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正式发文通报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市名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玛纳斯县凭借智慧农业优势成为全国35个试点之一。
数字赋能 万象“耕”新“在云端”
7月25日,走进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黑梁村的千亩条田,绿油油的棉花已进入盛花期,一眼望不到头。田间地头的智能水肥一体机、电动球阀、智能气象站、四情监测仪等智能设备按照程序飞速工作着,编织起一张肉眼看不见的“数据网”,向数字农业控制中心平台传送各类精密的监测数据,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这与往年农忙季节的人车扎堆繁忙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也标志着玛纳斯县传统农业时代的结束。
与此同时,数字农业实训基地的数字农业控制中心,大屏动态展现着1.2万亩示范农田的生产全貌。“这里的每一片地块都有专属的数字编码和详细信息,包括田块面积、种植作物、病虫害风险、农机运行轨迹等信息,都在屏幕上一目了然。”玛纳斯县农牧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吕晓庆介绍。
另一边,北五岔镇沙窝道村农民程正江一边在家里忙着杂活儿,一边操控着手机上的“慧凤收”APP,通过数字农业控制中心传送来的数据,检查地里棉花长势情况,一键操控无人机给地里的抗草棉进行防虫锄草。
程正江是沙窝道村棉花种植大户。今年3月,程正江家里的300亩棉花地全部被纳入全县高标准农田和数字化农田建设项目,县上对棉花地周边路、网、林、渠进行了完善升级,还在地里安装了智能水肥一体机、电动球阀、智能气象站、四情监测仪等数字化设备。
“现在这个季节正是棉花的盛花期、坐果期,浇水、施肥、杀虫、锄草的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收成情况。以前这个时候,全家都要在地里忙活,现在一个人用一个手机就能搞定。每7—8天到地里检查一下棉花的长势、设备情况,就可以回家了,定期用APP按照浇水施肥、飞防除虫、无人机喷洒除草剂的流程远程操作就可以了。而且现在的智能水肥一体机,都是按照比例把水、肥配比好的,只需要在APP上点击‘开阀’,泵房就开始工作了,省了我们很多事。”程正江说,“以前地里的棉花长势参差不齐,现在整个地里的棉花长势都一致的好,我预感今年收成能涨50公斤。”
“新技术运用到田地里,大部分农事用手机就可以操作,1个人能管1000亩地,现在田间地头很少见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都是在家里通过手机APP‘云种地’,极大地解放了人力。”玛纳斯县乐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马涛说。
2022年,依托“国家数字种植业创新应用基地(棉花)”项目建设,玛纳斯县与新疆慧尔合作,就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进行了前期试点应用。总结经验后,投资1.49亿元与中联智慧农业、新疆慧尔两家企业合作,建成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
为了真正实现“物联网+农业”模式,玛纳斯县与新疆慧尔、中联智慧农业等多家企业、高校合作,建成玛纳斯县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将卫星遥感监测、智慧灌溉、视频监控、土壤墒情等物联网信息数据整合上网,通过链接手机应用终端“慧凤收”APP,一键传达至农户手中。至此,集成众多传感器和智能装备的一张多层次、立体化、全天候的天空地一体化“数字网”正式建成。目前,全县使用“慧凤收”APP的农民已达千人。
“用手机号在‘慧凤收’APP上注册,选定我家的村庄地块,就能实现远程控制浇水施肥,同时农田的用肥量、墒情、苗情、虫害情况等信息也都一目了然。”正在玛纳斯县数字农业实训基地参加培训的包家店镇皇宫村农民何平山自信地说。
这张天空地一体化“数字网”集卫星遥感监测、智慧水肥一体、农情监测、玛纳斯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和“慧凤收”APP使用等为一体,形成了天空地一体化数据获取能力,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实现了农业的精细化、科学化管理。
根据测算,数字技术应用下的数字农田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20%左右,亩均节水30立方米,节省人工70%以上,亩均增产20公斤左右,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观念引领 科学培训“数字新农人”
智慧农业要发展,新型农民是关键。为了培养适应数字农业发展的“新农人”,玛纳斯县持续开展数字农业实用技术“科技明白人”培训。
何平山是“科技明白人”培训班的老学员,从2022年第一次去培训班到现在,他一直保持着每年参加2、3次培训的学习频率。
“2022年,我还是皇宫村通茂合作社的办房管理员,1个人管理2000多亩地。当时我们合作社总共有4个管理员,只有我1个人去参加数字化培训了。因为我从小就对各种机械、设备比较感兴趣。”何平山说,“当时我听说县上要组织我们学习新技术、新设备,就觉得这一定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果然,我们在培训班不但能学习数字化技术、使用新设备的方法,还能学习设备的检修、维修,都是很实用的技术。”
2023年,玛纳斯县建成数字农业实训基地,重点指导培训村干部、种植大户如何使用数字装备与农业应用技术,同时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新疆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数字农业创新应用试验示范,加快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应用。
在基地里,随时可见农民坐得端端正正,认认真真地聆听老师的授课。通过“理论+观摩+实操”等方式,让农民可以系统学习数字农业生产技术。
“后来,通茂合作社剩余3个办房管理员也陆续参加了培训,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互相学习。尤其是跟班里的年轻人交流,能让我们掌握更多现在这些APP操作方法,年轻人也能从我们身上学习到设备检修、维修的经验。”何平山说。
为让农民能够更快的掌握新知识,玛纳斯县还投资1.49亿元建成了全疆首家数字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引进6家企业入驻,生产数字农田智能设备,并且培育了13家数字化服务主体。
“我们把培训农民的数字农业实训基地建在数字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园区里,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农民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做结合,上手进行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农民的视野水平,让他们熟悉数字智能化的环境,加快‘数字新农人’的转型。目前已培训农民达3000多人次,还会有更多的传统农民实现数字化转型。”玛纳斯县农牧业服务中心主任吕晓庆介绍。
“物联网+农业”帮助农户实现了“云”上种地,在玛纳斯县,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农民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手动”到“靠自动”,从“靠人工”到“靠系统”,数字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
玛纳斯县的数字农业建设,自2019年起就开始谋篇布局。近几年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相继投入资金4.5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41万亩,数字农田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共配套安装智能水肥一体机1200多台、电动球阀6.03万套,覆盖全县11个乡镇;并分区域布设了虫情、墒情等四情监测仪以及智能气象站、鹰眼监控等田管设备。
如今在玛纳斯县,小麦、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基础数据资源采集和汇聚体系基本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监测网络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稳步推进,数字农业服务体系得到不断深化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继2023年建设40万亩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之后,今年玛纳斯县计划新建数字农业示范田20万亩以上。预计到2025年,该县将建成百万亩“数字农田”。
“我们将积极探索实践数字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式,为全疆数字农业发展做好示范,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数字农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和实惠。”玛纳斯县委书记刘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