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治水+”带来增水增绿变美新模样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7-08  来源:中国水事  浏览次数:71

以水润城 以水兴产 以水富民

 

“治水+”带来增水增绿变美新模样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披上绿装,节水示范园内的蔬果长势喜人,清澈的自来水换来张张笑脸……
 
6月20日至26日,记者参加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省西安、富平、延安、榆林等地。一幅幅因水而变、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画面,见证着陕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精打细算 用好每一滴水

行走在富平县温泉河畔,只见碧波荡漾,绿意盈盈,很难想象,这里一度干涸,荒草丛生。

通过实施河道整治、坡岸绿化等修复工程,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水域岸线管控和水环境治理,温泉河生机复萌,为富平这座地处渭北“旱腰带”的缺水小城增添了许多灵韵。

这份灵韵的背后,有着再生水利用的功劳。“污水处理厂每天向河道供应中水7000立方米,补充河湖生态用水。”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说。

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城北的温泉河经过综合治理,生态持续向好 通讯员 李凯 
 
位于温泉河不远处的富平县城北污水处理厂,4个露天水池将城区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用于河道生态补水、热电厂和垃圾焚烧站的工业用水、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用水,实现一水多用。”城北污水处理厂副经理雷博说。
作为城市的“第二水源”,再生水利用是缓解城市缺水的重要途径。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的《节约用水条例》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将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水资源短缺地区制定非常规水利用计划,城市绿化等优先使用再生水。
热电厂是传统用水大户。陕西省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生产用水全部使用再生水,替换自来水的取用。“污水处理厂生产的再生水经过厂内的再生水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合格后,进入工业蓄水池,作为工业水源,2023年用了68.9万立方米再生水。”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昭林介绍。大唐富平热电还搭建了经济合理的水平衡系统,实现废水零排放、全部回收再利用。

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检查除盐水制备系统运行情况 记者 孟京 

“大唐富平热电是再生水用于工业领域的典型案例。”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标准定额处处长赵春红介绍,水利部从法规政策、配置管理、技术标准、统计监测等方面持续发力,高质量开展78个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工作,推动非常规水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提升。
工业节水减排,农业节水增效。宝鸡市石头河水库灌区青化万亩节水示范园里,从输水管道喷洒而出的细小水流,滋润着成片的猕猴桃树,黄绿色果实挂满枝头,处处透着生机。
“以前都是大水漫灌,费时费力,现在改用喷灌后,能节省不少水,降低土壤板结,果子的品质也有保障。”青化村村民朱锁尚细数着喷灌的好处。
“自投入运行以来,示范区年节约水量340万立方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6200余亩,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43提高至0.81。”石头河水库灌溉中心青化管理站职工王晓介绍。石头河水库灌区于2019年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灌区水效领跑者,通过严格执行计划取水,全面推行分类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灌区逐步引导农户增强节水意识,实现了农业节水和增产的双赢。
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节水理念如今已深入陕西农业、工业、城镇等多个领域。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左怀理介绍,2023年,全省万元区域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2.3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9.23%,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8,用水效率位居全国前列。
构建水网 释放发展动能
远水也能解近渴。5月下旬以来,西安市连续高温少雨,叠加夏季处于用水高峰,城市供水面临挑战,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没有受到影响。
“处于先期供水状态的引汉济渭工程向西安主城区供应汉江水,日供水量已突破100万吨,占全市总用水量40%以上。”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秦岭分公司经理李金霖说出了在多重约束条件下,供水依旧能满足需求背后的奥秘——水网提供了充足的增量供水。
陕西省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且71%的水资源分布在陕南地区。缺水,成为制约关中和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
当前,引汉济渭二期输配水工程正在全面推进,预计2026年工程可全面建成并发挥效益。作为破解水资源瓶颈、实现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的重大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1411万人,可满足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需求。
“引汉济渭工程全面建成后,将成为陕西水网的骨干组成部分,解决陕西水资源严重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有效改变关中超采地下水、挤占生态水的状况。”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曹双利介绍,“同时,通过水权置换,可为陕北从黄河干流取水提供用水指标,支撑陕西1.1万亿元区域生产总值,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水网“最后一公里”,陕西各市县正加快编制本级水网规划,协力做好各层级水网的通畅衔接。
“立足近期、中远期规划,我们县级水网将做到东引黄河水、西调泾河水、北接桃曲坡水库、南连引汉济渭,实现与国家水网、陕西水网和渭南水网有序衔接。”富平县水务局总工程师陈锡伟说。
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现场 记者 张佳鑫 
根据规划,咸阳市三原县依托引汉济渭工程和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将有效解决中长期供水不足问题。
一个个隧洞穿山越水,一根根管道纵横延展,一条条河道相互连通,一座座水库相继开工……三秦大地上,一张以东庄等重点工程为结点,以黄河、渭河等天然河流水系网为基础,以引汉济渭、榆林东线引黄等资源配置工程网为纽带的陕西水网正在加速构建,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见缝插绿 护好一方水土
夏日午后,站在富平县庄里镇附近的桥山南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村片区山顶望去,层层梯田顺山而建,错落有致,一棵棵侧柏、油松整齐排列在鱼鳞坑中,深深浅浅的绿色延伸到远方的山坡。

富平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起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 记者 李海川 

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过渡地带的富平县,曾经因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和生态基础十分薄弱。
兴修梯田、筑坝拦蓄、营造水保林……富平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建起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有效控制区域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十余年来,富平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91.66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为89.76%。
富平的绿色转身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缩影。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这首《黄土高坡》,唱出了黄土高原曾经的苍凉和悲切。
陕西的黄土高原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省内黄河流域输沙量占到黄河流域总输沙量的60%以上。经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如今的黄土高原,一座座淤地坝拦沙淤地,一道道梯田错落盘绕,主色调由黄变绿,黄河水由浊变清——
榆林市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立了“头顶戴帽子、腰间系带子、脚底穿靴子”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三道防线”治理模式,并先后在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多个省区100多条小流域治理中推广和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的米脂县高西沟村,经过一代代人治山治水治沟、退耕还林还草,从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穷山沟,蜕变为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陕北小江南,高西沟群众自豪地说:“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
昔日“黄山”变绿洲,水土保持旱作梯田使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摇身一变成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通过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的柿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年产柿饼350万斤,产值达到4200万元,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杨家村党支部书记乔彬彬乐呵呵地说:“我们的柿饼已经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柿业’越来越红火!”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依托淤地坝建设解决了灌溉问题,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幸福果”。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南沟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当地群众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4653元提高到现在的1.95万元。

“通过治水带动生态环境全方位改善,与林果业、农牧业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能够充分发挥治水的综合效益,实现治水富民。”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张洪星说。

除了“治水+产业”,陕西还有许多“治水+”的实践,正在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治水+城市”,提高河湖周边物业价值,推动实现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治水+旅游”,推进红色资源与水域相融合的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治水+供水”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市场化,破解城乡供水难题……

以水润城,以水兴产,以水富民。缺水少绿的西北大地上,荒山深沟变成绿水青山、金山银山的故事不断上演,以治水为牵引推进乡村振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篇章持续书写。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