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政策解析
 
政策解析

精致规划、精准供应、精细管理、精心服务广州规划资源部门为制造业立市激发新动能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12-09  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68
 围绕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这一重大课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强化规划科学引领作用,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水平,完善规划用地管理标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优质充足的空间载体。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推动制造业发展系列举措,入选“广州营商环境十大最佳实践(2023)”。截至2023年底,全市现状工业用地面积近40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较2022年增加10平方公里以上,增量居全省第一。截至2024年3月,全市现有储备工业用地约21平方公里,且仍在不断增加中,助力全市工业发展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一、精致规划,全流程管理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

  一是划定工业区块控制线,稳固制造业发展基本盘。制造业发展要行稳致远,必须要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好工业用地。2020年,广州市在全省率先划定621平方公里的工业产业区块控制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其中,一级控制线443平方公里,是保障长远发展的工业用地管理底线;二级控制线178平方公里,是为稳定一定时期工业用地总规模,未来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作适当优化的工业用地管理过渡线。4年来,全市工业产业区块总规模稳中有升,增加至623平方公里,管长远的一级控制线增加至451平方公里。

  二是持续推进“产业园区化”,坚持工业入园集聚发展。出台《广州市工业产业区块线管理办法》,要求新增工业用地、新引入工业项目一律进入产业区块集聚发展。近年来,除个别在环境保护、城市安全方面有特殊需求,需单独选址的项目外,全市95%以上的新增工业用地均位于产业区块内。严格保障区块的工业主导功能,工业净用地面积必须占到区块总面积的55%以上,禁止与工业生产无关或功能相冲突的项目在区块内选址,推动“产业园区化”和“园区产业化”相向而行。

  三是坚持“工改工”大方向,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全市共有工业集聚区1987个,用地面积约98平方公里,占全市现状工业用地总面积约25%,普遍存在用地零散,与村居住用地和农用地混杂,产业结构低端,土地产出效率低等问题。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台支持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土地规划管理若干措施,优化提升村镇工业集聚区规划,引导村集体在原地有序实施“工改工”改造。2022年以来启动16个村镇工业集聚区的改造试点,用地面积约4.6平方公里,规划产业建筑面积约1121万平方米,预计可实现811亿元的产值和37亿元的税收。增城区上境村村镇工业集聚区采取“政府收储+全面改造”模式,总用地面积52.56公顷,将以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信息控制系统、车载感知硬件、汽车零部件及配套产业为主导。总投资约50亿元,建筑面积约111万平方米,计划2025年投产,预计实现年产值83.4亿元,年税收3.34亿元,相比改造前分别提高60倍和63倍。白云清洁园区是采用“全面改造+微改造”模式的村镇工业集聚区改造项目,用地面积约10公顷。改造后可提供约27万平方米的产业建筑,将以清洁设备和用品研发、制造为主导功能,构建上下游一体化产业园区,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将达30亿,年税收达1亿元,比改造前翻1番以上。

  二、精准供应,全要素支撑保障制造业空间需求

  一是用足用好省支持政策,推进全市工业用地多批快批。2023年,使用省和市统筹保障先进制造业用地指标数、获批数位居全省第一,获批工业用地共计11.77平方公里,占全市报批用地总面积31%,同比上升67.9%,创历史新高,是过去10年最高值的1.37倍,是过去10年平均值的1.73倍。2024年,进一步优化工业用地的收储报批模式,由过去的“按项目报批”转化为“园区化报批”,以产业园区为单位预先集中组织报批,全面落实“地等项目”要求,目前已组织南沙、增城、番禺等9区形成12.3平方公里的园区化用地意向。2024年1-3月,全市用地报批总量11.17平方公里,同比增长92%,其中:工业用地2.09平方公里,同比增长71%,采用“园区化报批”的工业用地1.85平方公里,同比增长57%。2023年还支持全市33家企业完善了工业项目的历史用地手续,用地面积82.9公顷,较2022年增长2.6倍,是近五年平均值的18倍,助力企业稳定在穗持续经营的信心。

