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引黄济青工程碧波如练、浩浩奔涌,蜿蜒曲折数百里,将一渠清水送往青岛。
10月22日至23日,由山东省水利厅指导,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主办的“沿着水网看山东”暨“35年再出发·黄金之渠润胶东”引黄济青工程通水35周年媒体采风团走进青岛。
“理发不洗头,麻雀喝柴油!”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东毛家庄村的棘洪滩水库展厅,记录着引黄济青工程的许多故事——青岛属资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9%,却创造了GDP北方第三城、稳居全国万亿城市之列的“增长奇迹”,这背后是引黄济青工程的润物无声。
有着“亚洲明珠”美誉的棘洪滩水库是引黄济青工程唯一的调蓄水库,掌握着青岛市区、黄岛、城阳、胶州、即墨等地的用水“命门”。
“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青岛严重缺水,市民们都得提着桶和壶排着长长的队打水吃。”棘洪滩水库管理站原主任于军回忆道,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彻底改变了青岛用水紧张的局面,特别是2015年至2018年遭遇持续干旱年份,棘洪滩水库充分发挥了水源调度作用,其中2017年全年向青岛市供水达到历史峰值3.86亿立方米,引水达到4.69亿立方米,日高峰供水达到130多万立方米,占青岛市区日供水的95%,成为青岛市名副其实的“救命水”。
当地供水企业的感触更为深刻。“引黄济青工程和棘洪滩水库对我们的供水效益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岛引黄济青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总会计师赵新瑶说,一方面,引黄济青工程为青岛市提供了稳定的水源,确保了源头水质的安全可靠,能够持续不断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居民生活用水。另一方面,棘洪滩水库作为重要的调蓄设施,能够调节水量、保证水质,确保在干旱季节或突发情况下,依然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供水,大幅提升了公司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保障城市供水,水源是基础,水质是关键。“在调引水期间,我们每个月都要去沿线渠道,从渠首打渔张泵站开始逐级多点位进行采样监测,监控水体状况,能对整个渠道的水体状况有很好的预判,从而有效防止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棘洪滩水库管理站高级工程师高小童告诉记者,目前实验室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监测指标主要有水温、溶解氧、pH、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硫酸盐、氯化物、硝酸盐氮、铁、锰共29项指标。“就在上个月,实验室顺利通过了CMA资质认定,而在此之前我们也是一直按照资质认定要求建立和运行管理体系,规范采样和检验检测的全过程,包括对数据和结果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检测的数据和结果的真实、客观、科学、准确,最大程度的确保我们的供水安全。”高小童说。
跨流域远距离调水,每一滴都来之不易。曾经饱受缺水之苦的青岛人,更加注重节水。青岛啤酒的品牌广为人知,但少有人知的是,这家生产啤酒的百年企业三十多年前就开环保生产先河,把节约用水作为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前每生产1吨啤酒需要消耗4吨水,近年来通过水模型计算、源头削减、梯级利用等方式,使每吨啤酒的水耗下降到2.8吨,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技术管理总部部长孙治富告诉记者。
如今,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35年,已累计为青岛供水超60亿立方米。青岛市水务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水资源与生态河湖事业部部长周广安介绍,近年来,青岛市用水量不断增长,2023年全市用水总量12.41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用水量约7.9亿立方米。在城镇供水中,客水约占城镇供水的50%,成为青岛供水的中流砥柱。
“没有引黄济青,就没有青岛发展的今天!”作为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如今已年过80的原山东省胶东调水局青岛分局副局长黄运增,谈及工程效益仍激动不已。在他看来,老一辈青岛人都对引黄济青工程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是“感恩”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到现在,我们家里的水依然坚持一水多用,淘完米、洗完菜的水,留起来浇花、冲厕所……”黄运增的老伴彭玉香说。
采访结束,黄运增老先生激情赋诗三首,其中一首与读者共享:
引黄济青情
黄河远上白云间,黄金之渠过谷川。
绿漾澄波35载,科学管理铸宏篇。
粼粼清流润青岛,潺潺天水蔚壮观。
改革创新求发展,功利当代惠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