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亿元、550亿元、682亿元……近年来,山东省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投资一路“飙升”,在过去5年累计完成2600亿元投资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山东大刀阔斧、蹄疾步稳的投融资改革。山东坚持“两手发力”,念好念活“改革经”,着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大力鼓励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有效破解水利投资融资堵点难点,基本形成“以财政资金为投资引领、以金融贷款为重要渠道、以社会资本为必要补充”的水利投融资格局。
抢抓政策机遇,用活国债资金一池“春水”
作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未来的“水池子”,太平水库于去年年底启动建设,总投资近100亿元,规划总库容1.2亿立方米,建成后可有效解决起步区工程性缺水难题,大大提升济南市供水保障能力。
水库建设涉及周边6个村庄、近7000人的搬迁安置工作,需要大量资金。由于财政吃紧,水库项目前期工作一度难以推进。
“建设太平水库是保障济南未来发展和提高老百姓幸福感的大工程,前期推动时却犯了难。征迁补偿款没有完全落实,建设单位压力巨大,毫不夸张地讲,当时晚上做梦都在筹措资金。”提起水库征迁安置,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战略规划处处长孙刚感慨颇多,“2024年1月国债资金到位后,项目单位立即支付了老百姓全部征迁款项,极大地推动了项目建设,4月底征迁工作已基本完成。”
2023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1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山东积极争取国债资金157.3亿元,纳入水利项目120个。“全省重大水利项目基本纳入增发国债支持范围,涉及大中型水库建设、灌区现代化改造、水毁设施修复等8大类。”山东省水利厅发展规划处处长曲卓杰介绍,目前全省120个国债水利项目全部开工。
在德州,当地建立市县重点水利项目协同谋划储备机制,统筹现代水网建设需求,去年以来共谋划四大领域117个项目,总投资549.11亿元,其中争取到位国债资金46.14亿元,到位金额全省最多。
在聊城,大沙河水库5.9亿元增发国债下达后,当地政府每年将减少1749万元的利息支出,极大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还可吸纳当地5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综合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约2亿元。
山东将增发国债水利项目纳入对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激励事项,层层传导压力,加快投资计划执行,第一时间建立“1﹢N”工作专班,对增发国债项目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式调度、台账式管理。
强化政保合作,把重点水利项目锁入“保险箱”
主汛期过后,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境内的岩马水库蓄水量大幅度增加,湖水清澈碧绿,湖面白鹭翩飞,宛若一块镶嵌在群山之间的碧玉。
与往年不同的是,岩马水库今年顺利纳入保险机制,进一步补齐水库风险管理短板,又添一道新的“防护网”。
“今年强对流天气对我市1座大型水库和9座小型水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累计理赔金额45万元。”枣庄市城乡水务局副局长吕成森说,岩马水库也在此次理赔范围内。
去年8月,山东省首单“库安保”水库综合保险在枣庄落地。“库安保”产品以保险机制支持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并探索建立“承保﹢减损﹢理赔﹢赋能”的“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服务”保险全过程管理机制,实现水库运行管理风险共担。目前枣庄市共有118处水库纳入保险范围。
无独有偶,山东聊城市深挖“政策红利”,创新开展水利建设项目全领域综合保险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保险支持”深度融合,同样把重点水利项目建设锁进了“保险箱”。
“我们在项目招标文件中,明确投标企业可以采用保险代替保函、现金,鼓励保险公司与中标企业积极对接,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资金占压。”聊城市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设科负责人刘多珂介绍,目前全市开展水利保险业务156笔,为项目参建企业减负5168.7万元,提供质量安全保障资金7.46亿元。
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引入保险机制支持水利工程运行管护,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切实提升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防灾减灾能力,有效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2023年3个市试点的基础上,山东创新出台覆盖全省的小型水库运行管护保险政策,省财政给予不超过总保费60%的资金补助,试点期限两年,并鼓励探索各类水利工程运行管护保险机制。”山东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负责人徐启哲介绍。
坚持“开门办水利”,激发水利投融资“新动能”
近日,2024山东“金融伙伴典型案例”公布,山东省首个采取特许经营权模式并转让成功的水利项目成功入选。
李三尖(如意湖)水库是德州禹城市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地,水库总库容1030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4000万立方米。去年6月底,水库特许经营权出让项目的3.8亿元贷款,由中国建设银行禹城支行发放。该项目以“不为地方增加负担”为前提,同时以“特许经营权出让”的创新模式为拓展地方财政收入提供了可借鉴思路。
“这是盘活存量国有固定资产的探索。通过建设银行的信贷支持,将资产变资金,具有易复制和可推广性。”中国建设银行德州分行行长刘刚说,项目以绿色信贷撬动社会资本盘活国有存量资产,提高了政府非税收入,有效补充了基建项目的资金。
聊城市莘州水库同样以特许经营方式,成功实施“以资源换资金”的水利投融资模式。水库特许经营权出让期限为30年,采用“移交-经营-移交(TOT)”模式,吸引市场主体投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将存量水库资产变成增量资金。
“这种创新合作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政府投资模式下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为社会资本提供了稳定的投资渠道,推动实现水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最大化。”莘县水利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结合各级财力情况,山东深入开展水利投融资机制改革,探索多元水利投融资机制,从“开门办水利”中引来“资金活水”。今年3月,山东省水利厅举办第二届项目推介会,进一步扩大水利融资“朋友圈”,现场签约水利项目20个,投资金额315.75亿元。
“截至目前,今年全省落实到位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资金614亿元,同比增长11%,创近三年新高。其中利用金融贷款70亿元、社会资本137亿元。”山东省水利厅财务管理处处长雷淑萍介绍。
为进一步优化政银合作“软环境”,更好支持金融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山东出台水利工程建设省级“贷款贴息”补助政策,对未足额获得省级补助资金的重点水利工程项目,省财政按不超过贷款额的1%给予补助。该政策填补了全国水利领域省级贷款贴息补助政策的空白,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筹集提供了重要助力。
“山东将持续加大水利投融资改革力度,加快构建以财政资金为主要来源,政府债券为重要补充,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保险资本等多项政策协同发力的‘1﹢1﹢N’水利投融资模式,深化部门沟通协作,纵深推进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为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水安全保障。”山东省水利厅厅长黄红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