  二是快速回应市场需求,积极扩大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全市2023年供应工业用地10.4平方公里,是过去10年最高值的1.24倍,是过去10年平均值的1.63倍。2024年将进一步加大工业用地供应,计划供应工业用地13平方公里,其中1-3月已供应2.22平方公里。

  三是推进工业“做地”和留用地招商,拓宽用地路径制定《广州市统筹工业用地做地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支持各区实施工业“做地”,引入国有企业筹集资金,配合政府实施征收补偿安置工作,实施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讯、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配套设施建设后将土地统一交储,可有效缓解财政资金有限情况下工业用地收储越来越难的问题2024年计划开展做地项目11个,用地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引导各区将工业性质的村留用地、村集体建设用地纳入招商引资范畴,支持采用“政府引导、村集体出地、企业出资”的模式合作建设标准厂房。荔湾区南漖现代产业园是由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开发的“工业上楼”项目,以现代都市工业为主导功能,计划今年6月封顶,8月开园,做到一年拿地即建设,一年内封顶开园。增城区引入企业租赁石滩镇麻车村98亩留用地,投资建设绿色包装华南总部生产基地,引进三条全新智能生产线,生产绿色可降解产品,目前已进入开工建设。

  四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迅速形成可利用产业空间。2023年工矿仓储项目办理规划报建许可、规划条件核实手续的建筑面积分别为1558万和8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75%。工业建筑报建面积为过去10年最高点,2023年“攻城拔寨”新开工产业建设项目全部实现开工建设,有效支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024年1-3月,全市工业仓储类项目取得建筑工程许可面积444.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7.22%;完成规划条件核实面积228.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42%。2023年报批和出让的工业用地,正在迅速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可使用的产业发展用房。

  五是灵活采用“大项目保障用地,小项目保障用房策略。重点发展都市工业,大力推动“工业上楼”,形成集约化、混合化、多元化的产业空间。允许经济贡献高的制造业企业、“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依托既有的制造业产业链,将产业用房分割转让给产业链上下游的伙伴企业,强化产业链纵向发展关系,形成规模效应,近4年累计办理近100万平方米的产业用房分割或转让手续,惠及企业超过130家。加大产业保障房筹建力度,引导中小微企业购置或者租赁厂房,形成“大企业供地、中企业供楼、小微企业供房”的产业要素供给体系。2024年,探索供应工业用地建设产业保障房,正谋划建设一批产业保障房项目。

  六是丰富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持续降低工业用地成本。出台《广州市工业用地使用权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和弹性年期出让实施办法》,在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基础上,增加长期租赁的供应方式,支持工业企业选择适宜的用地方式;对采取弹性出让方式的工业用地,出让年期由原来的一般不超过20年拓宽至不超过30年,根据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类型和产业生命周期合理确定出让年期;以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方式供应的工业用地,在土地租赁期间,承租人按照合同约定依法缴纳土地租金后,可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以更加灵活多样的供应方式适应新时代工业企业发展要求,持续降低用地成本,保障企业稳定发展。

  三、精细管理,不断改进规划用地管理技术规范

  一是修订工业建筑计容规则,大力推动“工业上楼”。回应先进制造业、现代都市工业对产业空间形态的最新需求,修订补充《广州市建筑工程容积率计算办法》,实事求是放宽工业建筑的层高计算标准。修订前,仅有单层、多层厂房层高基准值为8米,高层厂房层高基准值为4.5米。修订后,工业用房的层高将低、中、高楼层的分布,分段放宽基准值至8米、6米和4.5米,为实施“工业上楼”提供技术规范依据。工业建筑有特殊工艺需求的,可提交工艺流程说明,免于进行专题研究或者专家评审,大幅缩减论证程序和时间,并按其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

