以北最大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含绿量、含新量。

  围绕促改革探索创新路径模式。以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和保护补偿为重点,探索开展土地出让生态产品溢价,探索完善矿权出让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水资源交易试点,探索构建损害赔偿协作机制,积极推动林业碳汇、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不断寻求改革破题新路径。

  2.通水十载,彰显战略性工程建设的非凡成效

  千里碧波送,世纪水梦圆。泱泱丹江水成为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凝聚了人民至上、协作共享、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的南水北调精神。

  汩汩清泉滋养千家万户

  10年时光倏忽而过,中线工程平稳运行。截至2024年10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680亿立方米,为京津冀豫沿线20多座城市200多个县(市、区)提供稳定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中线工程向北京、天津累计调水均超百亿立方米,其中北京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超过10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1200余万人,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提高到了150立方米左右。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第一“哨所”,通过紧盯库区水质安全,精准分析研判丹江口水库及其支流水质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处置异常监测信息,确保“不让一滴污染水进入丹江口水库”,中线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多地群众的生活实现了从“缺水吃”到“有水吃”再到“吃好水”的转变。中线工程送来的优质水,让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名群众告别高氟水、苦咸水,北京居民自来水硬度从过去的380毫克/升降至120毫克/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一渠澄碧铺展生态画卷

  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区域曾高达125万亩。为守好一库碧水,2014年通水以来,淅川县强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高水平保护库区及干渠生态环境,累计完成造林50余万亩,环库森林覆盖率达到61.7%,丹江湿地从“单一绿”走向“多彩美”,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一泓碧波三千里,为北方地区带来“活水”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修复的契机。从南至北,南水北调沿线美景数不胜数:北京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地下水超采减少,水位回升,泉眼复涌;“百年煤城”焦作成为超过280种野生和濒危保护鸟类的栖息地;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2019年永定河重新开始流淌,东方白鹳、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群结队地出现在河边……

  千里奔流激荡发展活力

  产业绿色发展有了“转型水”。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了北方用水短缺的燃眉之急,还为整个北方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河南涌现出了一批研发和生产高效净水设备、节水灌溉设备的企业,与水资源保护、水质改善相关的环保科技产品迎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通过引进优质水源,发展节水灌溉、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模式,宝丰县使用南水酿出更香的小米醋,实现产业兴旺、群众增收。南水北调水源为沿线制造业发展和工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天津由于南水的稳定供应,电子、化工等许多受水所限的产业得以持续发展。

  区域联动发展有了“催化剂”。南水北调工程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了南北各地之间资源和经济要素的优势互补、畅通流动,提高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形成畅通的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水安全保障。河南以中线工程为纽带,积极承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了四地在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北京与南阳不断加强对口协作,携手在水质保护、产业发展、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干部人才培养和经贸交流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探索南北共建、互利双赢的区域联动发展新模式。

  世纪壮举熔铸伟大精神

  南水北调是精品工程、世纪工程、大国工程,伟大工程造就伟大实践,伟大实践凝练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积累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所形成的南水北调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

  人民至上、协作共享、艰苦奋斗、创新求精、舍家为国的精神内涵,不仅生动地回答了南水北调工程“为谁建、依靠谁、如何建”等问题,还在中线工程通水十载的光辉历程中得到深化、拓展和升华,诠释了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河南牢牢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出台帮扶政策、倾斜发展资金,想移民所想、办移民所需,让移民群众切身感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中线工程水源地鄂豫陕三省持续推进协作共享,协同制定水污染治理和水土保持规划,推进高污染产业转型升级,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广泛开展库区修复矿口、整治梯田、植树造林、治污减排等工程,守好一库碧水。工程运行创新求精,借助数字孪生南水北调中线1.0系统,调度中心突破空间限制,进行实时水量调度,有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初心永恒舍家为国,沿线地区关涉污工厂、拆养鱼网箱、弃捕捞行当,确保一渠清水送京津。

  3.初心如磐,续写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未来,河南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筹好高质量发展和水安全保障,坚决守护好优化南北水资源配置的“生命线”,持续跑好清水永续北上接力赛的“第一棒”,更加充分发挥“千里水脉”的综合效益,奋力续写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扛牢守水护水责任,夯实水安全之基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必须坚定不移把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切实维护好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确保沿线人民群众获得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加优质的水资源。

  围绕工程安全,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配合做好工程升级改造和运行管理,维护好渠首枢纽、穿黄工程、渡槽工程等关键性工程,高标准配建一批调蓄工程基础设施,探索省内外水利设施共建共享的体制机制创新,以“高配版”建设标准、“智慧型”管理运营、“协同化”制度保障,确保工程“固若金汤”。

