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
常政办发〔2024〕6号 |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州市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常州经开区管委会,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常州市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按照任务分工和进度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分解落实责任,认真推进实施,确保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月2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常州市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三年行动方案 (2024—2026年) 为积极落实“532”发展战略和新一轮太湖治理工作部署,加快全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新时期治水思路,紧扣“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加快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为奋力书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常州答卷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主要目标 按照“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要求,加大基础性、全局性水利重点工程推进力度,形成项目实施有序、储备充分的良好态势。未来三年计划实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64个,匡算投资约110亿元。通过推进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流域、区域防洪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水安全保障实现新提升;河湖生态功能持续改善,水系连通性明显增强,水生态保护实现新成效;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河道引排能力明显恢复、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城乡水利建设取得新进展;幸福河湖建设成效显著;水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进一步显现。 二、重点任务 (一)统筹推进骨干工程建设 协调推进流域、区域治理,坚固防洪屏障,扩大洪涝外排,加快完善安全可靠、协调配套的骨干水利工程网络体系,着力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三年计划实施水利重点骨干工程13个,匡算投资24.2亿元。 持续推进流域治理。继续实施长江堤岸应急及常态化治理,推进长江扬中河段二期(应急治理)工程建设。推进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北区境内涉铁专项建设,实施苏南运河堤防运北片新闸至大运河东枢纽段达标加固工程。 持续推进区域治理。继续实施老桃花港、中河、扁担河等区域骨干河道治理。加快推进湟里河、剩银河、夏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加快实施溧阳市塘坝、金坛小水库、塘坝等除险加固,提高丘陵山区防洪能力。 (二)大力推进幸福河湖建设 坚持生态优先,加大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促进河网水系连通,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基底。三年计划实施生态河湖建设工程35个,匡算投资72.2亿元。 提升河湖水生态。继续推进溧阳市长荡湖、武进区滆湖退圩还湖,实施环湖堤防加固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太湖、滆湖生态清淤工程,打造一流的生态和发展环境。强化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武进区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新北区牛郎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建新大沟综合整治,钟楼区杏塘水系整治,常州经开区宋剑湖综合整治等工程,优化水环境、改善水生态。 促进河网水系连通。持续完善畅流活水工程体系,推进实施武进武南片区防洪排涝及调水畅流工程。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推进新北区祁连河、钟楼区梧桐河等水系沟通,逐步恢复水体自然连通。 (三)着力推进城乡水利建设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增加排涝动力,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河道引排及水环境持续改善,进一步提升城市、农村防洪保障能力。三年计划实施城乡水利建设工程16个,匡算投资14亿元。 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分片有序推进城市防洪建设,实施武南片防洪除涝节点枢纽、金坛小柘荡排涝站、武进区协同创新园配套闸站、钟楼区城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等项目,加快完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 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实施农村圩区达标工程,加高加固圩堤,稳步提高防洪排涝标准。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实施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农村沟塘轮浚,恢复河道引排和改善水环境。推进溧阳市、金坛区库区及移民安置区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水库移民获得感。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对水利建设的组织领导,强化政策衔接和工作协调。各级政府按照行动方案的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层层抓落实,稳步推进项目落地。加大力度抓好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细化项目实施方案,逐项明确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强化项目建设绩效考核,及时跟踪督办各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组织对每年度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纳入河长制工作履职评价。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强土地要素保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开展项目用地及规划审批工作,为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提供支撑。加强资金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政府债券资金支持,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加快建立多元投资渠道。 (三)提高建设质量。加强对勘测设计和施工全过程把关,施工过程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制,强化建设质量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