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实施该项工程至今,广州已推进广州北站东侧片区、江南西片区、大湾区中医康养(大德路)片区、同和片区等13个片区开工建设,逐步改善片区基础设施,激发文化要素,提升商业氛围,实现片区活力的提升。
据了解,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广州市住建局探索了五大创新改造实践。
成片连片示范,提升人居环境
由单个小区改造向成片连片纵深推进,按照“内外兼修”的原则,相邻老旧小区内外及辐射周边一体化谋划改造,以水电气路、建筑本体、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民生事项为基,兼顾社区空间、道路空间、公共空间、产业空间、绿化空间等,提高片区“韧性”,赋予社区更稳定的安全性、更丰富的生活性、更完善的便利性,进一步推动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建设,让城市成为老百姓宜居宜业宜游的乐园。
截至目前,全市老旧小区成片连片改造示范区建设累计完成修缮小区道路约22.4万平方米、改造排水管网约20千米、增设无障碍设施452处、完善消防设施约1.57万个、新增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约1.3万平方米。
留改拆建结合,创新实施模式
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广州科学划分改造片区,合理采取“留、改、拆、建”的方式推进老旧小区及周边区域的联动改造,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注重保护修缮历史建筑,同时以消除安全隐患、改善居民生活为导向,鼓励城镇危旧房屋拆除翻建,为旧城自主更新模式提供实践经验和可行路径。
如花都区广州北站东侧片区项目以鉴定为D级危房的集群街2号为试点,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业主共同承担改造成本,通过居民出资、产权单位出资等方式高效筹措资金,楼体拆除重建并于2024年8月完成主体封顶,重建确保每户独立成套,并增设电梯,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幸福感。
盘活存量资源,重塑街区活力
广州统筹利用低效闲置公房、用地等潜力资源,弥补单一老旧小区空间有限问题,植入公服、产业等,提升设施布局均等化,促进业态转型升级。积极探索闲置、低效资源整合途径和管理模式,支持国企单位自主改造自有物业,推进既有建筑的活化利用,优化公共空间功能,增加便民服务设施品类和新兴商业业态。
如荔湾区西村片区内西村街增埗片区将一处既有建筑改造成社区颐康服务站,提供长者交流活动场所和配餐服务;协和社区利用房前屋后空间、增埗社区利用三角灰色空间打造儿童活动场所,恢复华业里原儿童乐园,增加活动设施,通过“一老一幼”设施建设,聚焦为民、便民、安民服务,开展完整社区补短板,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
探索城市运营,保障长效治理
改造过程中,广州以“城市运营”的理念,探索资产运营、公共资源运营、社区公共服务三位一体的片区运营管理新模式,连接各参与方、各类资源,提供服务,形成长效可持续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介入,增强“造血”功能。
如花都区广州北站东侧片区通过财政出资对新中路12号、14号等2栋红砖楼(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进行改造后,企业投资进行建筑内部整饰,通过整体出租方式,实现租金收益增长;区属国企对新华市场、1958影院等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进行改造,其中新华市场投入改造资金约2000万元,改造后可提供100个以上摊位,预计后期收益逾500万元/年,通过服务经营反哺社区管养。
海珠区江南西片区内紫来大街片区改造提升海珠涌堤岸,打造可游可憩的公共客厅,改造后通过策划各类活动,将生活服务、文化活动贯穿到大小节假日,将人流和消费带入社区,带来“旺丁又旺财”的口碑效应。
注重文化保护,植入特色产业
据介绍,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坚持延续城市文脉,恢复传统街区肌理,修缮活化传统建筑,注入文化特色产业,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商业氛围浓厚的片区整体策划改造,提取片区文化基因,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折射历史厚度、兼具时尚气息的沉浸式消费街区。
如荔湾区三宝耀华片区活化提升大笪地文化创意广场、宝庆口袋公园等场地,修缮“多宝古坊”“粤韵新园”等牌坊,修缮活化街区内公房,注入展览展示、文化体验、创意商业等业态功能,融合红色、西关、粤剧及非遗等多元文化,焕活多元历史文化特色游径。
荔湾区人民南光复南片区注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同时进行环境改造、公房活化等,已建成怀远驿历史文化长廊、怀远驿牌坊公共空间、十八甫路南侧口袋公园等,打造片区活化和示范节点,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活化模式。
市住建局方面表示,未来将继续着力打造老旧小区成片连片高质量品质提升示范区,提升城区空间品质,鼓励危旧房自主更新,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强化片区管养,不断为老城市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