  围绕供水安全,加强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严守水资源“三条红线”,严格落实工程水量调度分配方案,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协同管好调水“水龙头”。以灌溉供水管网建设、城乡供水管网互联互通等为重点,持续推进供水管网配套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实现从水源到用户的精准调度,保障供水“细水长流”。

  围绕水质安全,坚持把保水质作为第一要务,优化“四网络两平台”,加强空天地联动,常态化开展“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水质安全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干渠沿线加强联防联控,实现全线全天候水质“体检”无死角,实现水质“源清流洁”。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绘就水生态之美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需要沿线各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必须以更强力度、更高标准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以水脉串起两岸旖旎风光,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亮丽风景线。

  坚持先节水后调水,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念好水资源刚性约束的“紧箍咒”,用好以水定城、定地、定人、定产的“指挥棒”,持续实施水资源双控制度,建立健全市场化水价形成机制,着力发展节水型经济,建设节水型社会,培育稳定可靠的“第二水源”,不断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串联高效节水用水的“水效链条”。

  坚持先治污后通水,聚焦沿线城市点源污染、水上线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持续推进水源区、输水区、受水区污染防治与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构建“治理、截污、导流、回用、整治”一体化治污工程体系,全面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应急应对能力建设,打造水天一色的“人间天河”。

  坚持先环保后用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决守住耕地红线、林地绿线、水域湿地蓝线,持续加强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退耕还林、清洁小流域、湖泊湿地恢复治理等工程建设,推进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构建渠湖山林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走好水经济之路

  守好“大水缸”还要端起“金饭碗”。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水网为基底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生态产业,深耕水经济新业态,努力实现“南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持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严格落实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推动移民帮扶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着力发挥资金效益,坚持“一村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林海”“果乡”“药库”“胜地”,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建设好移民美丽家园,真正做到建设一座水库、带动一方经济、改善一片环境、造福一方百姓。

  积极探索“调水+”综合开发模式创新,推动南水北调工程融入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城市群等重大国家战略,促进水网与电网、能源、现代农业、航运、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拓展水网水务、清洁能源、生态环保、智慧科技、水文化旅游等涉水产业,实现水网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健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转化途径,探索开展库区水土保持、流域治理、土地利用等方面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转化交易模式创新,实现好山好水有好“价”,全力打造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融合发展的河南样板。

  强化区域协同合作,放大水纽带之效

  南水北调作为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促进南北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必须坚持“同饮一渠水、共谋一盘棋”的发展理念,以水为纽带深化共进共融,推动协作交流再上新台阶。

  以水源地水质保护为根本,持续加强中线丹江口库区水源区鄂豫陕三省对接合作,加快共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生态保护协作区,健全完善联巡联防联控联治长效机制,构建协防共治的生态保护大格局,汇聚“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最大合力。

  以受水区水量配置为关键,围绕联网、补网、强链建设需求,积极参与区域水网、地方水网建设,优化全省水网布局、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积极配合做好调水量配置工作和区域用水权交易改革,进一步打通南北输水通道,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以区域对口协作为契机,科学编制对口协作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聚焦水质保护、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文旅康养、民生保障领域,加强与北京等地的对口合作,全力打造对接京津地区重要的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目的地,加速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盘”。

  彰显精神时代价值,弘扬水文化之魂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是造福当代、泽被后人的民生工程,也是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工程,孕育出了伟大的南水北调精神。必须进一步凝练南水北调工程的文化内核,彰显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价值,持续讲好南水北调故事,增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坚持多视角深化研究阐发,全面梳理南水北调工程在民本思想、家国情怀、发展理念、创新精神、管理智慧等方面的文化意蕴,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找准南水北调精神的基本源、动力源和价值源,精准凝练南水北调精神的内涵特质与高贵品质,为续写南水北调工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凝聚共识、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坚持多层次深挖时代价值,赓续红色基因血脉,将培育南水北调精神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化南水北调精神与中国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研究,充分彰显南水北调精神的时代特质、时代价值与时代意义,进一步回答好南水北调工程“为谁建、依靠谁、如何建”系列问题,坚定走稳脚下路、走好未来路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多渠道加强学习宣传,创新传播方式方法,用好南水北调干部学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馆等载体平台,讲好南水北调故事,全方位展示南水北调治水、守水、调水、兴水的光辉故事、建设成就和宝贵经验,在学思践悟中弘扬中国精神、汲取中国智慧、凝聚中国力量。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