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查通了自来水后,再也不用从几十公里外拉水吃了。孩子们回来也不再嫌水难喝了。”
“从‘挑水吃’到‘吃自来水’,从‘喝上水’到‘喝好水’,我们农牧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了。”
农牧民们的话语里洋溢着来自“水”的幸福感。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3月22日到28日是中国水周,这一时间节点,“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内蒙古水资源占比不到全国的2%,作为严重缺水地区,全区多年来牢固树立“保供水就是保民生”理念,构建起从“水源头”到“水龙头”保障水健康的全链条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农村牧区自来水普及率由2015年的60%提高到2023年的83.65%,提前2年完成水利部考核指标任务。截至2023年底,内蒙古建成农村牧区供水工程44万处,覆盖农牧民1138万人,千万农牧民实现饮水无忧。
优化供水布局保障“供好水”
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黄河环城而过。在这里,黄河水如何变成饮用水?
托克托县利用引黄净化水,联通城市和农村供水系统,优化水源配置,实现供水均衡发展,管网漏损率下降38%,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受益村197个、农民7.1万人。
内蒙古不断优化供水布局。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推进供水管网向农村牧区延伸,目前,全区已建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125处,66.6万农牧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优质供水服务;重点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发展,以千吨万人供水工程为中心,向分散用水户辐射,推动供水工程集点连线、组线成网,建成千吨万人水厂94处,216.4万农牧民享受到水量足、水质优、水长流的现代化供水服务,供水成本较小型工程下降1—2元/立方米;全面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建成小型集中供水工程1.7万处,受益农牧民695万人,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扎实推进“一户一井”“一户一窖”水源工程建设,提高分散农牧户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障水平,牧区远距离拉水基本控制在5公里之内,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风光互补设备,有效解决牧区水源井用电和设施防冻问题;加快推进应急供水体系建设,推动52个旗县配备332辆应急送水车,全面强化应急保障能力,预防突发饮水事故。
涓涓不绝,福泽万民。内蒙古针对地广人稀、农村牧区供水工程点多面广的现状,因地制宜推进供水体系建设,供水保障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提升供水水质力保“喝好水”
“以前,我们喝的水含氟量高,现在的水都是经过净化的自来水,是安全水、放心水,再也不用担心水质问题。”饮水安全曾是困扰赤峰市巴林右旗西拉沐沦苏木沙布嘎嘎查常住居民的大问题,如今这一问题已经解决。
什么是安全水放心水?强化供水水质检测才能保证安全放心。
对标水质新国标,内蒙古深入开展农村牧区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全面加强从制水到供水、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各领域的监管工作,切实护好“水源水”、制好“出厂水”、管好“末梢水”,确保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内蒙古依法划定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979处,明确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定期组织专人对水源地进行水质检测,并开展随机监督检查,全面强化水源地周边生活垃圾、污水、固体废物、化肥和农药残留等污染物治理力度,消除饮水安全隐患。
通过水源置换、配置集中水处理设备、安装分质供水小站、配套单户水处理设备等多种方式,优化净水工艺,改善供水水质。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全部配套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千人以下供水工程采取次氯酸钠、紫外线等适宜措施净化消毒。
同时,内蒙古建立水利部门检测、生态环境部门监测、疾控部门监督的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消除水质风险隐患。目前,千吨万人供水工程全部具备日检pH值、微生物、消毒剂等9项能力,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实现水质巡检全覆盖,重点工程实行在线水质监测,切实把好水质检测关口,保障大家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
创新运管机制确保“管好水”
“家家户户都更换了新的水表。喝上好水,我们更要节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居民牛钧说。
内蒙古不断完善农村牧区供水长效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工程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创建10个农村牧区供水县域统管示范旗县,探索不同区域全面推进农村牧区供水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方式、发展模式和要素路径。推广“专业化公司或机构直管到户”“1+N”(专业化公司或机构+服务公司、管水员等)专业化管护模式,实现节水、减员、降本、增效多重效益。比如包头市土默特右旗通过建立水投公司专业化标准化管理,每吨水用电能耗同比下降0.25度,人均用水每年节水4.8吨。
对于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内蒙古实行“一个人”“一块牌”“一本账”的管理方式,全力破解农村牧区供水“最后一公里”管护难题。
“一个人”,即确定村级管水员,主要履行水源巡查、运行管护、水费收缴3项职责,确保出现问题有人及时处理;“一块牌”,即集中供水工程设立不同作用的公示牌;“一本账”,即建立运行管护台账,记录工程建设、水费收缴、设备更换等情况,确保有账可寻、有账可查。
同时,加快推进数字化管理模式,以实现农村牧区供水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为目标,加快智慧供水系统建设,增强数据共享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构建农村牧区供水风险防控平台,对管网运行和漏损状况进行监控,特别是在汛期、强降雨、干旱、低温冰冻等特殊时期,全面加强实时监控与预测,切实保障稳定供水和管网安全。并且,在基础条件成熟的地区先行发展牧区供水信息化及现代化家庭牧场等智能供水形式,进一步提升牧区用水便利化水平。
“现在足不出户就能给牛羊喂水。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巴音淖尔嘎查牧民斯旺说,“给头牛脖子戴上北斗智能项圈,即便是在信号不好的地方,只需手机一键操作,水槽就能实现水位自动感应和定时放水。同时还可以设定固定的供水时间,让控制器自动启泵供水,直到水槽加满为止。”