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水表信息网!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供水新闻
 
供水新闻

县委书记谈节水 | 从县域读懂这场变革

字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6  浏览次数:1690
        县(区)委书记在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保障国家水安全重要讲话十周年,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县(区)委书记谈节水”作为首届“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享各地节水经验举措,记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进程,见证着这场发生在中国社会最基本治理单元的生产关系变革。

 



用更少的水种出更多的中国粮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副市长、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党工委书记 王继武

中国每九碗饭中,就有一碗来自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作为黑龙江省耕地面积最大、粮食产量最多的农业科技园区,扛起了端牢“中国饭碗”的担当。建三江地处我国三江平原腹地,这里近75%的水田曾依靠地下水灌溉,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农业用水的需求量随之递增。面对亟须遏制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建三江开始推行“工程换水、灌溉节水、休耕停水”的节水措施,对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联合调度使用,创新探索出了适合自身特点的“1332”三江节水模式。

640 (2)

建三江地表水灌区的收获场景

问:作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面对有限的水资源总量,建三江如何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王继武:建三江水稻种植面积大,用水量也比较大,一年农业用水总量可达24亿立方米。建三江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99%,节水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业,我们牢记节水优先方针,不断在节水上下功夫,创新探索出了“1332”三江节水模式。

“1332”节水模式包括:采取一项技术即节水控制灌溉管理模式;地表水灌区采取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三水联合调度”;井灌区采取蓄住天降水、回收废弃水、利用地下水“三水联合使用”;在水田整地环节采取标准化格田改造和旱平免提浆两项技术。通过多措并举,建三江有效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问:“1332”模式的创新应用,给建三江带来了哪些利好?

王继武:建三江近年来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推行“工程换水、灌溉节水、休耕停水”的节水措施。通过建设地表水拦蓄工程设施、大型节制闸等措施,使源源不断的地表水沿着灌溉渠道流入万顷良田,这些建成的水利工程大幅度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地下水取水量,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同时通过“三水联合调度”,利用60%的地表水,30%的地下水,10%的雨洪资源,实现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到2023年,通过十余年探索,建三江已经实现了水稻种植区域内全部推广应用“1332”模式,覆盖面积达到了1000万亩,每年可节水10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亿公斤。

问:“1332”模式成功探索推广应用的关键是什么?

王继武“1332”模式的推广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不断丰富完善。建三江通过技术攻关、典型示范、责任落实、奖惩结合、宣传引导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1332”三江节水模式的全域覆盖。农业节水要做好,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建三江这些年来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探索创新节水模式,最终形成了适合本地情况的“1332”三江节水模式,切实推进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聚“链”成势 向“新”图强

江苏省常州市委常委、武进区委书记 乔俊杰
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是“苏南模式”的主要发源地,在“老牌工业区”变身“新兴产业城”的过程中,武进区依托制造业优势,强化节水科技创新和先进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一体化推进节水产业和产业节水,发挥“链主”型龙头企业作用,建立行政、技术、市场联动模式和节水技术产品应用反馈机制,探索节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锻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生产力。
微信图片_20240426104617
武进区东方特钢公司已建成节水型企业

问:武进区开展了哪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改工作?
乔俊杰:工业企业是武进区的用水大户,全区大力推进企业节水减排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开展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重点实施纺织印染、钢铁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改,淘汰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建设了一批冷却循环水、中水回用等节水减排设施。通过推进企业节水减排示范项目建设,推广“污水厂+工业回用”“企业串联用水”等技术,让节水理念根植辖区企业。
问:在培育和壮大节水产业方面,武进区积累了哪些经验?
乔俊杰:武进区依托产业发展优势和工业节水需求,着力培育节水产业链。目前,全区开展节水相关业务的企业共58家,总产值近50亿元。聚焦新型节水设备及技术、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向,涵盖了工业废水处理、农业节水灌溉、建筑及市政设施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再生利用、节水器具产品以及智慧节水、服务等细分产业共六个类别的节水产品。
在培育节水产业链方面,武进区有三点做法:一是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根据主导产业需求,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吸引相关配套企业跟进。二是建立行政、技术、市场联动模式。全过程服务节水项目,摸清项目需求,跟踪节水产品使用情况和市场反响,提供企业升级意见。三是建立节水技术产品应用反馈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寻找节水行业的痛点解决方案;以需求为导向,挖掘市场消费潜力,加快节水技术转型升级。
问:武进区如何实现节水产业创新发展?
乔俊杰:“聚力先行示范、锻造新质生产力”是当前武进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武进区立足壮大城市节水产业,积极兑现对辖区企业的奖补政策,支持激励企业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动能。例如,武进区一家聚焦雨水收集再利用的企业,参与制定了雨水收集储存模块与城镇排水检查井国家标准,其技术填补了国内高分子检查井空白。还有一家节水科技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掌握了国际领先的膜分离研发及制造技术,开发出超低压节能膜、海水淡化膜、生物特种分离膜等多种产品,逐步替代我国膜处理完全依赖进口的现状。


