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被确定为自治区贯彻落实“四水四定”试点示范县区以来,按照自治区政府确定的“1369”思路,坚持高站位谋划、全方位推进,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经验做法被纳入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灌区实施的“合同节水+水权交易”新模式得到水利部高度认可。
一、以“制度化”机制为抓手,提升水利治理能力水平
一是着力强化组织领导。在县区层面率先组建由区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主任的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试点建设各项工作,构建起了水务、发改、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横向联动,区、乡、村纵向贯通的组织架构,切实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着力破解试点推进中的难题。二是建立健全政策机制。在政策路径、工程管理、改革创新等方面发力,编制完成了“一方案三清单”(试点建设方案,主要指标清单、重点任务清单、重点项目清单)、建立《水资源“三管三必须”制度》(管行业必须管用水、管用水必须管节水、管生产经营必须管排水)等16项创新机制,从制度上强化水资源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刚性约束作用。三是系统开展宣传培训。制定《利通区“四水四定”宣传培训方案》,通过官方媒体、门户网站、报纸杂志等形式,深入开展“四水四定”原则和水资源知识宣传培训进乡村、社区、校园、企业、机关活动,为试点工作开展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二、以“现代化”建设为牵引,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注重高标准规划。在水利厅的精心指导下,委托黄委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了《吴忠市利通区现代化生态灌区试点规划》,查找灌区短板弱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明确现代化灌区建设内容、主要目标和推进措施,为高标准建设灌区制定任务书、路线图。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建设现代化灌区,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2亿元,形成了“政府+社会资本+金融企业”共同建设、管理、服务的新模式。三是建设现代化水利设施。谋划实施试点建设节水、非常规水利用、生态治理、海绵城市建设四大类20个项目,建设渠道测控一体化计量设施900多套,建设水资源管理平台1套,建设地下水监测系统1套,建设地下水监测计量设施380套。四是全面打造节水灌区。立足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需要,大力实施灌区水利工程提质改造工程,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新建调蓄水池213万立方米,生态治理沟道42公里,破解了农业用水效率低、用水难,水量流失的问题,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利用。
三、以“标准化”管理为支撑,提升集约节约用水水平
一是抓实精准确权。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用水权确权指导意见》进行用水权确权。委托第三方测量单位,对用水户的灌溉面积逐户核实,与遥感数据、农业耕地面积、国土调查面积进行逐一复核,用水户、村、乡镇均确认签字盖章,并在村委会进行公示,确保用水户灌溉面积精准。二是抓准调整水价。在宁夏率先完成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了覆盖各区域、各行业的水资源价格体系,将自流灌区农业供水价格由每立方米3.05分调整为7.1分。制定农业末级渠系水价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政策,激活节水各环节动力。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倒逼用水户节约用水,激活用水主体节水潜力。改革以来累计发放节水奖励及精准补贴资金611.95万元,其中节水奖励资金386.60万元;精准补贴资金225.35万元。三是抓活融资交易。获得银行提供授信资金4.7亿元,完成用水权证抵押融资金额263万元。依托吴忠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用水权交易二级平台,畅通水费收缴、精准结算、融资投资、收储交易渠道,促进水资源价值转化,近年来,累计交易水量3529.76万立方米,交易金额3.885亿元。四是创新补贴节水奖励。坚持“谁节约、谁受益”的原则,农业灌溉用水每节约1立方米水奖励资金0.03元,将奖励资金三分之一奖励到合作社用于水利设施维护、三分之一作为绩效工资奖励给灌水员、三分之一奖励给用水户,同时落实精准补贴奖励5元,切实增强了用水管水各环节的节水意识。
四、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提升基层服务监管水平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整合原有66家村级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的阵地、队伍、设备、信息等资源,组建乡镇农业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14个,落实乡镇主管、水务局业务指导、市场监管局监督、合作社市场化、物业化运作的模式。二是规范运行机制。制定了《利通区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利通区基层水利服务组织考核细则》,推动了基层水利服务组织民主管理、自我运行、政府监督,规范了水费收缴程序、工程维修养护流程、运行经费来源和标准等,保障基层水利服务组织规范运行、发挥作用。三是提高服务水平。灌区特许经营后组建项目公司,灌区建设、运行、管理交由中标单位和政府组建的项目公司(宁夏水发利通现代农业供水公司),采用“水务局+项目公司+合作社”的全新管理机制,灌区管理市场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