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蓄并举“建”水网,“三水”共用强支撑
“十三五”以来,宾川县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83亿元,通过外引内连、扩容、除险加固、新建工程等方式,实施了鲁地拉提水、宾川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海稍水库扩建等重大水利工程,基本建成了本区蓄水、洱海补水、鲁地拉提水“三水”支撑、711公里干支渠为骨架的水网、田间节水管网为末梢的高效节水体系,年供水能力达2.1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58.7万亩,农田水利化程度达83.2%。通过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4.7万亩。
改革创新“聚”活力,“三方”共赢促发展
宾川县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发展为抓手,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社自建、自主经营”“企社先建、政府后补、自主经营、惠及农户”“政府主导、企社牵头、农户参与、先建后补、共建共享”三种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引入社会资本19家,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45万亩,总投资4.68亿元,其中:财政资金投入0.999亿元、占总投资的21%,社会资本3.68亿元、占总投资的79%,实现“小投入”撬动“大投资”,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
2020年以来,开展了两轮次农业水价调整。目前,第二轮水价调整计划干渠供水价格粮食作物从0.15元/立方米调整至0.5元/立方米,经济作物从0.21元/立方米调整至0.864元/立方米,终端水价预计调整到0.96元至2.0元/立方米,实现“先交费后用水”的有偿用水及阶梯水价机制,2016年以来,灌区累计收取水费1.32亿元,水费收取率100%,实现了业主投资有收益、政府管理有效能、群众用水有保障“三方共赢”。
高效节水“惜”如金,“精准”共享稳增收
宾川县坚持节水优先,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下的初始水权分配和用水定额管理机制,将农业初始水权量按照耕地面积和作物灌溉定额分配到用水户,设立节水奖励及精准补贴专项基金,主要对用水户水权证内已经购买但未使用完的定额内的水量,按照“节奖”的原则,由灌区管理单位按节约比例“以加价回购代奖励”的方式进行回购。对超出水权证定额的用水量,按照“超罚”的原则,按比例加价收取超定额水费。项目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5提高到0.9,经济作物灌溉用水量从亩均580立方米降至300立方米左右,亩均节水约200立方米,年节水量7000万立方米,走出了一条“引水上山”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创新实践之路。
2023年,全县以葡萄、柑桔为主的水果种植面积达37.06万亩、产值86.3亿元,冬早蔬菜种植面积达18.24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全县农业总产值达150.22亿元,果蔬外贸出口总额达23.2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0元。成功入列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名单,入列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宾川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协同推进资源节约与农业发展》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群众参与“管”到位,“好水”共用促和谐
用水户代表全程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前期规划设计立项、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工作,保障群众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评判权,充分调动群众投资入股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层层落实灌溉工程管护责任。骨干渠系和小型水利工程分别由灌区管理局和用水合作组织运行管护,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水利工程所有权按照投资比例确权登记,并向各管理单位发放工程使用权、所有权证书,签订管护责任协议。目前,全县共有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用水户协会和供水灌溉服务公司21家,服务面积达23.8万亩。
针对农村供水工程管线长、分布广、涉及村组多的实际,为破解管理难、收费难、水损大的难题,在宾川县力角镇集镇供水一体化项目中,充分借鉴小型水库“物业化”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整合本地管水资源,引入“第三方”参与供水运营管理,提升了供水管理水平,确保了农村供水工程持续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