“第二水源”为城市发展“解渴” 
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委书记 李化
陕西西安市鄠邑区南依秦岭、北临渭水,自古被誉为“关中山水最佳处”,是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也是西安七大功能区中的国家科学与科技创新中心引领区和秦岭生态保护示范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安市用水量激增,成为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面对缺水之困,鄠邑区加大再生水利用力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找到了节水与增效同频、绿色与发展共振的县域节水路径。
微信图片_20240426104624
鄠邑区中节能(西安)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实现中水回用


问:鄠邑区为何要将再生水作为“第二水源”?
李化:鄠邑区全区共有36条河流,主城区背靠秦岭、面朝渭河,左右分别有涝河、新河穿城而过,形成了“三河一山”的生态绿色环岛。虽然鄠邑辖区河流众多,但平均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2.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仅为351立方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节水增效,对鄠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鄠邑区从优化再生水利用规划布局、完善再生水生产输配设施、加强再生水利用配置管理等入手,不断扩大再生水利用配置领域和规模,持续发挥再生水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座污水处理厂年累计生产再生水3782.45万立方米。同时,在城市杂用、绿地浇灌、生态补水等方面大力使用再生水,节约用水成本,被水利部评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问:鄠邑区在扩大再生水利用范围和规模方面有哪些计划?
李化:鄠邑区将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区分不同行业水质要求,在工业生产、城市杂用、景观环境等领域广泛使用再生水,持续做好潭峪河生态修复示范段和许家河城市段生态补水,积极推进大唐西安热电厂和垃圾焚烧发电厂、沣京工业园企业再生水利用替代工作,实现“一水多用”。二是加快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实施,确保19公里再生水供水管网铺设工程尽快完工,2024年5月项目建成后,鄠邑区再生水年利用量将提高至2000万立方米,利用率将提高至56%。
问:再生水利用涉及多主体、多环节,鄠邑区将如何统筹协调?
李化:再生水利用涉及环保、水务、住建等多个部门,是一个跨部门、多领域协调联动的系统工程,鄠邑区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持续完善部门协作、政策奖补、监督管理等制度,确保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任务高质高效完成,推动再生水利用取得新成效。二是加强资金支持,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体系,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规范使用各类资金,持续发挥资金效益。三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鄠邑宣传”“鄠邑融媒”等媒介,广泛宣传再生水利用政策知识,营造全社会爱水、惜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用好市场这“无形的手”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县委书记 崔耀鹏
威县位于河北南部黑龙港流域,地处集中连片欠发达地区,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县。2014年1月,威县被河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十年间,威县在行政体制、城乡一体、农业农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和探索。威县地处全国最大地下水“漏斗区”,如何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县域发展绕不开的话题。对此,威县探索新模式、新办法,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引入资本和技术,实施了合同节水项目,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构建全民共管共治的节水机制。
微信图片_20240426104633
威县公共机构合同节水管理系统

问:过去华北地区长期依靠开采地下水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这种格局对威县推进节水工作有什么影响?
崔耀鹏:华北平原用仅占全国6%的水资源,养活了全国近1/4的人口。过去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华北地区形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而威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多年人均水资源量仅127立方米,占全国的5.7%,属于资源型极度缺水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用好每一滴水,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务之急。党的十八大以来,威县坚决落实党中央要求,坚持“控节补蓄换”五措并举,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地表水厂和生活水源置换等系列项目,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代表省市接受了“国家四部委”地下水压采验收考核,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问:在县域节水工作中引入市场化的理念,有什么好处?
崔耀鹏:从政策来看,国家鼓励支持合同节水项目。2017年和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委两次出台关于合同节水管理的政策文件,河北省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公共机构合同节水模式,由社会企业先期投入节水改造,用获得的节水效益支付投入改造的成本,分享节水效益。这种模式有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拓宽资金渠道,调动社会资本的力量,二是可以集成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模式,共同参与节水工作。从工作实际来看,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还有5亿人口在农村,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对于有资金和技术瓶颈的欠发达地区来说,采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展节水工作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威县的合同节水模式有什么特点?整体节水效果如何?
崔耀鹏:威县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开展比较早,2019年我们就开始探索;另外一个是实施范围广,包括公共机构、供水管网等多个领域。一方面,我们抓公共机构的引领示范,邢台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等15家公共机构开展了两批合同节水管理试点,平均节水量都在10%以上,今年威县要实现54家公共机构全覆盖;另一方面,在供水管网领域开展智慧平台建设,通过与节水企业合作,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全县智慧节水平台,实现了县域内供水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既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又推进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近三年累计节水74.2万吨,节能增效1360余万元,2023年被水利部命名为第五批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


让节水贯穿县域发展方方面面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委书记 张丽华
福建龙岩市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接处,是革命老区县,原中央苏区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手抓起、亲自主导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近年来,武平县抓住中央支持老区发展的机遇,一体谋划水量、水质、水均衡、水安全,推动实现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综合治理。针对丰水地区节水工作的薄弱环节,武平县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调动各行各业的节水积极性,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节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微信图片_20240426104645