  二是优化配套设施面积比例,提升工业项目服务水平。制定《广州市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实施办法》,明确普通工业用地内可配套占总计容建筑面积15%的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新型产业用地内配套设施的建筑面积占比为30%。鼓励同一区块内同一权属人名下位置相邻的工业用地整体规划建设,集中布局配套用房,与生产用房分区设置。将工业园区配套宿舍建设纳入全市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政策内,工业用地建设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配套设施的建筑面积占比可由15%进一步提高至30%。

  三是支持工业项目建设,明确无柱雨篷无需单独许可。为保障制造业项目生产、运输、装卸货等环节遮风避雨需求,对在用地权属范围内满足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建筑退界、退距要求,不占用道路,未围合形成建筑空间的无柱雨篷,支持按规定纳入免于单独办理规划报建手续范畴。已安装或加装的无柱雨篷参照执行,不影响办理相关工业项目的规划报批手续。

  四是探索“综合产业用地”,预留城中村改造弹性空间。探索城中村改造复建物业用地性质留白管理新路径,在全国第一个设置综合产业用地(M/A/B)。在对环境基本无干扰、污染和安全隐患的条件下,可按照一类工业用地(M1)兼容公服用地(A)、商业商务用地(B)的标准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成建筑既可以用于制造业,经过低成本改造后可用于商业商务、文体娱乐、教育科研、设计咨询等。项目建成后如需调整建筑使用功能,对属于建设用地同一中类内的,无需再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属于需在建设用地分类的中类或大类之间调整的,直接依照原规划条件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无需调整规划。今年1月,市政府批准海珠区凤和(康乐、鹭江)片区更新单元详细规划,成为全市首个设置综合产业用地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四、精心服务,全链条惠企利民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一围绕供地各环节主动服务,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在供地前,主动向企业提供规划条件和红线,提前指导企业开展方案设计,支持意向企业在土地摘牌前形成稳定的设计方案,将拿地前的“等待期”变成项目推进的“加速期”。在供地后,免费提供地形图和地下管线等电子数据,不再由企业征求公服配套设施接收部门意见,避免个别部门“加码”要求,保障企业拿地后“少跑路”“早开工”。推行“拍地即进场”,土地竞得企业可进场开展前期勘探测量等工作。多措并举,合计为项目落地实施提速超过100天。

  二是部门协同“五证联发”,最大限度减少办事成本。在各项前期服务的基础上,出台《关于优化社会投资类“带方案”公开出让用地的产业区块范围内工业项目用地、人防工程、规划、施工许可审批流程的通知》,实施工业项目办理用地、人防、建筑、施工许可、不动产登记等“五证”并联审批,在6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核发。企业办证申请材料由29项缩减为16项,办证时间由40个工作日缩短至6个工作日。增城区中南高科项目在土地出让后,成功实现最快1个工作日内即办齐“五证”。

  三是积极对接工业企业,集中开展工业用地连片容。近年来,积极组织企业利用自有存量工业用地开展提容扩产,全市累计完成371宗存量工业用地的扩容提质审批,总用地26.62平方公里,增加工业建筑面积超过3500万平方米。2024年,在过去由“企业申请——政府支持”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企业提出需求——政府主动服务”。由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主动摸查企业提容扩产需求,按以工业产业区块为单元,集中开展工业用地提容工作,今年计划完成全市119平方公里工业用地扩容,将再增加工业建筑面积约1.97亿平方米,预计惠及企业达2000家。企业无需单独申请办理工业用地提容涉及的规划调整手续,可减少办理时间3个月。

  四是采取信任筹建做法,在报建阶段实施“告知承诺制”。优化项目规划建设审批流程,产业类和公益类项目在办理规划报建手续时采用承诺制办理。企业在申领建筑工程规划许可时可以不附送报建图纸、技术报告等材料,取得许可后按承诺先行开工建设,为企业省去绘图、出图、审图等多个办事环节。在规划条件核实和竣工验收阶段,以竣工图纸代替报建图纸进行规划条件核实并存档,保障项目建设最终符合规划要求。位于增城区永宁街的广州旭璟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新建厂房项目成为全市首宗采用该“告知承诺制”办理报建手续,并成功完成规划条件核实的工业项目。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