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兴隆镇华阳河节制闸旁,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二期工程(以下简称鄂北二期工程)襄阳段开工动员大会成功举行,标志着鄂北二期工程实现了全线动工。湖北省政府副省长彭勇,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水发集团、襄阳市政府及参建各方负责人代表出席动员大会。
建成后新增受益人口106万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湖北省水利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覆盖地区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工程,是全国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以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为起点,向鄂北地区沿线襄阳、随州、孝感供水。工程建设分两期,一期工程建设主干线,全长270公里,总投资180亿元,已于2021年1月全线建成通水;二期工程配套建设主干线21个分水口至各受水对象之间的输水线路,线路总长332公里,工程总投资94亿元。
鄂北二期工程是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打通输水线路的“最后一公里”、实现鄂北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工程。
今年以来,湖北水发集团持续加力推进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在6月实现鄂北二期随州段、孝感段开工复工基础上,9月19日完成襄阳段项目招标,并立即启动了开工筹备,国庆假期按照“投资项目不停工、生产经营不停步”要求,全面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了襄阳段如期开工。襄阳段建设输水线路总长51.2公里,涉及襄阳市辖区内的10个分水口单元,占鄂北二期分水口数量50%,分水量超60%。鄂北二期工程建成后,沿线将新增受益人口106万人,这也使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全线惠及群众增至580余万人、耕地500余万亩,彻底改变鄂北“旱包子”地区的缺水历史。
据悉,为了高标准建好项目、服务沿线地方发展,湖北水发集团专门成立了鄂北水资源开发公司。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将按期保质、安全规范、廉洁高效地推进项目,确保建成示范工程、标杆工程。
“旱包子”喝上丹江水
鄂北地区主要是指襄阳、随州、孝感三市北部地区,是湖北省人口、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地区,也是十年九旱的“旱包子”。
鄂北地区为何缺水如此严重?湖北省水利厅专家介绍,鄂北是传统“旱包子”,是一个特殊的资源性缺水地区,这一区域在气象上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在地理上位于长江、淮河的分水岭,在地貌上丘陵岗地连绵起伏。气候、地势与地质条件决定了鄂北地区不仅降雨量相对偏低,过境客水少,而且土壤汇水蓄水能力差,地下水贫乏。
资料显示,1949年到1989年的41年间,鄂北地区平均每4年发生1次严重干旱或者特大干旱;1990年到2009年的20年间,平均每两年发生1次;2009年到2013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五连旱”,干旱严重影响湖北省粮食安全。
为解决鄂北干旱缺水问题,省委、省政府早于2012年就提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构想,2013年8月26日,鄂北工程项目规划获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2015年10月22日,鄂北工程一期全面开工。
一期工程总投资180亿元,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取水,自西北向东南跨越鄂北岗地,流经老河口、襄州区、枣阳市、随县、曾都区、广水市,止于孝感大悟县王家冲水库,全长270公里,年均引水7.7亿立方米,设计供水人口480万人,灌溉面积380万亩。一期工程于2021年1月全线建成通水。
掘地百米找清泉将成历史
过去,鄂北地区村民都靠水井吃水,什么地方开孔,能打到多少水,都需要很缜密的勘探,尤其是鄂北丘陵这样的“旱包子”,钻孔的位置差几米,就可能没水。在骄阳似火的三伏天,勘探队员们需要冒着酷暑在多个乡镇、上百个行政村可能出水的地段进行勘探,钻井还要经过几天昼夜不息的努力才能出水。
从2010年开始,襄州已经连续5年干旱,不仅田里灌溉困难,而且地下水也很深,平均井深打到200多米才有水,有的甚至要打到300米才能见水。虽然之前国家在鄂北建设了引丹灌区,但襄州与灌区有一定距离,水根本过不来。
清泉喷涌而出,有时也不能直接使用。由于井的深度超过了100米,还需要经过若干个小时的“洗井”,把泥沙等杂质排出来,然后将水进行送检,确定达到饮用水标准后,才可以正常地使用。“有时候自来水都是黄色的,我们就放一放,倒一遍再烧。”有村民说。
不仅井越打越深,鄂北许多地方还存在“守着水库没水用”的情况。例如枣阳七方镇张桥村,虽然靠近刘桥水库,但这样一个守着水库的村庄,用水也是大问题。据附近村民回忆,曾经这里汛期还会涨水,这几十年除了旱还是旱,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虽说从水库到村里也就十来分钟,可有时候旱得连水库都干了,村子里自然也用不上水。
如今,随着鄂北一期工程投用、鄂北二期工程正扎实推进,供水范围将进一步扩展,湖北水资源配置将更加优化合理,“掘地”百米找清泉终将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