武平县捷文水库

问:地处丰水地区的武平县,是如何推进县域节水工作的?
张丽华:武平县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为此,武平县聚焦城乡生活、农业灌溉、工业用水三个关键环节,统筹推进节水工作。在城乡生活节水方面,坚持“片区化更新”的理念,逐步推进改造老旧小区,配套实施一户一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从2020年的27%下降至2023年年底的8.12%。新建和改造了28座智慧云厕所,实现节水减排。同时,统筹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收集雨水用于城市绿化灌溉。在农业节水方面,实施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及农业水肥一体化等项目,鼓励农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喷灌、滴灌、微灌等茶果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12.18万亩。创新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试点,将氧化塘处理后的生活污水用于农业灌溉。在工业节水方面,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作为产业导向目录的核心指标,科学选择发展生态节水型、科技含量高的新型显示产业。树立先进典型,推进循环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广中水回用,严格监管工业用水,加强工业用水计量管理,推动重点用水企业和园区水效“领跑者”创建。
问:丰水地区的节水实践往往需要从改变意识开始,在调动公众参与节水的积极性方面,武平县进行了哪些探索?
丽华:由于武平县水资源相对丰富,在推行节水型社会创建之初,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和配合度不高。为此,武平县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建立节约用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抓节水管水。2021年,武平县遭遇了60年一遇的干旱,政府部门及时启动抗旱应急响应,对用水量较大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单位,实行计划用水;洗车、在建工地等特种行业一律使用河水,严禁使用自来水;暂停高耗水的服务场所营业,平稳度过缺水难关。二是加强宣传宣教。通过建设水文化公园、水生态馆,开展群众感兴趣的节水实践等,增强了群众节水意识。三是注重政策激励。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对成功创建节水型达标的单位、企业、小区等给予2000~3000元奖励,将节水龙头作为奖品发放给群众等。
问:如何通过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来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张丽华:武平县围绕节水型社会建设,着力解决了“有人管、管什么、怎么管”的问题。通过将水资源管理考核指标落实情况纳入各乡镇(街道)和县直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党政领导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河湖长制考核等政绩考核内容,解决了“有人管”的问题;通过实施《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创建工作方案》《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方案》,明确目标,细化举措,落实责任,解决了“管什么”的问题;通过出台《“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等节水文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解决了“怎么管”的问题。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合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改”到农户心坎上 “改”出发展新空间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委书记 班宏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地处我国西南地区,虽有金沙江环绕,但特殊的峡谷地貌导致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很多地方存在“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的问题,用水矛盾突出。近年来,仁和区在加大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水权水价改革,有效破解农业用水难题,通过动态分配水权配水到户、实行科学民主定价,让村民用水心中有数,进一步增强节水意识。

微信图片_20240426104655

仁和区大龙潭乡水权水价改革助力芒果丰产丰收
问:仁和区是如何结合区情水情特点来开展水权水价改革的?
班宏:仁和区属干热河谷气候,旱季长达8个月,农业供水矛盾较为突出。自2017年起,仁和区从抓水权分配、水价形成、水权交易三个关键环节来推进水权水价改革:一是水权分配上,户户有水权,户户有水用,解决无序用水、供需不均的问题。二是水价制定上,因村施策,让群众全程参与、协商定价,“用明白水、交明白费”,让用水付费形成共识。三是水权交易上,鼓励用水户之间开展交易,实现水资源二次优化配置和余缺调剂。可以说,我们抓的这三个关键,核心还是围绕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用水需求,强化水安全保障,因此也得到群众大力支持,取得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区完成改革面积21.5万亩,年节水1500万立方米左右。
问:在推行水权水价改革的过程中,仁和区遇到过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班宏:最大的困难还是区情水情带来的两大难题:一是水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用水矛盾导致产业发展受限,特色产业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以仁和区的特色产业——芒果种植为例,保灌芒果亩均产量为2000公斤以上,而干旱缺水的亩均产量不足1000公斤。二是水利基础设施配套有短板。仁和区山高坡陡,村庄布局分散,耕地零散,水利工程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高,一些灌区节水设施还不完善。针对这两个困难,仁和区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全力推动实施“提水灌攀”项目。攀枝花市充分结合丰富的水风光资源,谋划“抽水蓄能+攀枝花灌区工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项目主体在仁和区,建成后可实现从金沙江年提水1.4亿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缺水问题。二是因地制宜建设分布式水源工程。按照“大、中、小、微”相结合的系统治理体系,建设“以光发电、以电提水、以水促产、以产增收”适合山区特点的分布式水源工程。三是多元投入补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区级国有平台公司领投,社会资本参投,村集体、村民共投,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比如,新街村的一个水权水价改革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其中村民自筹420万元,项目所有权属村集体,村民占60%股份,不仅有水用,享受水费优惠,还可以分享经营收益,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问:水权水价改革带来了哪些实际成效?
班宏: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升。改革核心区农业节水率普遍提高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8提高到0.85。二是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通过以水定产,因地制宜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芒果种植带动农民人均增收超8000元,优质晚熟芒果已成为一张“金名片”。三是示范带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建管运营”一体化为引领,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基础。四是助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通过“水资源”到“水资产”的转变,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户增收。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文章资讯、图片、音频、视频来源于互联网及公开渠道,仅供学习参考,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我们会遵循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