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井水不够用,池塘水受污染,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西水东调”工程送来了清亮的自来水,村民们终于过上了滋润的日子。说起这一变化,方柏瑞感慨不已。
靠天用水苦不堪言
坎山镇民丰河村有700多户人家。村民方柏瑞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村民洗菜烧饭主要靠用水箱收集的雨水或用井水,洗衣服、洗澡用的是池塘水。
回想起20多年前的日子,方柏瑞感慨地说,当时生活一是靠天上降雨水。用雨水煮熟的饭,表面总有层浅绿色;烧水的壶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结一层垢。雨水不够,就得用地下的井水,地下水“太硬”,对肠胃损害很大。即便这样,遇少雨时节,地下水位下降,就只能到水质最差的小池塘去挑水。他家门口10米远就有个一亩大小的池塘,村里的小池塘有30多个。
方柏瑞告诉记者,以前东片地区主要的经济作物是络麻,这种植物的外皮腐烂后,剩下的筋络是编织麻袋的主要原料。每年秋季,村民们将络麻皮浸泡在小池塘和民丰河里,让其自然腐烂。一到那个时候,河里和池塘里的水就变得又黑又臭,根本不能用。到1984年,镇上办起了小水厂,由于水量有限,主要满足集镇居民用水,周边农村的用水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大伙一直盼着有一天也能像城里人那样享受到清亮干净的自来水。
“西水东调”苦尽甘来
1989年,我区开始实施“西水东调”,由此掀开了萧山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新篇章。“这项宏大工程,当时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是首创。一期工程通水后反响很强烈。”区水务集团供水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期工程从1990年动工,1992年底竣工,共铺设直径300毫米以上管道30公里,供水范围扩大了,增加受益人口22万;二期、三期工程分别在1993年和1996年动工,到1999年整个工程基本完工。至此,萧山初步形成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格局。
供水主管铺到当时的坎山镇昙华村(现为民丰河村)村口那天,村民们奔走相告:“盼了多少年,咱也能喝上自来水啦!”随后,村里开始筹集资金,安装村内输水管网。方柏瑞回忆说,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5年,全村1000多户人家才全部装上了自来水。
近年来,随着东片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数量猛增,水压偏低,水输不到3楼以上的用户。为此,原自来水公司在坎山镇、南阳镇建造了两个加压站,水压明显增强,满足了东片农民生活用水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